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读了这样的高考范文我高兴不起来

火烧 2011-06-17 00:00:00 网友时评 1029
文章质疑高考范文《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存在套作问题,指出其内容与网络文章高度相似,引发对高考作文评卷标准和原创性的讨论。

读了这样的高考范文我高兴不起来  

   

 6月16日 的《文汇报》推出了上海高考作文专版,从编排上看得出尤为推崇的是一篇题为《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的作文。  

这篇作文有11个段落,每一个段落后面的括号里,都有不清楚是阅卷老师加的,还是报纸编辑加的点评之词,声声是赞叹。在作文的后面又跟了简评:什么叫大气,什么叫深刻,这就是!一个中学生放眼世界,回眸历史,关注现实,不偏不倚,着重分析“理性的声音不会过去”,何等可贵!文章虽重点谈“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一面,但隐含着对某些人以为“一切都会过去”的侥幸心理的批评。这是一个有大关怀的学生。读罢文章,我真高兴!我们的下一代有人!”  

但是,本人读了这篇作文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第一,这篇作文是典型的“套作”。因为把“一切都不会过去”、 “一切都会过去”换成其他什么词,这篇作文照样可以是一篇看上去不错的文章。  

第二,这篇作文我似曾相识。当我用“德国知识分子、理性、默克尔”百度了一后,发现了一帖子题为《理性的声音》帖子,时间标志是“2011-05-19 17:36:47”,来源是“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文中的关于德国总理默克尔“很高兴听到击毙拉登的消息”,以及默克尔为国防部长部长博士论文抄袭辩解事件,以很高的相似度出现在《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中,而《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被认为“见解深刻,积累丰厚”的观点,也与《理性的声音》惊人相似。(更多的、具体的,大家可以找出这两篇对比一下)  

本人说这些话,无意去揭露、指责如此作文的孩子,因为这在高考作文中司空见惯,上不了抄袭的纲,事先准备好几篇文章,背熟了,然后在考试时怎么合适怎么套用。很多人这么过来的,很多家长也是这么为孩子备考的。  

我是诧异于这样的“套作”是如何成了高考作文范文的,从中示范了一些什么东西?套用一下上海高考作文的命题,刚刚过去的高考,在高考作文阅评上是过不去了。  

不希望有关部门为此辩解时说,是聘请来的本科生阅评的。因为,这样就更杯具了。西安外国语大学违规选聘240本科生参加高考评卷事件被披露后,有媒体批评道:犹如草菅人命!  

 2011年6月16日   

   

 附:《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理性的声音》  

理性的声音  

   

2011-05-19 17:36:47  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程玮  

  经常有德国人问我,最喜欢德国的什么?   

  如果只让我说一样,那我的答案是――德国的知识分子。   德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很独特的团体。他们很少趋炎附势,也很少加入万众的狂欢。他们和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触动了他们底线的时候,他们会发出强有力的声音。   

  德国前国防部长古滕贝格出身贵族,39岁,法学博士,英俊潇洒,善于与媒体周旋。他太太是俾斯麦的后裔,年轻貌美。最打动德国大众的是,有一次他站在家族的城堡前面,指点着家族的大片森林田地说,他从政不是为了替自己谋利益,他并不需要这些。一时间,他人气急升,他 和 太太的照片几乎覆盖了德国所有的杂志和报纸,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默克尔,大有下一届总理非他莫属之势。   

  不料,今年2月突然曝出,这位政治新星的博士论文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抄袭。一时间,朝野震动。反他的,挺他的,吵成一片。古滕贝格马上表态愿意接受学术委员会的审查,并立刻放弃博士头衔。他的态度获得了媒体和民众一边倒的支持。于是默克尔表态说,她任命的是一位国防部长,而不是一位学术研究人员。他的工作很胜任很出色,应该继续留任,这一切跟博士学位无关。   

