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中国社会的三重结构及出路思考

火烧 2010-05-30 00:00:00 时代观察 1028
本文通过个人经历探讨中国社会的三重结构,分析城乡、东西部及阶层差异,结合全球资本流动与改革路径,提出对社会结构的深层思考与改良方向。

中国社会的三重结构及出路思考

  

前言  

作为一个80后农村大学生的我,毕业后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南方某大城市的一名上班白领。在外人看来一份不错的工作,却并没有给我带来幸福和快乐。也许正如梁漱溟先生对儒家学说的阐释那样,人生命的本性应该是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大城市白领生活导致的压抑和焦虑,在我挥之不去。当我偶然得知一个机会可以走出去时,经过短暂的痛苦挣扎和思想斗争,我便义无反顾的出走。我并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知道前途和方向,只知道要出走,我把它看作是一种生命冲动的洪流而已。我像一张白纸一样迎接新的开始,不经意间已走过漫长的五年。从繁华城市到残破农村再到血汗工厂,从白领到农民到普工,其间精神上的煎熬和痛苦,犹如是历练三重地狱一般。出走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药方,我只不过是从一重门到另一重门直至跨过三重门而已。每个人都在感受和经历这个复杂的社会,并给出不同的话语和行动回应。作为五年来全国各地四处奔波经历的总结,我将尝试以某种角度来理解中国社会的三重结构,并就其中的内在联系及其改良可能性做一些探讨。

   

  

中国社会的三重结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毛主席曾经提出过“三个世界”的理论。他认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当苏联崩溃后,我们隐约可看出第一世界的美国,在军事和金融领域独领风骚;第二世界国家多是制造业大国,第三世界则是资源性非工业化国家。由于冷战造成的国家对立与世界市场的分割,极大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全球发展。随着苏联崩溃美国独大,这一局面就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加上中国的改革开放,资本全球化的趋势无人能挡。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垄断金融资本集团势必借机整合全球商品生产及贸易,打造全球统一市场,因此有了美英帝国率先实行新自由主义改革,大力在全球推销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的三化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框架下的三个世界融合了,短暂而深刻的“三个世界”理论被历史匆忙的掩盖。从此以后,曾经的第三世界,像是一片未被开发的处女地,血腥资本蜂拥而至。在金融资本的号角下,全球制造业大转移,新的全球垂直分工体系形成了,大致来说,欧美发达国家以金融和高科技研发为主,拉美和东南亚则以制造业为主,中东及北非则以石油资源出口为主,次撒哈拉地区则以农产品及原料出口为主。全球产品生产和贸易则越来越成为跨过公司内部的事情,仅仅是表面上看起来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国土面积和人口同样巨大的中国,毫无疑问成为了全球资本自由流动的必选之地。只不过,因为中国的太过庞大,对外开放了三十年,中国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单一的制造业国家。尽管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成为了世界工厂,但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仍然以农业为主,并且处于衰败破产的状况。就当前现实来看,东西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那是何等触目惊心。中国已经不能划分为三个世界中的任何一个,中国本身就是三个世界。有学者说中国社会是断裂的,这无疑很形象。当人们都乐于成为世界公民时,当国家成为地球村时,我的生活和思考经历却告诉我中国社会的三重结构。它们表面上看起来是断裂的,但却有着内在同样不可分割的政治经济联系。

   

  

第一重结构  

中国农村现阶段仍然有着7亿左右人口和2亿左右农户,主体上还是小农家庭生产经营,与传统农村社会没有太多的不同,只是没有了地主阶级。单是农民和农户还够不上一个完整的结构,因为当前的农村是市场经济下的农村,它和外界市场已经紧密连接在一起,如农业主要生产资料都依靠市场;它不再是古代小区域范围内就能自给自足的农村,古代农村依靠社区范围内市场交换就可以满足需要。因此,小农与地方官僚和经济精英构成第一重结构。如下图所示:  

