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生本教育是鸡还是蛋?

火烧 2010-05-1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生本教育是理念还是模式,质疑其创始人郭思乐是否真正创新,分析其与传统教育理念的关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思想。

生本教育是鸡还是蛋?

   

看到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肯定会问,生本教育怎么能和鸡、蛋扯上关系?我们知道,鸡可以生很多蛋(要是鸡不死的话,可以生无数个蛋),理念可以产生无数种模式,用理工科的思维推算,鸡等于理念,理念等于鸡;蛋可以孵出鸡(一个蛋只能孵一只鸡),而模式只来源于一种理念,那么模式就相当于蛋,蛋就是模式。有的人可能要说,模式不一定只根据一个理念,是啊,你说蛋是公鸡生的,还是母鸡生的?是鸡奶奶生的还是鸡爷爷生的?这或许有点说不清楚。那么按照这样的推理,生本教育是鸡还是蛋呢?

什么是生本教育呢?生本教育的“创始人”(这里加上引号,只是对这个称号有点质疑,等一会儿我们再考问)一再重申,“生本教育”是一个理念,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既然是一种理念,也就是一只鸡,那么肯定会很多蛋,也就是有很多种模式,可惜,到目前为止,我只听到过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是:前置性作业(课前准备),引入——小组讨论——小组展示——教师总结(课堂活动)。人们肯定要说了,你这是目光短浅,人家理念提出来,你可以根据理念进行设计模式。是啊,我也这样想过,是我才疏学浅,自己没本事,设计不出什么模式。可郭思乐还说过,生本教育也是一种“方式”,这个方式好象也就是模式了,那么它就是一个蛋了。可当作蛋,问题又来了,因为讲授生本教育的那位先生三令五申,生本教育是一个理念,不是一个模式。这又让我糊涂了,就好象一个艺术大师,在你眼前放了一个雕塑,一个椭圆形的东东。你问大师是什么,大师说它是鸡,也是蛋。可我怎么看都象是一个蛋,不是鸡蛋就是鸭蛋,但肯定不是恐龙蛋!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一看这个“生本教育”出身。网上说郭思乐是生本教育的“创始人”,注意:创始人可不一般啊,那么什么是创始人呢?打开百度搜索一看:“创始人是指事件的发起者,第一个提出事件概念,或事物缘起的人,比如,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等等”,那么郭思乐是生本教育的创始人,也就是说他是这个理念或是模式的始祖,也就是以前根本没有这个理念或这个模式,这完全是郭思乐先生自己发明出来的,因此才是生本教育的创始人。

生本教育提倡以生为本,以人为本,这是它这个理念的核心,这是他郭思乐自己发明创造出来的。果真是这样吗?让我们看一看前辈们对教育的定义吧: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说:“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钟启泉说:“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说:“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以上种种释义,哪一句不是以学生为本,哪一句不是以学生的生命为本?看来,我们老一辈教育家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提出了这个理念,郭教授现在只不过是换了一个马甲,用了一个洋名词,便成了这种理念的创始人,这似乎有点“贪天之功”。说严格点说,他也只算是一种模式的创始人。其实这种模式是否适合每一个地区,或是适合每一个学校,这都有待时间的考证。

还有几个问题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那天听完生本教育演示课后,那位来指导的陈专家亲临现场,大说特说了一番,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有几点我想不明白:

其一、他从事生本教育有半年多时间,就出道当专家了,这让我着实吓了一跳,一个理念半年的时间就有研究成果了,这是不是有点急功近利?从他“指导”中可以断定,他出来“指导”是要收钱的,我不清楚他出来讲一堂课要收费多少钱。并且不只他一个人,听说他们一个团队,具体多少人我不清楚,但肯定人数不少,而郭思乐教授本人可能现在不用出来讲课了,俨然成了一个后台老板。

