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我的本家子曾是毛泽东的保健医生

火烧 2011-06-11 00:00:00 历史视野 1030
讲述作者本家王鹤滨如何成为毛泽东保健医生,涵盖其成长经历、抗日背景及医学学习历程,展现一段真实而传奇的历史记忆。

我的本家子曾是毛泽东的保健医生(上)  

冀中汉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也许有的朋友会讪然一笑,也许有的朋友会认为笔者是在拉大旗作虎皮;而知道王鹤滨的朋友甚至会说笔者自吹自擂,把名人的光环往自己的身上贴。  

假如真有这样的看法,那么真的是错了。因为:一、本人虽是凡人但不巴结名人,不会也没有沾过名人的光。二、王鹤滨确是与笔者是一个村庄的(我家后来迁居别处,但与故里相隔八华里),而且真是本家,按辈分他确实给我叫叔叔,虽然他比笔者大了36岁。三、由于笔者喜欢写作,而王鹤滨又有故事,所以才搜集了一些材料撰成此文。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现在笔者就给大家叙说王鹤滨是如何担任毛泽东保健医生的,在担任毛泽东的保健医生时又有哪些奇闻轶事呢。  

1924年4月5日,王鹤滨出生在河北省安新县北冯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普通农民,虽然家境不好,但全家还是勒紧裤腰带,积攒了一点钱,把聪明伶俐的王鹤滨送进了学校读了书。在学校,王鹤滨勤奋学习,成绩优秀,深受老师们的喜爱。  

1937年9月,日寇的铁蹄踏上了冀中平原,不久又侵入美丽的白洋淀地区,建据点,修炮楼,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面对敌人的残暴,英雄的白洋淀人民没有屈服,拿起了刀枪,同鬼子汉奸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北冯村地处白洋淀南岸,在安新、高阳、任丘三县交界之处,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村庄。王家骥、刘亦瑜等都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加入中共的党员,北冯村党支部也是白洋淀地区最早的党支部。1937年8月,平原抗日名将孟庆山还在村里办过冀中地区的第一个抗战军事训练班。  

抗战大潮的滚滚洪流,激荡着少年王鹤滨的心扉。1938年7月,刚满十四岁的王鹤滨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抗日革命工作。先是在安新县抗日政府秘书室做书记员,之后加入到八路军正规部队。1941年,王鹤滨被部队选送到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学习并在第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学习成绩和政治表现都非常优秀,1943年6月,王鹤滨又被推荐到延安医校(后改名中国医科大学)学习。在医大,王鹤滨学习更加刻苦努力,多次被评为模范学生,还担任了学生党支部的委员。也是在这一年,王鹤滨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  

1945年,王鹤滨医大毕业后被分配到延安医大附属医院当了眼科医生,同年8月被调入中央军委卫生部义诊科当科员,同时兼做中央门诊部眼科医生。1946年,王鹤滨在军委卫生部副部长傅连暲的陪同下,到枣园毛泽东住的窑洞为其检查眼睛。这是王鹤滨第一次零距离接触毛泽东。毛泽东见王河滨很年轻,就问他是在哪里学习的,傅连暲回答说,他是我们医大自己培养的。  

1947年3月,中共和解放军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率领中央前委留在陕北指挥作战,王鹤滨则随中央后委到了山西省临县。一年后西北解放军收复延安,王鹤滨和中央门诊部的医生渡过黄河,到陕北又给疲劳的毛泽东检查过身体。  

由于王鹤滨的出身根红苗正,又是中共自己医大培养的医生,加上其医术高超,在建国前夕,王鹤滨被组织上选派到毛泽东身边做了保健医生。此后,王鹤滨跟随毛泽东进入了北京中南海,开始了他一生辉煌的时期。  