  

关于第一重结构里的官僚阶层,在传统社会里它是作为专制政治的补充,地方事务的管理者。在改革之前,他们比较好的执行各种行政管理及农业服务的职能。但随着国家经济、财政、税收体制等等的全面改革,地方基层体系作为改革出来的某种现代化形式的上层建筑已经不适应小农社会,官员们基本上不执行为三农服务的各种职能。相反,他们利用种种官僚特权自谋出路,控制一切可能有利可图的行业,包括流通、加工、信用等。他们把农民置于农业生产单一环节,自身控制农民与大市场连接的中间环节,农民基本上与农业工人没有什么差别。对于没有了地主的小农经济,商业资本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一般处于官僚关系网中的人占据了这些位置。因此,尽管他们可能在身份上是官员、代理商、事业单位职员等等,其本质上控制的就是商业资本、小额金融资本和小产业资本,他们可以统称为小资产阶级。其中,商业资本和小额金融资本占主要位置,无论从分布的行业和数量上来看。那么,他们必然就是处于发达地区的大资本或者上级官僚的附庸。农民基本上不能指望他们能办什么好事,不仅如此,他们还千方百计把中央政府的支农资金截留私吞。  

单从第一重结构来说,它并不具有独立性和稳定性。农民的需求越来越依赖外部大市场,生活越来越货币化,他们任何一点剩余都会被以上各资本夺走,他们除了糊口不可能有任何积累的可能性。特别是当他们的子弟要求现代化教育,或者农民遭遇疾病时,他们就会面临负债和破产。在很多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农户家庭早就依靠其成员外出打工来支撑生活了。在如此境况下,农村的劳动力无不纷纷逃离。

   

  

第二重结构  

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以及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过来的制造业大都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即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三大经济圈。这里是中国的主要工业化城市圈,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第二重结构,如下图:  

  

无论是民营企业资本家还是外资工厂资本家,他们相对于当地政府官僚体系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各地政府热衷于招商引资,不惜负债大建经济开发区,并竞相在低价和税收上给足优惠。企业为了利润,在政府的配合下将劳工工资压到最低,充分利用中国廉价优质的劳动力。在企业的各项支出成本中,工人工资是最微不足道的,甚至比起政府的税收和工业用地成本还不如。除了低工资,各工业区由于用地紧张,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只提供给工人集体宿舍。工人像犯人一样被封闭管理,并被强迫进行高强度超时劳动。这种有史以来最无人道的血汗工厂制度,致使工人跳楼以寻求解脱。  

资本家在侵犯现代工人合法权益上肆无忌惮,有恃无恐,因为当地政府自身就是利益主体,官僚的利益建立在产业资本的基础上。只有当城市的工业发展起来,人口才能集中,由此才能带动服务业,城市商住用地才能升值,而政府垄断用地供应。政府往往可以亏损价出让工业用地来吸引投资办厂,而靠商住用地市场及税收来攫取更大的利益,这就是官僚们的发展逻辑。官僚们的无耻,与资本家的狼狈为奸在此暴露无遗。不仅如此,官僚们还往往采取直接的暴力掠夺。这主要表现在拆迁和土地征用过程中。  

第二重结构中,工人与资本家两个阶级直接的对立表现得如此突出,但工人却几乎没有任何的反抗能力。地方官僚显然无法划分为产业资本家阶级,如果说第一重结构中的官僚是资本的附庸,在这里官僚则处于一个转化的过渡阶段,即官权向资本权的转化。在土地的价值被开发殆尽的过程中,那些幸运的握有权势的官僚就顺利的转化为资产阶级,而其他的小官僚则最终转化为靠财政养着的技术性公务员。在现有制度下,官僚一般不直接变身为资本家,而是以各种隐蔽的形式成为各种形式资本的所有者。但可以肯定的是有很大部分官僚将变为地产所有者,成为社会的寄生虫。

