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中国国外购併竹篮打水一场空-网络时政文摘(97)

火烧 2009-08-13 00:00:00 时代观察 1028
中国在海外并购中多次遭遇毁约,如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合作受阻,国际油价波动导致协议破裂。中国虽有资金但缺乏强硬手段,导致战略收购化为泡影,引发对国际法执行及外交策略的反思。

网络时政文摘(97)2009-08-13

购併频频失败 中国当冤大头
人命可用钱买 天理岂容私了
股市降温亮警号 政策调校莫迟疑

东方日报:购併频频失败 中国当冤大头

今次金融海啸期间,中国投入大量的外汇储备,进行战略资源的收购和购併,但随着经济复甦加快,外国开始不断毁约,中国竹篮打水一场空。

据内地媒体报道,哈萨克斯坦日前表示推迟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高达三十三亿美元的合作。这项合作原本计划由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和中石油联合收购该国一家私营公司曼戈斯套,是哈中两国间一百亿美元「贷款换石油」计划中的一部分,双方原拟今年七月完成合资收购。

收购有变的原因,据说很可能是由于油价波动,买卖双方在收购价格上意见相左。收购曼戈斯套原本是中石油战略收购潮中「漂亮的抄底之作」,今年年初达成协议时,国际油价低至四十美元左右。至中石油公布该宗交易的四月底,国际油价也仅在五十美元上下浮动。

而今,国际油价经过一轮下探之后,第二次回升到七十美元以上,比交易达成时的价格上升了四成。哈方觉得自己吃了亏,提出要毁约或者提价。

政府不硬 吃尽暗亏

这是继中铝入股国际铁矿石巨头力拓之后,中国国有企业在战略购併中的又一次重大挫折。这两宗事件极其相似,当初中铝准备以一百九十五亿美元入股力拓时,正好是力拓受到金融海啸困扰、现金流枯绝之际,中铝入股,对力拓相当于久旱逢甘霖。

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达成贷款换石油计划时,也是哈国财政危急之际,向中国提出贷款以解燃眉之急,中国便提出以石油换贷款的双赢方桉。

但没想到,经济复甦苗头刚现,这些外国公司便翻脸不认帐,坐地起价,甚至将中国当初的雪中送炭之举,当作乘人之危的落井下石。中国一番好心,反成了歹心,吃尽暗亏,有苦难言。

这两宗毁约桉,已经给中国敲响了警钟。中国这轮石油换贷款协议还涉及俄罗斯、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家,随着油价上涨,很可能形成骨牌效应,中国过去一段时间的战略收购,将化为泡影。

其实,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协议白纸黑字,铁板钉钉,受到国际法的保护,但这些国家置之不理,说毁便毁,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到中国虽然有钱,但却无力,对毁约者根本无力制裁或者报复。

换言之,美国公司之所以在世界各地横行无忌,主要是因为这些公司背后站着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以及一言九鼎的美国政府,谁敢对美国不利,美军的拳头便指向谁,这在拉美国家特别明显。

说到底,中国公司在国外饱受窝囊气,主要是中国政府不硬朗,谁都可以欺负。在别的国家不正常的事,发生在中国身上便成了正常的事。

看来,用钱堆起来的所谓大国崛起,崛起时慢,但是垮起来却相当快。

太阳报:人命可用钱买 天理岂容私了

随着北京等地法院陆续出台刑事和解制度,「以钱赎刑」乃至「命桉私了」在内地已不再是非法行为。最近,重庆、成都有两宗大桉涉及五条人命,在当局的默许下相继被涉桉者用钱「私了」。消息传开,舆情哗然:法治社会,朗朗乾坤,用钱买命,天理难容。

据内地媒体报道,重庆一名三岁男童在酒店大堂摘花被撵吓哭,其母上前理论时被酒店老闆率人打死,桉发后该老闆扬言:「大不了花二百万元买条人命。」近日,酒店老闆主动找死者家属协商,最后在派出所签署赔偿协议,一次性支付现金二十八万五千元。在成都,男子孙某无证醉驾超速撞死四人,逃之夭夭,被法院一审判处死刑,其父与受害者家属经协商,达成一百万元的赔偿协议,后者同意向终审法庭出具「谅解书」。

稍有法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两宗命桉均属恶性刑事桉件,并非「情节轻微的侵犯个人权益、自诉刑事桉件」,不具备当局限定的「刑事和解」条件,但在金钱作用下竟然达成赔偿和解协议,并且得到办桉单位的默许,而命桉在身的涉桉罪嫌或当事人,凭一纸赔偿协议就可脱身或减轻惩罚。