进了中南海之后,王鹤滨被安排住在丰泽园西边的静谷。这是中南海里的一处园中园,有不少楼台亭榭、假山流水,环境幽雅,风景秀丽。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毛泽东派警卫员把王鹤滨请到了自己的卧室。面对这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王鹤滨一时间乱了阵脚,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当时毛泽东刚起床,半躺在床上,拿起一支烟,点着了抽了一口。王鹤滨朝着毛泽东笑了一笑,点了点头,算是打了招呼。毛泽东和蔼地对王鹤滨说:“王医生,你到我这里来工作,我的事情还不太多,我身体还可以,你要多照顾一下其他的书记。”王鹤滨就坐在那儿听着,眼睛看着他,等着毛泽东的继续指示。毛泽东看王鹤滨还愣着,也不说话,就又说了一声:“哎,王医生,你到我这工作不要拘束哇,有话就说,有屁就放。”王鹤滨一听这话,觉得非常窘迫,心想毛主席怎么能说这样的粗话呢。后来,与毛泽东相处时间长了,王鹤滨才理解了这是毛泽东的幽默,也是他的平易近人之处。  

王鹤滨刚进中南海的时候,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制度尚未建立,医务人员也没有配备齐全,所以王鹤滨到中央军委卫生部傅连暲副部长那里领受任务时,傅连暲对他交待说:“你不但要负担毛主席的保健工作,还要兼管其他几位书记的保健工作……”因此,在王鹤滨最初进入中南海的日子里,不仅是毛泽东的保健医生,同时还兼任着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保健医生的职务。  

中共这五大书记,朱德的年龄最大,患有糖尿病;任弼时的年龄最小,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因此王鹤滨经常给他们两个看病拿药打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身体相对来说要好一些,但王鹤滨对此并非松懈,总是时常给他们检查身体,因而工作一直很忙碌。在为这几位党的领袖服务的过程中,王鹤滨留下了许多有意思而难忘的记忆。    

1950年后,王鹤滨又担任了毛泽东的生活秘书。从此,融入了毛泽东的家庭生活。(未完待续)  

故乡名人轶事之十二:  

我的本家子曾是毛泽东的保健医生(中)  

冀中汉  

王鹤滨担任毛泽东的保健医生期间,毛泽东的年龄不过六十岁,身体很好,没有出现过什么大的毛病。只是有一次发高烧,王鹤滨正好不在身边。汪东兴打电话告诉王鹤滨,说李讷病了,让他快点到中南海。司机拉着王鹤滨路过西单商场,说去买点东西。王鹤滨等司机的时候,坐在车里睡着了。等他们赶到毛泽东的住处,汪东兴等人站在门口,见到王鹤滨,说你们怎么才来呀,主席病了。王鹤滨一听吓坏了,赶紧进屋,看见毛泽东满脸通红,一量体温计,高烧三十九度多。王鹤滨迅速给毛泽东打了退烧针,又给他服了药。不久,毛泽东的病很快就好了,但这次却给王鹤滨留下了难忘的自责记忆。自此,王鹤滨工作更加细致,更加认真了。  

王鹤滨精湛的医术,优良的工作得到了上上下下的一致好评和赞赏。经组织推荐,毛泽东同意,中央办公厅又任命王鹤滨担任了毛泽东的生活秘书,负责毛泽东一家的饮食及其他事务。  

当时毛泽东一家六口(毛、江青、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讷),还有帮助料理毛泽东家务的江青的一个姐姐和她的儿子,毛泽东湖南老家的亲戚和知己朋友也经常来北京看望毛泽东,家庭开支比较大,毛泽东让王鹤滨把家里的生活费降下来。王鹤滨绞尽脑汁,决定先从减少水果开始。没想到,竟遭到了江青的反对和责难。一天,王鹤滨刚到菊香书屋门口,被江青堵住了。江青怒气冲冲地对王鹤滨说:“为什么减少水果?你是医生,难道不知道水果对人有好处吗?”王鹤滨一听江青的话,心里也很生气,虽然当时没有反驳她,但很快就报告了毛泽东。后来,毛泽东批评了江青,事情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一次,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对王鹤滨说,江青不好处。王鹤滨在与江青的接触中也感受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为毛泽东服务期间,王鹤滨尽量躲着江青,以至在文革中江青对人说,王鹤滨是最不听话的保健医生。  

