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网络时政文摘(2010-5-27)

火烧 2010-05-27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强调两岸应携手保钓岛,共同抗日,推动统一。指出当前两岸在保钓问题上已有初步默契,但缺乏共识,影响合作成效。呼吁两岸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实现钓鱼岛主权回归及两岸统一。

网络时政文摘(2010-5-27)  

   

 

两岸携手保钓岛 同心抗日方为功  

中国拉美圈油 直捣美国后院

   

美国放过人民币 生怕汇改变贬值  

险资鬆绑购债股 慎防炒卖反添乱  

  

 .................................... 

   

两岸携手保钓岛 同心抗日方为功  

东方日报  

   

台湾渔船「全家福号」日前运送妈祖神像欲登上钓鱼岛时,遭到日本保安厅巡逻舰多次冲撞。「全家福号」势单力薄,被强横的日舰夹击,险象环生。若当时大陆海军和台湾海军能够携手护航,日舰或许不至于如此嚣张。  

   

钓鱼岛是中华民族之痛,也是两岸人民都无法平息的一个心结。虽然两岸政府都宣布拥有钓鱼岛的主权,但钓鱼岛的实际控制权却掌握在日本手中。日本将钓鱼岛周围分为三个巡逻警戒区域,距钓鱼岛十二海里范围内为「绝对禁止区」,对进入该海域的大陆及台湾民间船隻均「不惜代价」地驱逐。这几年,无论是来自大陆、台湾还是香港的保钓船隻,都鲜有靠近钓鱼岛,一亲芳泽。  

   

保钓运动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进展,主要是两岸政府各自为政,甚至相互缠斗,形不成合力,被日本各个击破。当台湾与日本争斗时,大陆隔岸观火;当大陆与日本交涉时,台湾漠不关心。兄弟阋牆,外人得利。正如当年的抗日战争,国共互斗,日本步步进逼,佔我大半河山。后来国共兄弟联手,一致对外,八年抗战,终成正果。  

   

一年半前,台湾成立中华保钓协会,马英九亲致贺电,并赠送了一幅写有「和衷共济」的条幅。而大陆方面随后派出两艘海监船,突破日本重重封锁,到钓鱼岛进行维权行动,两岸在保钓问题上初步形成遥相呼应、共同抗日的局面。但遗憾的是,这个难得的局面,并没有进一步延续而形成有组织、有成效的行动。  

已有默契 却无共识  

   

目前,两岸在外交休兵上已有默契,但在共同对敌方面却无共识,这制约了双方互信的进一步提高。两岸若能在钓鱼岛问题上形成强有力的配合,进退一致,联合作战,共同抗日,不仅有利于钓鱼岛早日回到中华民族的怀抱,同时也有利于两岸早日迈上统一之路,这也是全球华人乐于见到的景象。  

   

最近,两岸退休的将军在南京聚首,双方欢聚一堂,互诉衷肠,共敍往事。此情此景,固然感人,但如果两岸军人能够在地图面前推棋兵演,共商夺钓计划,岂不更加令人神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可以从钓鱼岛开始。  

   

中华保钓协会执行会长黄锡麟日前宣布,要联合全球各地华人团体,推动成立「全球保钓大联盟」,并决定在钓鱼岛的施政权由美国交还给日本四十周年的明年六月十七日,组织来自全球各地的船隻、热气球及直升机剑指钓鱼岛。  

   

对于民间保钓组织的这次壮举,两岸当局若等閒视之,或者刻意阻挡,显然有违全球华人的心愿。届时,两岸海军应组织强大的护航编队,光明正大地为民间保钓船隻保驾护航,一吐中华民族沉积多年的怨气。  

   

   

   

中国拉美圈油 直捣美国后院  

太阳报  

   

本文重点  

   

    * 战略机遇 千载难逢  

   

继上个月与委内瑞拉签署二百亿美元以贷款换石油的大单之后,中国近日又与巴西签署了一百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中国大手笔在拉美圈油,相当于在美国后院打开缺口,反击美国重回东南亚的战略。  

   