其二:在他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时,他说“学生争论的气氛很活跃,这样下来,说不定有着一日,在他们中间会出来一个省长,或是总理什么的名人”。当时我听了就感觉不舒服,难道生本教育的目的只是想培养当官的?还是山东的学生只能当官?这让我怀疑这位老师身份,究竟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专家?也许有的人说,他只不过是打个比喻,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罢了。如果他是一位象我一样的无名之辈,说什么我也不会往心里去,可他是一位专家啊,是来指导我们的专家,有这样的想法,只能是一种遗憾,说得不客气一点,他这是对山东学生的一种侮辱!这让我想起一个网上流传的笑话:说是山东一位县长去清华参观:在与学生交流之中,他想了解一下山东学生在清华大学的表现,就问一些学生,山东学生表现怎么样?学生们回答说,表现很好,将来能当个县长,或是市长什么的,那位县长听了很高兴,认为山东学生很有出息。其实那是在嘲讽山东学生,你想一想,清华大学是什么学院,是理工科为主的学校,学生的特长都在科学研究上,当官那是最没出息的,也就最让人瞧不起。如果山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适合当官,那真是我们山东教育的可悲之处。

其三、现在我们注重教学模式的推广,并且乐此不疲。前有“洋思中学”模式、“杜郞口”模式等等,后有“生本教育”。今天去学习这个,明天去学习那个,好象不学习兄弟学校的模式就是一种落后,就是没有创新。我不禁想问一下,是内容决定形式,还是形式决定内容?我们在追求教学模式的今天,是否思考过我们的教学内容?现在教学只看形式而很少注重内容。我国一直提倡的教育宗旨是:教育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德育课被扔在一边不过问,有时走走形式;美育也是处于瘫痪状态,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类课基本成了弃儿,尤其是在农村学校,一是教学师资严重不足,二是得不到高度重视,致使学生的美育严重滞后,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艺术素养严重缺乏;劳动教育更是少之又少,只有一项算是劳动教育,那就是值日,或是打扫卫生。而我们现在唯一重视的是智育,一个学校成绩好坏,只看教学成绩,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把孩子从小就往往数学家、语言家培养。我宁肯我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高雅的艺术修养,也不愿意他们成为考试的机器。一个孩子是否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关键不是智育方面,而是德育方面。外国成功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情商的培养意义要大于智商的培养。情商的培养也就是德育、美育、劳动对孩子的熏陶,这在孩子一生当中起关键作用。如果没有情商,智商越高,越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就象是一位伟人经常说的,“立场不对,知识越多越反动。”

下面是美国兰德公司对中国教育的评价:  

在中国人的眼中,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或者改善生活质量,而只是身份和显赫地位的象征和标志。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别人那里得到尊敬,不是因为他们为了别人的幸福做过什么,而只是因为他们获得占有了相当的知识。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只不过是一群仅仅通晓考试却从不关心真理和道德的食客。  

中国的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失败和耻辱。它已经不能够服务于教育本应所服务的对象:社会。这个教育体系不能提供给社会许多有用的个体。它只是制造出一群投机分子,他们渴望能够受益于社会所提供的好处却毫不关心回报。

中国可以培养出大批的高级技能人才,但却很少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可以独立主持的管理级专家。服务于一个公司或者社会,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勇气、胆量、正直和诚实的领导才能,这恰恰是大多数中国人所缺少的品性。正如亚瑟.史密斯,一位著名的西方传教士一个世纪前所指出的,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正直的纯正品性。这个评价,虽然历经百年,如今依旧准确诊断出中国综合症的病因。大多数中国毕业生对选择出国并为外国工作不会感到内疚,事实上他们首先欠下了中国人民在教育上为他们所做出的牺牲。随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破坏和逐步衰弱,大多数的中国人,包括受过教育的人都徘徊在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路口,像迷失的狗一样不知何去何从。

我认为这样的评价不为过,反而是很符合中国现在的情况。当我们看到这样的评价后,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我想做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一个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对这个评价更应该仔细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出路在哪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