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计划经济
“互联网计划经济”
作者:忧国忧民的悟空
我们首先来设想一下“市场经济”的终极形式。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运作原则,市场需求就是消费者的需求。
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是不尽相同,往往都会有一些个性化的需求,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们有些时候之所以买了某种我们并不百分之百满意的商品是因为市场没有为我们提供这样的商品,并非我们不想要这样的商品,和别人买了一样的东西也并非我们和别人有着相同的喜好取向。
“市场经济”的原则既然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那么它就理应去满足每个消费者任何有别于他人的个性化需求。追求并做到这一点,应该是“市场经济”责无旁贷的己任。
至此,我们就可以给终极“市场经济”下一个定义了,既“个性化市场经济”。它的运作特征是满足每个消费者的最微小的个性化需求。
如果有朝一日“市场经济”发展到了它的终极形式“个性化市场经济”的程度,那么我们不难想象,每个消费者所买的每一件商品和服务,都必将是按照其特定需求量身定做的。如此,每个消费者的每个消费行为无疑都将被精确地计划。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特征;越是“市场”的,就越是“计划”的;在“个性化市场经济”当中,“计划”与“市场”将不再发生冲突,不再存在矛盾,它们将不再是对立的,而是完全统一的。
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个性化市场经济”不仅是“市场经济”的终极形式,同时也是“计划经济”的终极形式,因此它亦可被称为“个性化计划经济”。
实际上,现在在一些消费领域就已经出现了“个性化计划经济”端倪,例如定制服装。
很早以前,在计算机刚刚诞生不久之后便有人考虑过将计算机应用于“计划经济”当中,以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在论述计算机在“计划经济”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上,大部分局限于生产数量方面。随着此观点的发展,逐渐涉及到消费方面,但也仅仅局限于消费数量方面,而没有触及消费的质量。
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当时历史条件所限,“互联网”这种新生事物尚未出现,所以自然不能将“互联网”在计划经济中可能起到的作用进行相应论述,而本文便是想对“互联网”在“计划经济”可能起到的作用进行一些抛砖引玉的论述。
我们先来假设两个消费行为,背景为高度“计划经济”;
1. 经过一段事件的积累,在下终于攒够了买一辆车的钱,于是和汽车生产厂家取得联系,并且通过互联网将所有的特殊需要告知了厂方,是否加装GPS、全景天窗、座椅是用皮革还是亚麻等等,甚至将在下亲手设计的外形图纸一并邮寄过去。厂家则立刻给予回复;何时何地提车。。。
2. 因为现在的世道是高度“计划经济”,什么事情都需要尽量有个计划,因此超市每天都需要提前知道都有谁会在傍晚下班以后来买东西,都买些什么,以便较为精确地安排进货。而在下又是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于是在下一大早起来,苦思冥想一番之后,便通过互联网将下班以后的超市之旅安排好了。。。
看了上面两个消费行为的假设,你一定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因为这似乎是不可能的。没错,现在的确不大可能实现,因为它是属于未来的消费模式,“个性化计划经济”时代,或是一种很接近的消费模式。
很显然,互联网在两个消费行为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或直接,或间接,但都很快速地将消费者和生产者联系了起来,没有经过中央计划经济机构,并且实现了很“精确的互动”。生产者将不再像以前的老“计划经济”那样脱离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自己在家闭门造车,单方面为消费者创造硬性商品,而是应消费者的需要而为。
在这两个消费行为假设中,互联网那电波的迅速决定了两个消费行为足够“市场”,而“精确的互动”又决定了它们足够“计划”。
在此消费模式下,过去老“计划经济”中那种一切由中央计划机构统领的大计划被互联网上无数个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小计划所分割、替代,充分实现了“市场”与“计划”的完美统一。
这到并不是说在“个性化计划经济”时代中央宏观层面的计划不再需要了,宏观层面的计划依然是需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而是它可以仅仅保持它宏观的性质,不再涉及微观层面的计划,将一切微观层面的计划权利交给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无数个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直接互动,让他们自己去决定微观层面的计划。
事实上我们很难想象,在“个性化计划经济”时代,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这种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的“精确的互动”会以较为原始的来信来函和登门拜访的方式进行,因为那样效率实在太低,以至于我们根本不可能将那种低效率的经济叫做“个性化计划经济”。我们几乎只能选择“互联网”这种沟通的途径来实现这种“精确的互动”。而且在“互联网”已经诞生的今天,我们也根本无需再用那些土办法。
由此可见,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是除生产力以外,实现“个性化计划经济”必不可少的手段。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生产的数量问题,更在于解决生产的质量问题,既每个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中的产品颜色、外观等需求。
对于实现“个性化计划经济”而言,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已不存在任何不足和瓶颈,只要将其大范围扩展、应用即可,互动也不一定非要在电脑前完成,现在便已经相当普及的上网手机一样可以承担这样的任务,而且还可以更为方便地提供时时上网功能,使“市场”于“计划”更为统一。只是就现在的生产力而言,距离“个性化计划经济”的需求,可能还尚有不小差距。
那么是不是在“个性化计划经济”这种高度计划的时代就完全没有“市场”了呢?当然不是。“市场”可能永远不会消失,这是因为人们总是免不了会有一些随机性的需求,例如走到哪里就渴了,需要买一瓶水;或是走到哪里出汗了,需要买一包面巾纸等等。但类似这样的随机性需求是很好解决的问题,根据可能的情况多生产一些水和面巾纸就可以。
既然互联网是实现终极经济模式必不可少的手段,那么从逻辑上来讲,在现有经济模式过度到最终经济模式之前的任何一个阶段,互联网也一定都是适用的。
无疑,互联网绝对具有全面、真实反映市场需求的能力,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谁来满足这些需求,也就是满足这些需求的单位为何种性质,是“公”,还是“私”?
私有制的卫道士们在为私有制存在的必要性辩护时,最经常提到的一个论据就是私有制可以不受僵硬的中央计划的控制和约束,凭借资本家们那“天才”的头脑自由发挥,去捕捉“市场”,这样要更有利于对市场需求做出及时、准确的反映,最终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那么互联网既然能够将一切市场需求反映出来,我们还需要资本家们那“天才”的头脑吗?当然不需要。
互联网本身作为一个没有生命,没有任何好恶,仅仅是反映信息的平台,它是绝对中性的,它并没有对回应这些信息的单位的性质作出任何要求,说白了互联网就是一堆电脑,电脑绝不会对摆弄它的人提出特定的要求,必须得是资本家,受剥削的工人就不行。因此,驾驭电脑的单位“公”也行,“私”也可。
所以,届时你是决定让“公”来做主,还是让“私”来当家,就将不再是一个现实是否需要的问题,而是成了一个完全排除任何技术条件掣肘的,纯粹的政治立场问题。如果我们秉承着公平、平等的原则来建设社会和国家,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让“私”来当家呢?
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计划经济”绝对具有全面消灭私有制的潜力,它注定将成为那颗射死私有制的唯一的和最为致命的子弹。
09年7月23日 于沈阳
QQ:119814631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