   

  

第三重结构  

中国的改革开放真正得到了什么?是破产的农村和血汗工厂,还是各级大大小小的官僚?显然都不是,曾经一管到底的权力,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甩包袱式改革,终于成就了其至高无上的垄断金融资本地位,只不过还穿着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外衣罢了。这个至始至终操控改革的权力,迄今控制着几乎所有核心产业和部门:银行、邮政、电信、航空、能源、电力、钢铁、重型机械、媒体等等。于是,在中国最大最富裕的城市里,财富的迅速积累和不公平分配,造就了一个颇具规模的中高收入群体,形成了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第三重社会结构,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无异,如下图所示:  

  

在这一重社会结构里,主要的一级是银行系统、房地产开发商、零售巨头等金融资本阶级,他们相互配合全方位的剥夺城市那些小资产阶级或白领群体。而剥削的主要战场无非就是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一般官僚由于不控制任何资源,在政府完善的法制建设下,就愈亦成为政府雇佣的技术公务员,他们只能按照法律和程序例行公事。而那些核心的大官僚事实上控制和拥有了相关的垄断行业,并且使之成为准家族化的私有资产。无非就是为权利和资产的垄断集团服务。他们唯一关心的可能就是维稳,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他们对底层人民只是许下一些根本无法达成的空头承诺,敷衍了事。他们对自身集团的利益,则以国家的名义,借助权力,假公共政策来实行。当他们成功掌控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命脉时,金融资本异化于产业资本,他们自然鼓励企业的私有化和上市。他们无需再强调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这交给了职业经理人,他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资本市场来控制和交易企业的所有权。  

第三重结构里那些相对被剥削的高收入者们,他们的物质生活比起农民和工人来说要好很多,也自由很多。但在心理压力上,他们比起工农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接受的信息更多,面对的竞争更大。他们的生存条件与国家经济形势紧密联系在一起,稍有风吹草动就有可能影响他们的职业。

   

  

三重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上所指出的每一重结构在中国社会环境下都不能自身封闭运行,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整个世界也大体上可分为如此三重结构,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生产及贸易的联系真正让国家民族全球化了。国家内部的政治已经从属于金融垄断集团和跨过公司主导的国际政治。中国社会的三重结构也必须放在如此全球背景下来看。  

三重结构之间内在联系的主线首先是资本积累所依靠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循环运作。在商业资本的主导下,第一重结构为社会提供农产品和工业原料。在产业资本的主导下,通过各级代理商,第二重结构为农村提供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家庭农业的破产以及农村过剩劳动力为第二重结构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在跨国资本的主导下,第二重结构的庞大生产力为第三重结构和全球提供商品。而第三重结构则为第二重结构提供流动资本,并对产业资本进行整合和重组。如图:  

  

如果说传统中国社会的官僚体系自上而下的作为专制政治的补充,建立在单一的地主小农经济基础上,有其一致的文化和行为,那么当前的中国政府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统一的官僚体系,但由于社会三重结构的分野十分明显,因此各级政府官僚的差异也就非常大。总的趋势是,在资本主义更深入的发展过程中,整个官僚阶层会逐步分化,握有实权的官僚向资本转化。但最终能否形成美国那样的政治体制和雇佣公务员体制,还很难说。中国统一的专制——官僚制度已不复存在,仅仅谈什么官民对立那真就是古董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三重结构里,存在一层一层主导和制约的关系。如果要就某一重结构里的某一种矛盾进行改革,仅仅在这一重结构里不可能解决问题。中国社会还处于剧烈的变化中,很多矛盾还没有固定下来,资本是社会中最强势的力量,在未来的时间里还将继续主导和整合社会的三重结构。

   

  

关于社会改良的思考  

从世界范围来说,自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以来,由于各产业部门及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必然性,也就必然出现不同的社会改良形式。大体上我们能够看到两种比较典型的社会改良形式,其一是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改良,其二是东亚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小农社会改良。  

