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紧急撤销俺的“将梁实秋的一篇文章编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建议

火烧 2009-08-0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作者因发现教材删除鲁迅文章并增加梁实秋文章,担心强化政治内容,紧急撤销建议,认为梁实秋文章过于政治化,不适合中学教学。

今天,俺在本坛上了一个“建议教育部门将梁实秋先生的一篇经典文章编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帖子,网址是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0908/98156.html,具体内容附后。

现在,俺经过反复考虑,觉得这个建议非常不妥,决定紧急撤销,请版主费心将俺的这一声明放行!

俺在那个帖子里说,教育部门在新编的高中语文课本中增加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但这篇文章并不是梁实秋先生最好的代表作,又难以为今天的高中学生所理解,所以俺建议换一篇同样是梁实秋先生的经典之作《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然而,当俺得知教育部门在增加梁实秋先生文章的同时,又删除了鲁迅先生的《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文章,而删除的理由,据说是出于“淡化政治”的考虑,这才使俺猛然醒悟:俺的建议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了!

为什么呢?因为看一下梁实秋先生的《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就可以知道,其中又是“无产者、资本家”的,又是“阶级、阶级争斗”的,又是“统治阶级的窳(腐)败、政府的无能”的,等等,等等,实在是太“政治”了!实在是太不适合生活在今天和谐社会里的青少年们了!

原本应该“淡化政治”,要是把这篇文章收入了教科书,岂不变成“强化政治”了吗?所以,俺的那个建议必须坚决撤销,尽管是梁实秋先生的经典之作,也只能割爱了!——这是理由之一。

理由之二:因为俺看了梁实秋先生的《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忽然想起,这不是鲁迅先生专门撰文批判过的吗?那篇文章的题目就叫《“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也曾经编进语文教科书,后来也因为“过于政治”而被删了。既然大家都太“政治”,那就都不应该收,这当然是顺理成章的,所以,俺的那个建议是必须坚决撤销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下面俺就把梁实秋先生文章的部分内容,同鲁迅先生对之进行批判的有关文字,一一对照,再飨诸位网友:

(蓝字是梁实秋先生的原文,黑体字是鲁迅先生的批文)

【一个无产者假如他是有出息的,只消辛辛苦苦诚诚实实的工作一生,多少必定可以得到相当的资产。这才是正当的生活争斗的手段。

【至于无产者应该“辛辛苦苦”爬上有产阶级去的“正当”的方法,则是中国有钱的老太爷高兴时候,教导穷工人的古训,在实际上,现今正在“辛辛苦苦诚诚实实”想爬上一级去的“无产者”也还多。……然而他要算是“尚未发财的有产者”了。梁先生的忠告,将为无产者所呕吐了,将只好和老太爷去互相赞赏而已了。

【一个资本家和一个劳动者,他们的不同的地方是有的,遗传不同,教育不同,经济的环境不同,因之生活状态也不同,但是他们还有同的地方。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怜悯与恐怖的情绪,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

【这些话是矛盾而空虚的。既然文明以资产为基础,穷人以竭力爬上去为“有出息”,那么,爬上是人生的要谛,富翁乃人类的至尊,文学也只要表现资产阶级就够了,又何必如此“过于富同情心”,一并包括“劣败”的无产者?况且“人性”的“本身”,又怎样表现的呢?……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无需加以“束缚”,实乃出于必然。

【人生现象有许多方面都是超于阶级的。例如,恋爱(我说的是恋爱的本身,不是恋爱的方式)的表现,可有阶级的分别吗?例如,歌咏山水花草的美丽,可有阶级的分别吗?没有的。

【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检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汽笛呀!”“列宁呀!”固然并不就是无产文学,然而“一切东西呀!”“一切人呀!”“可喜的事来了,人喜了呀!”也不是表现“人性”的“本身”的文学。倘以表现最普通的人性的文学为至高,则表现最普遍的动物性——营养,呼吸,运动,生殖——的文学,或者除去“运动”,表现生物性的文学,必当更在其上。倘说,因为我们是人,所以以表现人性为限,那么,无产者就因为是无产阶级,所以要做无产文学。

【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大多数永远是蠢的永远是与文学无缘的。不过鉴赏力之有无却不与阶级相干,贵族资本家尽有不知文学为何物者,无产的人也尽有能赏鉴文学者。创造文学固是天才,鉴赏文学也是天生的一种福气。

