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教授的思想仍然具有相当多的僵化成分
茅于轼教授曾经发表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言论,以至于很多人以为茅于轼教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模范。
然而,从茅于轼近些年的文章和言论来看,他的思想其实还是不够解放的,仍然是相当僵化的。本帖就举两个例子为证。
第一个例子是茅教授2008年7月30日发表在经济学人杂志上的文章《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政治家的利益(点击进入)》。
在这篇文章中,他说:“请问,是领土完整重要,还是百姓的生命财产重要?我认为当然是百姓的生命财产更重要。领土不完整,少了一块,于我何干呢?当然如果那块土地上有我们的同胞,这块土地被别人拿去后这些同胞要做亡国奴,那么我们有义务保卫国土。”
按照“领土不完整,少了一块,于我何干呢?”的道理,对于“如果那块土地上有我们的同胞,这块土地被别人拿去后这些同胞要做亡国奴”,茅教授完全可以说“这些同胞要做亡国奴,于我何干呢?”。然而,他没有这么说,而是认为“我们有义务保卫国土”。可见,他的思想还是不够解放,仍然相当僵化,以为“做亡国奴”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比那位主张“殖民地三百年还不够”的刘某某要僵化得太多了。
第二个例子则是茅教授最近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关于“高利贷”的言论(报道见《茅于轼:高利贷不是剥削 是利国利民大好事》)。
面对记者“民间借贷的主要问题在哪儿?”的提问,茅教授的回答是:“现在民间借贷主要还是无法可依,政府不太支持这种业务;另外就是垄断,国企能干好的不许民企和个人去干,国企干不好的也不许民企和个人去干。同时,现在的主要障碍是人们认为放高利贷是剥削。他不懂得放高利贷是为社会创造财富,是利人利己、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对繁荣经济有非常大的作用。”
茅教授认为“放高利贷是为社会创造财富,是利人利己、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这是“思想解放”的表现。但是,很显然,茅教授仍然以为“剥削”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这样,为了支持“高利贷”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茅教授就不得不勉为其难地把“高利贷”硬性排除在“剥削”之外,但是又难以找到“高利贷不是剥削”的依据。这就使得茅教授的论述缺少了重要的依据,难以具有说服力。
由此可见,茅于轼教授仍然以为:“剥削”不是为社会创造财富,不是利人利己、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对繁荣经济没有正面的作用。这个认识是完全错误的,不符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改革开放指导思想,它完全无视了当今我国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
难道我国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不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吗?难道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对目前繁荣的经济没有正面的作用吗?统计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已经在GDP当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GDP增长量的主要贡献也是来自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不但对国内经济具有重大贡献,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设想,如果没有这些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雇佣那么多的工人,解决这么多工人的就业问题,这些工人就要统统失业。他们当时的一小部分人还可能像改制下岗工人那样依靠摆地摊而勉强糊口,而大部分人的结局则只能是冻饿街头或者铤而走险参与犯罪,他们的家庭的悲惨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现在,这些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雇佣了这些工人,虽然也对他们进行了一些剥削,但却切切实实地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使他们不再被饿死或参与犯罪,使他们的家庭不再面对悲惨下场。这难道不是一件利人利己、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以上仅仅举了茅教授的两个例子。其实,对于很多被认为“思想前卫”的著名人物,例如张维迎、贺卫方等等,这类反映出“思想僵化”的例子是很多的。改革开放到如今已经三十多年了,然而,像茅于轼教授这样难得的思想新颖的经济学教授,其思想居然至今依然具有有相当多的僵化成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联系到茅教授在转行研究经济学之前一直是机械专业的工程师,直到快50岁了才转行研究经济学,本网友推测:茅教授长期从事机械专业,造成了“机械思维”的惯性。然而,“机械思维”并不是主要因素。茅教授和那些著名人物在年轻时还接受了一些错误的思潮的影响。使得他们的思想至今仍然存在着很僵化的成分的主要原因正是这些错误思潮的“遗毒”,这也是目前仍然需要继续提倡“进一步解放思想”的重要原因。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