  眼看这场政治风波渐渐趋于平息,就在这时,德国2000多名教授学者联名写信给默克尔。他们说,身为物理学博士的默克尔女士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德国科研和学术领域的价值和荣誉”。她的这一态度将影响德国未来年轻人治学的严肃和科研的态度。   

  最后,国防部长不得不黯然宣布暂时退出政坛。   

  再说最近击毙本・拉登一事。默克尔当天表示,她很高兴听到击毙拉登的消息。就这样一句话,引起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有一个法官甚至准备起诉默克尔。他说,作为一个基督教民主党的领袖,默克尔应该了解基督教规,人的生命是应该得到尊重的。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为一个人被剥夺生命而表示喜悦,哪怕那是一个罪犯。默克尔马上公开承认错误。但是,知识分子们继续不依不饶。他们认为,美国擅自进入一个主权国家,大开杀戒,不符合民主的原则。并且,对于这样一个罪犯,应该在审判定罪以后判处死刑。现在这样的行为,其实是一场谋杀。   

  很多时候我并不完全赞成这些人的观点。我觉得他们经常站在道德的高地对一切事物指手划脚。但是,我赞美他们的存在。因为这是一个充满理性的声音。这个声音从中世纪到现在,有时微弱,有时强大,但是,它从来没有沉默过。   

  (本博文网址http://blog.sina.com.cn/chengweideguo)  

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  

  德国总理默克尔最近显然未能躲过一场风波:由于她在得知本・拉登被击毙后当众表示“十分”高兴,而惨遭德国知识界的集体质疑。尽管她已多次道歉以希望这场风波快点过去,但这似乎依旧难平众怒,甚至还有法官准备为此起诉她。  

作为德国基督教民主党领袖的默克尔理应知道:根据基督教教义,任何生命都是等价的,都应该被尊重,哪怕是罪犯。正因为犯了这样一个看似微小的常识错误,即使她是权威的领袖,在涉及德国知识分子的底线问题时,她也最终无法过去。  

依旧是在德国,依旧与默克尔有关。前不久,德国前国防部长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引起德国国内一片哗然,为了保护这位将大有作为的政治新星,默克尔以“我们需要的是政治家而非学术研究人员”为之辩解,但是德国两 万名 教授联名上书反对,直截地表达了德国知识分子的态度。因为他们担心这将会成为日后学术不端的借口,他们又一次没有给默克尔面子,再一次让她“一切都会过去”的计划继续泡汤。  

  我感动于这样一群理性声音的存在,也欣然于确实因为这些知识分子对于任何权威都能以这种“一切都不能过去”的态度才最终成就了德国学术圈严谨的优良传统。   

然而,如此理性的声音又何曾仅仅嘹亮于德国?它又何曾沉默于经历过五千年光辉、五千年昏暗的华夏大地?  

尽管受到当时政治的压力,梁思成“拆掉北京的一座墙就等于扒掉我的一层皮”掷地有声,时至今日仍在我们耳边余音缭绕。当我们面对现在的北京已与其他城市毫无区别,当我们眼睁睁地看到古老的北京城只活在文字上、照片里、记忆中的时候,我们终究不禁感叹先生的先见之明,敬佩先生不顾一切的理性呐喊。也许政治的压迫一度埋没了先生的呼喊而让一切都过去了,但是历史的拷问却永远不会让错误过去。  

回望历史,多少统治者以权威的姿态、以“一切都会过去”企图将真理掩埋的时候,又是多少知识分子毅然决然地站出来,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回答而绝对不容置疑。  

  “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知识分子的呐喊永远不会沉默!   

作为一名社会的准知识分子,当我们面对祖国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同时,倘若我们对于社会的阴暗面置之不理而臣服于表面的和谐,不勇于揭开那些隐藏在这表面和谐底下更多不和谐的元素,这又何尝不啻为一种真正的悲哀呢?  

真心希望有识之士在听到“一切都会过去”时,都能异口同声地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捍卫真理,以坚守住最后的底线。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而我们――   

是社会的良心。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