【(鲁迅先生在《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曾讽刺过这种论调:“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由我推论起来,则只要有这一种“福气”的人,虽穷得不能受教育,至于一字不识,也可以赏鉴《新月》月刊,来作“人性”和文艺“本身”原无阶级性的证据。

【一般劳工劳农需要娱乐,也许需要少量的艺术的娱乐,例如什么通俗的戏剧,电影,侦探小说,之类。为大多数人读的文学必是逢迎群众的,必是俯就的,必是浅薄的;所以我们不该责令文学家来做这种的投机买卖。

【这是不错的,但在我们所见的无产文学理论中,也并未见过有谁说或一阶级的文学家,不该受皇室贵族的雇用,却该受无产阶级的威胁,去做讴功颂德的文章,不过说,文学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文学家虽自以为“自由”,自以为超了阶级,而无意识底地,也终受本阶级的阶级意识所支配,那些创作,并非别阶级的文化罢了。例如梁先生的这篇文章,原意是在取消文学上的阶级性,张扬真理的。但以资产为文明的祖宗,指穷人为劣败的渣滓,只要一瞥,就知道是资产家的斗争的“武器”,——不,“文章”了。无产文学理论家以主张“全人类”“超阶级”的文学理论为帮助有产阶级的东西,这里就给了一个极分明的例证。

【无产者本来并没有阶级的自觉。是几个过于富同情心而又态度褊激的领袖把这个阶级观念传授了给他们。阶级的观念是要促起无产者的联合,是要激发无产者的争斗的欲念。

【不错,但我以为传授者应该并非由于同情,却因了改造世界的思想。况且“本无其物”的东西,是无从自觉,无从激发的,会自觉,能激发,足见那是原有的东西。原有的东西,就遮掩不久,即如格里莱阿说地体运动,达尔文说生物进化,当初何尝不或者几被宗教家烧死,或者大受保守者攻击呢,然而现在人们对于两说,并不为奇者,就因为地体终于在运动,生物确也在进化的缘故。承认其有而要掩饰为无,非有绝技是不行的。

【旧日统治阶级的窳败,政府的无能,真的领袖的缺乏,也是促成无产阶级的起来的原由。这种革命的现象不能是永久的,经过自然进化之后,优胜劣败的定律又要证明了,还是聪明才力过人的人占优越的位置,无产者仍是无产者。】

【例如就是那篇《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的高文,结论是并无阶级性。要抹杀阶级性,我以为最干净的是吴稚晖先生的“什么马克斯牛克斯”以及什么先生的“世界上并没有阶级这东西”的学说。那么,就万喙息响,天下太平。但梁先生却中了一些“什么马克斯”毒了,先承认了现在许多地方是资产制度,在这制度之下则有无产者。】

================================

附原帖:
建议教育部门将梁实秋先生的一篇经典文章编入中学语文课本

据报载,从今秋开始,高中语文统一使用经又一次“课改”后出版的新教材。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删除了鲁迅的几篇过时的文章,增加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般来说,语文教科书收入的文章,应该是作者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既反映了作者精湛的文学水准,又体现了作者精辟的思想观念,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现实的指导。

照俺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并不是梁实秋先生最好的代表作。更何况,现在的中学生对文中所说的梁启超先生已然相当陌生,读过梁启超先生大作的想来难觅其人,要他们去体味梁实秋先生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由此生发出来的微言大义,更是有点强人所难了。

所以俺觉得,与其如此,还不如另选一篇梁实秋先生更广为人知,更简单明了地表达他的真实情感和深刻思想的文章为好。这里,俺不揣冒味,向教育部门推荐梁实秋先生的一篇曾经传颂一时,直至如今仍有深远意义的经典文章:《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梁实秋先生的文字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篇篇珠玑,因此该文用来做中学生的作文典范是绰绰有余的;梁实秋先生在该文中所表达的深邃思想,在当时,曾廓清了笼罩在芸芸众生头脑上的层层迷雾,到今天,还不失其为大众指点迷津,明辨是非,规范人生的现实意义。

因此说,没有比将这样的经典之作编入中学语文教材更为合适的了!

下面,俺就摘录梁实秋先生的《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一文的部分内容,以飨诸位网友:

(注:这些内容已在上面帖子中引用,故不重复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