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豆花女的“理想”

火烧 2010-10-07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豆花女的理想》通过米香的故事展现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挣扎,揭示社会贫富差距与安全缺失,反映人民对尊严与平安生活的渴望。

豆花女的“理想”

司马平邦

10月6号早上9点,在北京一家小电影院,穿过错落幽深如《米香》电影里煤矿坑道一样的楼梯走廊,坐进一间小放映厅,才终于看到了这部《米香》。

四川女人米香(陶红饰),被老公抛弃后,带着傻儿子皮娃来到河南西部黄河边上的一个小煤矿,造卖豆花营生,生活艰难无以为继,只好嫁给矿工王驼子(孙青饰),但米香又忍受不了王驼子的丑陋残疾,以民间“倒霉”之咒施之,不想害死的却是另一位自己曾经嘱意的矿工大李(潘泰铭饰),大李的死让米香悔悟,决心与善良的好人王驼子平平安安地过日子,不想,王驼子却被查出患上肝癌,为了米香母子,王最后主动在井上制造塌方,想以自己的一条命为米香母子换得或者可以供养后半生的几万块抚恤金,电影最后,米香葬了驼子,没有领走王驼子用一条命换得的8万元,带着傻儿子远走,前途如何,无人可知。

电影里,米香在和王驼子说到自己的理想时有一句台词:

我就想和你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

让我想到一句话:

我将我的政治理念归纳为4句话:让人民有尊严地幸福生活,让人民感到安全可靠,让社会充满公正,让人民对未来充满信心。

《米香》的故事正发生在2000年以后的中国,电影里没有讨论是什么人让米香、王驼子、大李这些人沦落到现在这样的生活里,没有幸福、没有安全、没有尊严,更对未来没有信心。其实,他们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件正在发生于中国矿山的一件罢了,用新闻记者或者官方的口吻说,这是矿难,尤其是2000年以来,矿难正在中国成为一个越来越职业化的专有名词,只是表示矿山管理不善,草菅人命,这样的表述与这部叫《米香》的电影一样都只是种专业表述,没有,似乎也不想讨论这些灾难发生的根本原因。

《米香》里,苦难的米香为了摆脱这苦难的命运,惟一能做的只有害人,她把带着自己经血的卫生巾埋进王驼子下井作业的矿山里,弱者只能靠谋害更弱者求得苟活的狭隘机会,他们没有思想,也没有能力,更没有胆量去思考,是整个社会的极度贫富不均造就了这些弱者和更弱者的人生悲剧,当然更别说找到最正确的办法反抗之。

电影里由王菁华饰演的马金花在王驼子死后向米香传授抒解内心痛苦的办法是“你哭,你哭出来!”这句话或者也可以被看做有典型的象征意义,即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的最弱者们看来,惟一能让自己从当前的弱势和悲痛中解脱的方式,只有“哭”,哭过,一切就可以暂时缓解,就麻木了,就可以接着忍受更大的苦难了,正如电影的最后,米香连王驼子用生命换来的8万元一分钱也没有拿,带着傻儿子,走向那个可能是更悲惨的未知未来。

其实,我个人并不同意电影结尾处让米香完全放弃反抗命运的处理手法,若有时间希望与导演讨论――因为这让我觉得这群任人宰割的最弱人群几近无可救药,甚至没有任何自救的本能了。

在我们这个国家,还有那么多的人民,如米香、王驼子、大李等,还不能有尊严地幸福生活,他们感觉不到安全可靠,他们对未来更是没有任何信心。

不过,很遗憾,无论是电影里的米香还是CNN记者话筒前的总理,都没有说出埋伏在这非理想状态后面的真实原因――严重的贫富差距,以及比之更严重并看似无法挽回的社会发展趋势。

《米香》只用少少的笔墨提到了造就这些巨大弱势群体,并仍然凌驾其上的那些人的生活,如一个矿主,他因开了煤矿,就拥有四五个情人,以及五六处小洋楼,在王驼子决心一死了之的路上,他还在和另一个小矿工津津有味地聊着这个矿主,并关心他在四五个情人之间能否搞得定。

《米香》大胆而智慧地用镜头和故事展示了21世纪这个正在强大发达的中国的背阴面,展示了造就这种强大发达却又终被这强大发达碾得粉碎的那一大群人的真实生活,其实,这样的现实,已经无可掩饰,比比皆是。

但我更关心的是,是造成这种富者更富更强,穷者更穷更弱的真正原因,以及现在或未来谁可以抽刀出手力挽狂澜,遏制这样已经看似无可补救的社会趋势,但《米香》里没有说明。

看了《米香》,听说了她的“理想”,又听到了“理念”,一个疑问久久萦绕于头脑里始终不去:

他们还能指望谁?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