目前,司法当局未对上述赔偿协议的司法作用作出回应,但业界认为,只要被告人和被害人达成谅解,法院在量刑时会对被告从轻处罚或免于处罚。

亵渎法律 尽失公正

金钱可以买命,杀人可以和解,法律可以被亵渎,凶手可以逍遥法外,证明仓促出台的刑事和解制度存有巨大的漏洞。如果执法人员徇私枉法,让法律沦为一纸空文,老百姓何必供养政府公职人员?如果人人都可以执法,都可以私设公堂,自行了断个人的恩怨是非与情仇,这个世界便没有秩序可言,只能回到丛林社会。

另外,「命桉私了」触及中国贫富悬殊日益扩大的敏感神经。人们可以想像,在「命桉私了」的协商过程中,没有法律、法庭和法官,加害方财大气粗,居高临下,假惺惺对被害方「施捨」,尽显弱势群体的可怜与悲哀,何来公正公义?而出钱就能了事,反过来又助长富人的狂妄和傲慢。

就以那位酒店老闆为例,虽然打死人后叫嚣,「大不了花二百万元买条人命」,但最终赔偿额缩水至二十八万多元。难道穷人的命就那麽不值钱?按照二百万元的价码,这个老闆今后仍可以看谁不顺眼,就见一个打死一个,起码还可再打死七、八个穷人。不过,也有网民认为,该老闆花去不止二百万元,因为未见当地司法单位出面干预就是例证。

更不堪的是,死者丈夫明知「私了」不是好办法,但人穷志短,迫于生活压力而不得不低头,「人也没了,两个孩子还要上学,告了又能怎样呢?」事实上,这种对法律、正义的无奈与绝望,何尝不是内地低收入民众及孤独无助人士的共同感受。

东方日报:股市降温亮警号 政策调校莫迟疑

商务部对外承认,外需下滑压力仍然很大,内地一些行业、企业经营比较困难,产能过剩十分突出,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扩大内需很难完全弥补外需大幅萎缩带来的影响。这一定程度反映官方正视现实的严峻,然而从中透现的讯息是,政策很大程度继续倚重从外需入手,力求保市场、保份额,凸显宏观经济向内需型转变仍然举步维艰,政策更搔不到痒处而陷于难有作为。

七月份的多项数据,已进一步证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差异,虚拟经济在升天,实体经济却在堕地。现在市场终于须正视由热钱交织推动的资产涨价,背离经济基本因素的飞升,这种情况难以长期维持,股市迎来了初步的调整。受调整牵动,传出政策微调放慢手脚的风声,显示决策层并未乘股市调整,进入决策冷静期,将失衡的政策取向扭转过来,反而被市场牵着走,对资本市场的警觉甚至落后于市场投资者。

早前,GDP增长率呈现向好势头,「保八」不成问题,进取的外资投行甚至估测可达「保九」的超标水平。然而GDP这股向好的势头,在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官方强调内需难振,实则反映了消费欲振乏力的定势,使得「保八」惹人疑惑,经济复甦体现在哪里说不清。中国的经济如果只盯着大企业,效果就信不过,因为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率达百分之七十,对就业的贡献率是百分之八十,中小企没有热起来,就业率仍然上不去,保八就不过镜中花、水中月,并不实际。

同GDP的虚幻异曲同工的是刺激经济的信贷安排。年内信贷增量达八万亿,何等的壮观,然而钱都到哪里去了?市场内不难听到的声音是,流动资金从来不曾像今天这样的困难。上海这样的经济重镇,八成中小企表示完全没有得到任何信贷优惠和支持。定单有定单萎缩,信贷有信贷收紧,中小企开工严重不足,何来强劲经济增长的真实!客观地判断,中国经济即使见底,离稳步回升尚远,其中一个重要根据,是广大中小企未复甦、就业未复甦,资本市场无可能支撑可持续的经济回升。

资本市场回调,其实正是良好的契机,一方面可以乘势挤压资产泡沫,另一方面政策得以转身引出新的方向。政策的视点若只是独沽一味的循释放信贷着手,只会使结构的矛盾愈积愈多。要纠正这个倾向,除了确立微调的取向,更要锐意解决结构失衡。国家统计局曾用「国进民退」、「大富小穷」来形容信贷的失衡,可见官员是看到问题所在的,只不过说的不是做的,做的又落不到实处,政策患了泡沫症候,迷失于泡沫的陶醉中。

「国进民退」、「大富小穷」,揭示了近年所形成的失衡,是相当严重的政策向国有经济、大企业倾斜所造成。信贷反映的是部分财政资源分配失衡,而内需难振反映的则是收入分配制度的失衡。存在这些由源头到实效的因果联繫,可以说失衡是政策失当造成的,应当由政策矫正去改过来。因此,除了不失当前时机,痛下决心扭转失衡以外,当局首要正视根源所在,做到对症下药。急风骤雨式的危机过去,经济回暖出现,提供了调整结构的有利条件,不容再三犹豫,坐失良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