根据协议,中国在十年之内将提供一百亿美元贷款,而巴西石油公司在此期间每天向中国提供二十万桶石油。在早前与委内瑞拉签署的协议中,委方每天向中国提供四十万桶石油。如果再加上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协议,中国今后每天从拉美进口的石油将超过一百万桶。  

   

拉美国家是近年中国外交的一个重点,尤其是金融海啸之后,合作步伐更不断加快。最近两年,无论是中国领导人还是中国企业均纷纷涌入拉美,各式各样的商务考察团络绎不绝,双边贸易额也从二○○○年的一百亿美元激增到现在的一千多亿美元,十年间增长了十倍。  

   

在美国经济萎缩、欧洲陷入债务危机的大背景下,如何拓展海外市场,扩大资源进口,成为中国的当务之急,而处在发展中的拉美地区,正好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展拳脚的舞台。中国进口来自阿根廷的大豆、智利的铜、巴西的铁矿、秘鲁的锌,并向该地区出口服装、汽车和电子设备,而中国基建企业也在当地建造高速公路、码头和体育场馆等。  

战略机遇 千载难逢  

   

由于与拉美各国发展水平差不多处在同等水平,而且都曾受到美国新自由主义模式的毒害,中国对拉美的经济需求感同身受,给拉美提供的商品与服务,和欧美各国相比,更有针对性、更价廉物美,所以深受当地民众的欢迎。  

   

中国进军拉美,除了经济上求实利的考量之外,还有反击美国插手东南亚的考虑。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提出重回东南亚的战略,加大在东盟地区的投资,拉拢印度对付中国,频频插手南海问题,进一步围堵与遏制中国,使中国周边烽火连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暗度陈仓,直捣其拉美后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事实上,近年拉美反美情绪愈来愈高涨,三十多个拉美国家日前宣布成立美洲组织,将美国与加拿大排除在外,并且宣布支持阿根廷与英国在福克兰群岛新争端中的立场。拉美各国也急着表示希望引入中国力量,以平衡过往美国在该地区的独霸局面。拉美地区脱美、反美的局面,对于中国来说,的确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如果能乘势而上,中国国力势将再上一个层次。  

   

不过,中国在拉美不能走美国霸权的老路,应以善结良缘、争取民心为上策。最近拉美地区天灾不断,中国捐款不断加码,派出的医疗队劳心劳力,深受当地民众的好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中国在拉美播下友谊之种,今后几十年间定然会开花结果。  

   

   

   

险资鬆绑购债股 慎防炒卖反添乱  

东方日报  

   

保险资金的体积过于庞大,可是投资渠道却过于狭小,形成「水浸」情况。据中保监主席吴定富称,由于新增保费持续强劲增长(去年保费收入突破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加上到期再投资以及去年积压未有效运用的资金,预计超过一万五千亿元。  

   

现时险资只可投资四大领域:包括债券、银行存款、股票和基金,前两者均属收益稳健的「安全」投资。险资的投资策略一向偏于保守,截至上月底,债券的比重高达百分之五十一点六三,银行存款佔百分之二十八点八六,两者合计超过八成,其馀才是风险较高的项目。保险公司每年平均只得约百分之五的回报率,能否有较佳的收益就要靠股市,○七和○九年均是特佳的年头。  

   

从来风险与回报是否成正比,属于见仁见智的议题,较进取的会偏爱冒险,唯一界线是不能影响偿付能力。房地产是一门厚利的生意,但中央不希望险资此时入市添乱。投资股市则是众望所归。  

   

根据内地报道,中保监放宽的程度只属有限,原规定股票加各类基金的比例不超过两成,现可望放宽至股票加股票型基金合计,即多达数千亿元资金可流进股市。  

   

险资入市一向极为敏感,每逢A股上升便传险资扫货,反之则传险资减仓,所以中央「开闸」无疑将对A股气氛有助。近期减少央行票据发行额度、大批基金放行以及再无严厉调控楼市措施出台,均被视为替农行上市造势之举。  

   

报道虽有提及险资亦获放宽投资港股的限制,由国企、红筹扩大至港股主板,即滙控至蚊型股都可纳入投资范围(只要不是创业板股份),换言之,国企、红筹的资金可能流向其他股份。  