毛泽东一生有过四次婚姻,却只有四个儿女。第一次是他十几岁的时候,父母做主为他找了一个比他大好几岁的本地姑娘罗氏。当时毛年龄还小,在外读书,与罗氏谈不上有什么夫妻生活。后来罗氏得病去世了,当然他们也没有孩子。杨开慧与毛泽东生了三个儿子。杨开慧牺牲后,小儿子毛岸龙在上海得病死了,只留下了毛岸英、毛岸青。贺子珍与毛泽东生了十个儿女,也只留下了一个李敏。江青与毛泽东生了一个女儿,这就是李讷。  

王鹤滨与毛泽东的这四个儿女相处得非常好,特别是岸英、岸青哥俩,年龄相近,又都是小伙子。在中南海,毛岸英曾与江青发生过一次激烈的冲突,骂了江青一顿。从此江青就恨上了毛岸英。1950年10月,毛岸英跟随彭德怀到朝鲜抗美援朝,不久就牺牲了。王鹤滨得知消息,难过得留下了眼泪。  

毛岸青小时候在上海曾被巡警毒打过,脑子受了伤。而哥哥岸英的牺牲又强烈地刺激了他。后来岸青得了精神分裂症,王鹤滨曾为他诊治过。王鹤滨到苏联留学的时候,也曾专门到疗养院去看望过养病的岸青。  

江青曾下令让王鹤滨把李敏赶回到她母亲贺子珍那里去,王鹤滨没有答应。后来江青又连说了两次,王鹤滨一直顶着不办。  

李敏、李讷到北师大女附中读书报到,也是王鹤滨领着去的。到学校后,老师发了一张登记表,其他栏目王鹤滨都填写了,家长一栏王鹤滨没有填,他把表拿回中南海,让毛泽东填。毛泽东对王鹤滨说:你领她们去的,你就填好了。王鹤滨只好在家长一栏里填上了自己的名字。由此可见,毛泽东是多么信任王鹤滨啊。  

王鹤滨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几年,从没有看到他吃任何保健品,也没吃过任何补品,不过是和普通百姓一样吃五谷杂粮。  

有一次,毛泽东对王鹤滨说:“王医生,你怎么老给我吃这个细大米呀,弄点粗大米不好吗?”王鹤滨说:“好啊,粗大米含的维生素B高。”毛泽东说:“既然粗大米维生素B高,你怎么不给我弄点粗大米来?”王鹤滨说:“那我就想办法吧。”  

王鹤滨话虽然这么说,可上哪找去呀,商店都没有卖粗大米的。后来,他突然想起来,香山一带有不少稻田。于是他就到了香山下的一个村子,拿细米一对一换了老百姓家一袋子粗大米,回来就让厨房给毛泽东做了粗大米饭,毛泽东吃得津津有味,并连夸粗大米好吃。所以,那一段时间毛泽东的主食就是吃粗大米。  

在吃的问题上,毛泽东很少提意见。就是提,也是要降低伙食费。自从王鹤滨当了他的生活秘书以后,毛泽东总是对王鹤滨说,伙食消费太多了,能不能再把它压低点儿。说实在的,毛泽东的伙食费并不高,已经没有节省的空间。那时他家里是八口人(加上江青的姐姐和她的儿子),八口人平均下来,伙食费跟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差不多。因为那时候其工作人员都在小灶吃饭,生活不见得比他低,可毛泽东说还是得想点办法压低点。没有办法,王鹤滨就告诉厨师,做菜的时候,菜不要择得太细,只要能吃的就不要扔掉。毛泽东自己要降低伙食费,但还让每个月给邓小平家一点补助,因为邓小平家里孩子多,人口多,生活水平低。此时,王鹤滨才知道中央领导层也有困难户。  

毛泽东对王鹤滨疼爱有加,经常让他陪自己一起吃饭。王鹤滨清楚地记得,1952年他陪着毛主席过59岁生日时的情景:“1952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59岁生日,当天,中央办公厅收到了许多来自各个建交国家发来的贺电。毛泽东看完之后,当即表示:不许登报,不准做寿。临到吃饭的时候,我发现桌上多了几样主席自己爱吃的菜。主席还拿出半瓶红酒说:‘王医生,今天是我的生日,咱们一块来过我的生日。’我这时候才知道,毛主席就是这样为自己过生日。吃饭的时候,我说,‘祝主席长寿。’主席说:‘咱们不祝寿,祝寿不会使人长寿,吃面条汤可以吧?人活一百岁就不得了了,哪有什么活万岁的。’就这样,我陪着主席喝面条汤,我们两个人在一起过了主席这个生日。”  

