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历史阶级意识与有机知识分子

火烧 2010-10-18 00:00:00 读书交流 1025
文章探讨历史阶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分析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物化下的觉醒过程,强调知识积累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并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运动,揭示阶级意识的周期性高潮与革命潜力。

按:在《乌有之乡》读了一篇文章(《论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局限》  作者:吴友军 郑冬晓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4期 )之后有所感想,现发出来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历史阶级意识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主题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问题。对于这种冲破资本主义物化的阶级意识的获得上,卢卡奇所持的是自发论,认为无产阶级在生产和斗争中,尤其是借助于经济危机而自发获得了革命的阶级意识。有论者认为,这里存在这样一个悖论,无产阶级既然已经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和社会分工而导致了全面的物化,其已被物化了的阶级意识又何以从物化中逃脱出来,产生解放的革命意识呢?无产阶级的自发性的确不足以使其成为超越物化的主体。我觉得这一悖论实际上是一个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产生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辩证机理,并非是不可解决的自相矛盾的死结: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无产阶级的总体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一个累积效应;第二,资本为利润,尤其是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的需要,也会要求无产阶级提高知识文化水平,而无产阶级自身在资本主义社会激烈竞争中被迫地自发地消极地也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第三,最为关键的是,在此知识文化的积累递增过程中,资本始终是最大受益者,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而工人,其范围、工种、特点等都在此过程不断发生变化,但其报酬始终是被限制在劳动力价值的水平上,始终没有改变被无偿剥夺剩余价值的命运,始终是受苦受难受压迫者,是物化的最大受害者,因此,也就成了物化的天然的最大的仇恨者反对者(以此相对应,资产阶级则是物化的最大受益者,所以其不但是物化的制造者,也是这种物化的天然的最大的支持者维护者)。  

随着资本主义的矛盾的加深,无产阶级要求结束资本主义物化的愿望日益强烈,要求日益迫切。这种愿望和要求,尤以在资本主义体系中处于外围地区的人们为甚,尤以在经济社会危机爆发的时候为甚,尤以那些国际国内矛盾不断累积的国家为甚。所有这些,就会促使越来越多的有较高知识文化水平的人们由自发走向自觉地获得革命的阶级意识,于是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并继承发展提高马克思主义,如此又会形成一个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的累积。这种累积最后必然达到这样一种程度——无产阶级的日益革命的阶级意识必然战胜资产阶级的日渐没落的阶级意识。在此过程中,相应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危机、环境生态危机以及思想文化危机的周期性大爆发并不断深化和扩展,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形成发展也会有一个一个的大高潮和大跃进的时期(在资本加速没落的同时,共运就会加速兴起也)。实际上,共运产生以来就已经有了几波高潮和跃进(几次大的脉冲式的前进也),使整个世界和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不过是蛰伏盘整期在慢慢发生化学反应而已。历史波浪螺旋脉冲式前进也! 

   

    二、有机知识分子  

   

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是区别于传统知识分子而言的。传统知识分子是智识型知识分子,保持着自我独立特性和自治,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直接产生于和服务于社会集团的专业化知识分子阶层;另一类是相对独立于特定社会集团之外的“贵族化”知识分子阶层,包括教士、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等。葛兰西反对以“智识”为标准区分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他认为,智识意义上的非知识分子并不存在。能够将各种形式的智力参与排除在外的人类活动是不存在的,在任何体力劳动中,即使是在最为低级和机械的体力劳动中,也存在着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即最低限度的智力活动,智力—脑力工作和肌肉—神经劳动之间并没有质的差别。  

葛兰西认为,区别知识分子(有机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无机知识分子)的真正标准“仅仅是知识分子职业范畴的直接社会功能”。而这种直接的社会功能首先就在于具有批判意识并提供一种新的世界观。所以,有机知识分子就是具有批判和建构新世界观功能的知识分子。有机知识分子当然首先是“专业人员”,但是又必须超越“专业人员”,他必须是一个在积极参与实际生活中,质疑传统的批判的雄辩者、建设者、坚持不懈的劝说者和组织者。他们能在意识形态上征服和同化传统知识分子,并在无产阶级大众中通过教育活动进行深化和扩大。概括地说,葛兰西所指的有机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也就是有机知识分子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两个:一是批判和战胜旧的意识形态,二是用新的世界观教育和组织民众。葛兰西将有机知识分子置于夺取文化革命领导权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将无产阶级民众置于这场革命的客体地位。  

我认为,这里也有一个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之下,主客体之间相互转化(交互主体性,主体间性等)的主客体之间的辩证法问题。葛兰西是深谙无产阶级为何必须要搞文化革命的人。资本主义中心发达地区是资产阶级文化的重镇,其文化的磁场最强,影响力最大,无产阶级要摆脱其影响实现突破更难(他们的优点是文化水平比外围落后地区高,但缺点是受资本主义旧文化的影响也大)。葛兰西通过反思自己的革命经历,较深刻地体会到了无产阶级进行文化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其实,无产阶级真正深刻的革命在于文化革命,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打倒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摧毁其文化堡垒,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文化主导权,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巩固,才能确保不被资产阶级复辟。然而,无产阶级的文化革命乃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因为这是要和千百年来私有制度形成的人们的旧文化旧观念旧风俗习惯作斗争作决裂,可以说是一种更高深更复杂更系统的革命,是真正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这不但要求无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先锋队(有机知识分子)要不断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而且还要求通过文化宣传和文化教育使整个无产阶级的综合文化水平达到相当的高度(未来社会既不是现在的生产力,更不是现在的庸人,所以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高度的文化并告别资产阶级的庸人习气,才能真正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这就必须使有机知识分子和整个无产阶级实现有机的结合和融合,使无产阶级“有机化”(有机知识分子化),按我们通俗的说法就是“又红又专”,既讲学习又讲政治,这样无产阶级才能占据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和文化上的总体战略优势。  

基于上述分析,无产阶级当前在政治上的重要任务之一应该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不断提高整个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使得真懂马列的人越来越多,水平越来越高,并且不断创新发展。毛主席当年就慨叹,我党真懂马列者不多!所以容易上当受骗!容易变修变质!我以为,这不光是中国的问题(当然,由于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较落后,中国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也是整个共运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共产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早期(对整个共运历史长河来说,刚开始的的一两百年都应该是早期)难于根本克服的问题。因此,遭遇挫折失败,经历曲折反复在所难免,在高潮过后要进行盘整,重新积累能量准备下一次高潮也!这点已被近代以来的共运实践所残酷地证明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