关于第一种改良主义。欧美发达国家很早就不存在小农经济,农业也已经被资本化经营,工业化城市化完成得比较彻底,社会简单分成两个阶级。因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有这样的基础,又在世界性工人斗争的压力下,工人阶级得到相当大的政治权利,这才得以实行社会民主主义,保证全民的基本人权和福利。  

关于第二重改良。东亚日韩台等小农国家和地区,在上世纪全球化的过程中得以获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投资和产业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但这种工业化与老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很不一样。西欧国家工业化是内生的,在野蛮的资本原始积累中,原来的农业劳动力不是被转化为工人阶级,就是被移民出去,所谓的小农经济不复存在。东亚诸国可以说是被工业化,是垄断金融资本全球整合的结果。因此他们所谓的工业化最初都是集中于出口加工区,以出口导向发展本国经济。这样,即使出口工业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但并不足以彻底消灭小农经济。随着这些国家产业的升级,将大量血汗工厂迁移到中国大陆,通过剥削国外廉价劳工而获得大量利润,并缓解本国的矛盾。资本已经不需要依靠剥削这些国家的廉价劳动力来进行积累。本来人口及国土面积就很小的国家,政府完全有能力将农业中有利可图的领域让给农民自己经营。因此,这些国家才有可能对本国的小农经济进行改良。  

中国社会的改良就显得不那么容易了。中国经济能够转型吗,能够不依靠廉价劳动力吗?如此庞大的农村人口和面积,如何改革官僚及其资本?国家似乎可以考虑向东亚日韩台学习综合农协或合作社的小农经济改良模式,但是中国并没有它们如此发达和富裕的县域经济,也就无从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人均资源的制约也使得中国无法学习欧美资本主义规模农业模式。现行国家有关三农的政策是两边都不走,既向资本妥协又向人均资源的现实妥协,土地流转政策和维持农村现行承包制就是明证。政府这种态度其实是不作为,想在稳住农村的前提下,希望资本能够找到某种切入点进入起到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农村改革进入了一种令人无可奈何的境地。抛开农村不谈,再看看关于农民工及下岗工人的改良,同样又是无可奈何。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就是靠低工资低人权高消耗高污染所逐步获得,国家现在想通过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转型来改变工人的收入,从而来提振内需,维持经济平衡发展。国家并不想通过直接改善工人的生存状况来缓解问题,毕竟统治阶级利益集团是不会主动让出利益的。那问题是,中国的经济在国际垄断金融资本主导整合的全球经济结构中就是处于目前这种打工仔的位置,全球资本主义需要的就是中国廉价优质的劳动力。中国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组装加工型经济不是表现得很明显吗?中国如何又可能翻转世界经济结构取代欧美的地位呢?这是绝无可能。虽然不久前的世界经济危机让全球统治者们意识到了世界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并要求中国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和提振内需,要求美国提高储蓄降低赤字,但这样的调整成功可能性极低。因为两国内的资产阶级都不会主动向人民让步,这也许是双方互许的空头支票。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成功改良是在无产阶级前仆后继的革命斗争的压力下才取得,是一百多年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结果。没有无产阶级自己的斗争,何来成功的改良。当前,中国社会三重结构的改良其实也就是世界三重结构的改良,不要指望一国政府能够做出什么好结果。

   

  

后记  

最近全球最大血汗工厂副食扛连续出现工人跳楼自杀的现象,这说明金融危机后资产阶级更加紧了对工人的剥削,何来改良啊。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从理论出发逻辑推演也不可能得到一个可行的世界经济结构,只有矛盾才是推动世界发展的根本动力,新的社会也只有在无产阶级的斗争中创造出来。资本主义已经将人类带入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绝境,尽管全球仍然还有大量的人口和土地面积还未被资本化,但资本在推动世界发展上已尽显疲态,它已经成了人类发展的桎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