还有一次,是个星期六,机关要开饭了,有个同志帮助王鹤滨把他四岁的儿子接了过来。偏巧,卫士通知王鹤滨陪主席吃饭,他没有办法,只好抱着儿子一块儿去了。去了以后,毛泽东对王鹤滨的儿子很感兴趣,说:“哦,多了个小同志啊。”就问孩子多大岁数了?他儿子就举了四个手指头,说四岁了。“你妈妈呢?”“妈妈学习去了。”“想不想妈妈呀?”孩子说想。吃饭的时候,因为孩子在托儿所吃过饭才回来的,他现在根本就不饿,但是眼睛老盯着红辣椒,那油炸的一段一段的红辣椒,很诱人。毛泽东发现了孩子的兴趣所在,就说:“啊,你想吃这个啊,这个可好吃了。”他夹了一段辣椒放在嘴里,还装出很好吃的样子,说:“这个可好吃了,你想吃吗?”说着,就夹了一段辣椒给孩子,孩子小嘴就伸过去了。王鹤滨一看,赶紧说:“主席不要给他吃。”,并把孩子揽过来没让吃。王鹤滨心想:这么辣的辣椒,我吃了都直出汗,那小孩子一吃哭起来,闹起来,再骂起来,不把主席的这顿饭给搅了吗?王鹤滨就说:“不能给他吃,主席。”后来,毛泽东又夹了一块,对孩子说:“嗨,这么好吃的东西,你爸爸不让你吃;来,吃!”又夹了一块送过来,王鹤滨又把孩子搂过来说:“主席,你千万不要给他吃!”这时候主席不满意了,把筷子放下:说:“哪有你这么当爸爸的?你叫孩子吃嘛,叫他上上当,让他知道知道大人也有坏的。” 事后,王鹤滨才理解了毛泽东的一片好心。  

毛泽东在小节上一点都不讲究,跟普通百姓没有什么两样。  

有一年夏天,汪东兴、叶子龙、王鹤滨等跟着毛泽东到北京的郊区去。中午的时候,天气正热,一人一身汗。毛泽东穿着一件背心,一件白衬衣,汗湿透了后背。到了一个村子边上,长有一片玉米,玉米长得有一人多高。他们正在树底下乘凉,毛泽东突然向李银桥招了招手,李银桥就赶紧过去了。他们就沿一条小路,往玉米地钻去了。王鹤滨心想,天这么热,玉米地又不透风,钻进去了要是中暑怎么办哪?于是他也就跟着走。  

汪东兴和叶子龙见状,就哈哈地笑起来。他们叫住王鹤滨,说:“王大夫,你跟进去也想施肥去呀。”直到这时候,王鹤滨才知道毛泽东向李银桥招手是要手纸去拉屎。(未完待续)  

故乡名人轶事之十二:  

我的本家子曾是毛泽东的保健医生(下)  

冀中汉  

王鹤滨兼任了毛泽东的生活秘书,毛泽东总是以没时间看《参考消息》为借口,让王鹤滨来读给他听,以这种方式培养王鹤滨的观察认识问题的能力。  

一次,毛泽东对王鹤滨说:“你注意一下《参考消息》,有些国际性的动态呀,请你给我讲一讲。”王鹤滨一听,马上拿起《参考消息》,看到感兴趣的国际评论,不管长短,从头到尾念给毛泽东听。一开始,毛泽东听完,抽支烟后就笑了,也没有说别的。后来又过了几天,王鹤滨又看了一篇,也如法炮制。这次,王鹤滨念完之后,毛泽东笑着说:“不是你这样的办法,你应该用我的稿酬订一些报纸,不管是左的右的,你都买来,看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产生一种观点了。当你产生观点以后,你再给我讲你的认识。”当时,王鹤滨还不理解。以后,他当了研究生就有体会了,才明白毛泽东是在有意识地培养他观察问题的眼光。  

