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我们需要什么 ——对人类自身改造的可行性

火烧 2011-08-21 00:00:00 思潮碰撞 1051
文章探讨人类自身改造的可行性,分析需求层次与快乐变化,强调生存、情感与理想实现的重要性,结合马克思与马斯洛理论,揭示人类需求的本质与满足路径。

前言:本文是笔者2005年在重庆大学完成的,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媒体公开发表。今天略作修改,请各位同道中人批评指正,为谢!  

   

150多年前,马克思就论证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必将来临。(如今,对共产主义恶意曲解者、大肆批判者、嗤之以鼻者日渐增多。我认为有必要从根本上研究和论证共产主义。——笔者2011年8月21日增)今天,我避开这种美好的社会制度能否实现不谈,仅谈谈这个“需”字。  

若问一个正常人需要什么,他会列出一堆东西来,比如钱,朋友,知识等等。若要他还说得具体些,他几乎会罗列出他生活中的每样东西。那么,事实上是这样嘛?是,但又不是。  

对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来说,他需要的恐怕仅仅是母亲的乳汁和怀抱。  

对一个幼儿来说,情况就复杂些了,他可能既需要糖果,又要玩具,还需要和伙伴们一起玩。  

随着他的不断长大,情况迅速复杂,也就是说,他需要的更多,更广。  

然而,对于一个几天没吃饭的人饿得不行的人来说,他首先需要的恐怕不是尊严,不是电影,而是一块面包吧?  

最后,对一个弥留之际的老人来说,他需要什么呢?恐怕是再见他是某个迟迟来到的儿孙一面吧?  

仅分析上面的几例,我们会发现,他得到所需要的东西之后比之前,快乐程度增加,或者痛苦程度降低。  

   

  

设快乐为正,则痛苦为负,如图1。不难发现,快乐增加与痛苦降低是统一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需要的正是这个变化,其它只不过是实现这个变化的条件。  

快乐是人的主观感觉,实现快乐的条件是客观的。不同的人对快乐的理解不一样,也就是说,有的人就算食不裹腹,衣不蔽体,也可能会快乐;而有的人吃山珍海味,住高楼大厦,也可能不快乐。  

奥格·曼狄诺曾写道:“充裕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是幸福的保证,仔细观察周边事物,你会发现,真正的幸福一定是免费的。爱情、婚姻、朋友、孩子……日出日落、月夜、点点繁星……刚出生的婴儿……花草……湖泊、云彩……甚至是生命本身,这些快乐,哪一样不是免费的?  

不错,不过当一个人饿得快没气的候还在想吟诗作赋,我们是否认为他比较迂腐?  

马斯洛在他的人性需求层次图中给出人的需求,按底层到高层依次为:食物,水,居所→安全感与保障→爱与归属→自我实现。并且,先满足下层需求之后,才谈得上上层需求。  

我把它归纳为三层:生存需求→感情需求→理想实现的需求。   

一般情况下,生存是生物的本能需求,人自然也不例外,离开生存谈其它似乎没有意义。情感需求是许多高等生物都有的,比如狼,马,狗等。当人生存下来之后,追求我们前面讲到的那个变化,自然也会追求情感方面的需求。只有人才会思考活着为什么,也就是人生理想,其它动物的思维能力还没这么强。所以只有人才有这第三种需求。  

可是这解释不了以下情况:革命烈士英勇献身;人体炸弹。  

为了做出解释,我们必须先明确定义“自私”与“无私”。

  

  

如图2,某人甲是集合A的元素,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即:  

甲属于A, A包含于B 

当甲为了A中其他元素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和B中除A外的元素的利益时,我们说相对于A,甲是无私的;而相对于B,甲是自私的。  

在革命烈士受到身心摧残甚至英勇就义的时候,自然就他本人来讲,不符合我们前面讲到的追求更快乐,有人因此说他们不正常,被洗脑,是傻瓜。然而他的这种行为却使集合A的快乐程度增加了,我们有理由相信,相对于A,他的行为是正常的。  

不难发现,A最小就是只有甲一个元素,A最大就是整个宇宙。很显然,甲不可能隔绝于社会,不可能万事不求人,这决定了实际生活中,A不可能取到只有甲一个元素;同时,人为了第一需求,必须要有食物,甚至是肉食,这决定了A不可能取整个宇宙,最大可能取到整个人类。(而佛,把A取到了整个动物界——笔者2011年8月21日增。)  

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我们取B为整个人类。在原始社会,受交通条件限制,A最大只能取到一个部落,同时最小也只能取到一个部落,因为原始社会一个部落人越多,部落越容易生存。B就由许许多多互不相干的A组成。由于A1 、A2 、A3……互不相干,所以不可能因为A1的利益需要,而使A2、A3等的利益受到牺牲。所以说原始社会是完全无私的。  

自从生产力得到发展,有了剩于物质生活资料,A就开始变化。可能分化成A’、A’’甚至更多,于是A’的成员就和A’’的成员开始斗争。经过长时间的斗争,获胜者就奴役失败者,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同时,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交通与通信的发展,A1、A2能够互相接触,他们也开始竞争,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并形成了国家这种统治阶级统治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随着人类社会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到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再到现在的因特网,人们发现原来的地球就这么小!  