   

由于险资投资港股还是「试水」性质,金额料不多,险资对国企、红筹以外的股份认识不深,短期相信不会对港股有太大带动作用。不过,本港的蓝筹股固然具吸引力,优质的民企股及二、三线股也不少,长远而言将是险资另一出路。  

   

传闻中保监亦计划容许险资增加投资「高风险」债券,无担保债券比例上限由百分之十五提高至二十,债券信用评级要求由AA降至A。在金融海啸之后,债券风险之评级变得模煳,已发展国家的风险不见得较新兴市场为低,无谓作茧自缚。中保监去年底建议增加不动产投资,但中央其后要严厉调控楼市,当然不会让数以千亿计的险资推波助澜,所以又加进了「三不」,只剩下「间接」投资商业房地产一途(如参股),分流作用并不明显。  

   

总括而言,险资放宽投资渠道可增添灵活性,未来可扩大投资办公大楼、新兴市场债券、海外股票、股指期货等,甚至可参与投资基建及保障性住房,做到进可攻、退可守,以增加长线投资回报为目标,但先决条件是保险公司要懂得自律,勿为争取高回报而参与炒卖,以免对其新参与的市场添烦添乱。  

   

   

   

美国放过人民币 生怕汇改变贬值  

   

太阳报  

   

中美在北京举行的第二轮战略与经济对话落幕,两国官员除了就政治及经济议题交换意见之外,还达成二十六项具体成果,收穫似乎不错。这次并没有出现针锋相对的场面,原本最瞩目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只是轻轻带过,反而经常看到两国官员互相抬举,这完全是「为势所逼」,因为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正威胁全球金融及经济安全。如果套用内地官场看问题的方法,就是必须认清当前的主要矛盾,尽量团结大多数,结果令对话得以圆满收场。  

   

去年两国举行第一轮对话时,全球经受金融海啸冲击,元气大伤,内地经济刚在谷底喘稳,美国仍陷于衰退,首要是合作救亡,其他争议大可先放在一边。到了今年初经济明显回暖,贸易不平衡及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便再次擦出火花,但随着欧洲出事,对话主题又重回促进全球复甦及维持经济增长之上,可见焦点已经转移,就连人民币汇率也好像变成无伤大雅的小事,以免破坏气氛。  

   

目前这种和谐局面恐怕只是短暂的,并非互谅互让的结果,而是中美各自的战略与经济需要,是拜欧洲债务危机深化所赐。美国早前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现在态度或许已有一百八十度转变,反而乐见人民币维持现状,才最符合美国利益。难怪内地官员仅仅就着汇率问题老调重弹,连汇改的具体时间也欠奉,美国已愿意收货。  

   

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年初表明要以出口振兴经济,期望出口可五年翻一番,中美随后便在贸易及汇率问题上不断发生摩擦。不过,欧元汇价大插水,较去年底下跌近两成,无形中大幅削弱美国货在欧洲的竞争力,而且欧洲经济肯定有一段长时间低迷,将严重打击美国出口,中国市场遂成为希望所在,因此美国有意放宽向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以及暂时不碰人民币汇率,是事出有因。  

   

那麽人民币汇率机制维持现状,为何更有利美国呢?美元大幅升值,除了因为欧元本身的问题之外,避险资金涌入美国也是重要原因。如果人民币不再紧盯美元,回复参考一篮子货币,结果很可能不是美国期待的升值,而是兑美元贬值,岂不是削弱对美国货品的购买力?另一方面,人民币兑美元就算维持在现水平,已等于变相升值,同样达到遏制中国出口的目的,故此美国毋须多此一举。  

   

这些很明显是权宜做法,正如在金融海啸期间,各国也特别强调要合作,不搞保护主义,当危机稍见缓和便故态复萌,今次也不会例外。事实上,中美对话的所谓丰硕成果,仅是口头承诺,例如美国愿意考虑曲线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及放宽高科技产品出口,而中国则同意检讨保护自主创新的贸易政策等,都是见步行步,当欧洲危机澹化,贸易及汇率这些深层矛盾很快便会再次浮现。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