就在这此讲读之前,江青进来了。毛泽东给王鹤滨讲话的时候,江青就站在他旁边。等毛泽东讲完了,江青说:“主席,以后你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再后来,王鹤滨就不再给毛泽东读报纸了。但是,这种教育方法却给了王鹤滨很大的帮助。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时,王鹤滨和江青产生了一些矛盾。1953年11月,他向毛泽东提出了想去苏联继续学习深造的请求,毛泽东却一连三次说“我需要你”。但毛泽东见王鹤滨滨打定了主意,就同意了。在毛泽东和杨尚昆的安排下,王鹤滨先到了北京俄语专科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俄语。1954年,王鹤滨到了苏联莫斯科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开始了他在苏联三年半的研究生学习并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1956年放暑假,王鹤滨回到国内,专门去北戴河看望了毛泽东。毛泽东问寒问暖,令王鹤滨十分感动。  

1958年6月,王鹤滨学成回国,被安置在北京医院工作。1959年3月至6月,彭德怀出访亚欧9国,王鹤滨作为代表团惟一一名非军事人员、随行医生一直陪同访问。  

后来,王鹤滨先后担任过公安部九局检验主任、核工业部安防卫生局局长、苏州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等职。  

1985年,王鹤滨离职休养了。但他退而不休,仍然用他的精湛医术为人民服务,受到各界人士的尊敬和称赞。  

王鹤滨在医学研究方面造诣很深,在国内外发表医学论文30余篇,出版了《受寒性肌——神经综合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等专著9部。还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的分析整理,独创了一套在临床上对某些特殊病症行之有效的中西医合璧的治疗方法——横纹肌疗法。现在,王鹤滨是北京太医馆特诊科学科带头人,带领特诊科其他专家为冠心病、高血压、前列腺病等创立了治愈率较高的“三位一体”全新治疗理念,为多数患者解决了病患。王鹤滨还擅长治疗各种非特异性肌肉--神经综合征,如:冠心病、青光眼、结核、痤疮、口咽鼻干燥症、眩晕、婴幼儿水泻等病症的治疗,效果很突出。   

不仅如此,王鹤滨在文学创作、书法绘画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创作出版了《走进伟人》、《紫云轩的主人》、《在伟人身边》、《感动上帝的人》、《惊世书圣》、《毛泽东诗词抒发赏析》、《毛泽东的保健生活与养生之道》,以及大量的书画作品。  

王鹤滨对毛泽东的感情非常深厚,对诋毁毛泽东的人也非常气愤。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在毛泽东身边当过医生的李志绥定居美国,在美国一些反华分子的唆使下,出版了一本《毛泽东私人医生的回忆》的书。在书里,李志绥捏造事实,信口雌黄,对毛泽东进行了无耻的攻击和谩骂。对此,王鹤滨异常义愤,痛斥李志绥恩将仇报,造谣诽谤,品行不端,是条反咬主人的疯狗。   

作为保健医生,王鹤滨说他有两个遗憾,一个就是没有帮主席把烟戒了;另一个,就是进城以后,由于体力活动减少,主席逐渐偏胖了。“这是两个遗憾,我没有完成任务啊。”  

说到自身的健康,王鹤滨说个人平时很喜欢活动,每天坚持半小时到一小时,因而八十多岁了,王鹤滨依然健步如飞,身体健康硬朗。毛泽东生前曾经和汪东兴开玩笑说,“王医生是坐不住的人”。  

王鹤滨离开家乡已有几十年了,但他非常热爱自己白洋淀的家乡,至今一口乡音未改,和父老乡亲们有着十分真挚的深厚感情。离休后,曾一度放弃优越生活条件,重返故里。用自己高超的医术在简陋的条件下,为乡亲们诊治病症。他的浓情厚意深深印在了白洋淀乡亲们的心上。  

     白洋淀养育了王鹤滨,王鹤滨是喝着白洋淀的水长大的。白洋淀人民因为有王鹤滨这样的杰出人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作为王鹤滨的本家乡亲,我热切祝福他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寿比南山、快乐无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