现在我们可以认为,集合A就是一个国家,A1、A2……构成了B,同时,A的内部可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不管这种统治是显示的还是隐式的。  

现在我们把时间放在二战时期,取A1为日本国,A2为中国,取日本军队中某士兵为元素甲。甲屠杀了许多中国老百姓,后在与中国军队的战斗中战死。这整个过程,相对日本来说,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说甲是无私的?然而相对于日本和中国这两者之和来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说甲是自私的?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A们终于认识到恶性竞争到头来也没实现自己的需求——更快乐。A们开始协作。可是只要B还被分成了一个一个的A,A们就不可能没有竞争,当这种竞争扩大,就形成了战争。所以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是主题,但局部不稳定仍然存在。  

我们从两个角度去分析:  

一、      当A们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最终导致战争时,战争会在以下情况停止:A1完全消灭A2;A1 与A2俱灭。当第一种情况出现时,我们发现A1成了B;当第二种情况出现时,我们发现人类没有了。  

(第一种情况正是法西斯等的理论基础和手段,历史证明,他们错了。然而,法西斯等采用的是消灭A2中的人的办法,可是现在却出现了一种更“人道”、更隐蔽、更“高明”的手段,就是消灭A2中的人的文化。通过经济、科技力量将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人。我认为,这可以称为精神文化上的法西斯主义。)  

二、      当A们之间的合作大于竞争,最终导完全合作时,我们发现A1 与A2之间的界线没有了。这时A们中元素不以“我属于A1 或A2”自居,他们都说,“我属于B”。  

(这正是共产党人过去做过,现在正在做,将来还会继续下去的事情。)  

如前所述,我们的需求是更快乐,加上人类的聪明,我想不会出现因为战争而人类毁灭的情况,那么A1能完全消灭A2吗?首先历史告诉我们不能;其次,就目前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我认为不能。因此,我认为,人类最终会发展到这样的情况:即每个人都不以A自居,而以B自居。换句话说,国家这个概念会成为历史。  

有人不这样认为,他会说,我承认我们的需求是更快乐。关键在这个“更”字。如图1,假如他现在处于状态a点,他的需求是达到 b点;可是当他达到b点了呢?他的需求就变成了c点……这样下去,没完没了。就像一个人没有自行车的时候,只想有一辆自行车;可是当他有了自行车之后,他想要是有发个摩托就好了;当他真有了一个摩托之后,他又想轿车恐怕更舒适吧!……可是轿车是有限的,这就免不了他要和别人竞争,就算人人有了轿车,那也有好车与差车之分,竞争还是免不了。国家是由一个一个的人构成的,这样,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怎么能消除?  

是的,人心不足蛇吞象。正是不断的追求更快乐,才驱动人类从原始部落发展到今天。然而,处于b点的人,若只盯着c点,而忽视他已经从a点到了b点,从而不高兴的话,我们发现他已经回到了零点——反而比a点更不快乐了!我想,人类的聪明,一定不会使自己从c点回到零点,而是既瞻望c点,又能看到a点,从而使自己处于b点,且具有向c点靠近的趋势。  

同时,只要甲不强占别人乙的摩托(假设甲已有自行车,但没有摩托),而是靠自己劳动去竞争得到摩托,那么,这种“竞争”又何尝不是间接的“合作”呢?  

很显然,甲若强占乙的摩托,那么,乙就已经不属于甲的A集合了。如果甲使其周围的人都不属于他的A集合,那么甲就成了孤家寡人,当然也就无法实现他的需求。  

甲很聪明啊!他决不会做这样的傻事。他会把自己放入最大的集合——B。  

当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过高的需求会阻碍他人合理需求的实现,从而使自己陷于趋向“孤家寡人”时,他就不会提出超出合理需求的过高要求了。这时,人类进入完全协作状态。只有在这样的状态里,每个人的个人快乐才会最大化,从而全人类的幸福才会最大化。  

   

结论:  

一、         人的个人需求是更快乐,或者更不痛苦。正是这种需求产生的驱动力,发展了人类本身。  

二、         人的最终需求是人类完全协作,这是个人需求导致的结果,同时,这又促进了个人需求。  

   

人类,团结起来,共同开创一个永恒的春天!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