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楼市“价格战”或一触即发

火烧 2011-08-30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楼市价格战或一触即发,房企因资金压力纷纷降价促销,市场调控持续加码,房价上涨趋势受阻,消费者或从中受益,房地产行业竞争加剧。

受资金压力影响,标杆房企纷纷带头开始“以价换量”。中国楼市“价格战”或将一触即发。

笔者认为,在目前这种状况下,开发商越早降价促销越主动,否则,将会成为接最后一棒者。

在资金压力下,地产龙头也纷纷开始“以价换量”,对新开楼盘降价促销。多位专家认为,在调控依然从严从紧的预期下,开发商降价促销压力陡增,“价格战”很可能一触即发。

说起“价格战”,多少年来在许多领域和行业都曾经频频打响。家电“价格战”曾经硝烟弥漫;汽车“价格战”曾经烽烟四起;通讯以及服务行业“价格战”厮杀激烈;农产品(000061)“价格战”屡屡上演。从负面影响来看,“价格战”是恶性竞争的表现形式,如果发生倾销就涉嫌违法。但是,也必须看到,“价格战”是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在“价格战”中最得益的是消费者,“价格战”真正能够促使企业、厂家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劳动效率。中国家电业到今天如此成熟,与一个时期“价格战”带来的外部压力是分不开的。

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唯独房地产市场多少年来从没有看到“价格战”。房价呈现单边上扬态势,住房市场一直是卖方市场,话语权被开发商牢牢把控。开发商获取暴利,普通购房人只能被任意宰割。可以说,从销售市场来看,开发商没有任何外部压力,能够彻底掌控和左右市场价格。这造成两个结果:一是畸高房价越来越高,城市市民苦不堪言;二是开发商萝卜快了不洗泥,房屋质量、物业管理、任意提高价格等一系列问题都暴露出来了。最终都是消费者买单。

从今年初开始,房地产调控开始发力,从目前情况看力度越来越大,没有丝毫松懈的迹象。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在层层加码,信托房地产漏洞正在堵上,一线及省会城市限购政策不但没有放松苗头,而且二三线城市限购政策正在迅速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正在快马加鞭。多重调控压力下,苦苦支撑一年有余的开发商们已经到了极限。摆在面前的最为现实问题是,支撑房地产的巨大资金链条正在出现裂缝甚至将要断裂。笔者早就说过,唯一出路是尽快降价促销,回笼资金,才能把握主动。否则,可能出现资金链条断裂同时住房销售难的双重困境。

果然不出所料,受资金压力影响,标杆房企纷纷带头开始“以价换量”。中原行业监测数据显示,近日,万科、碧桂园、龙湖等开发商纷纷高调宣布对新开楼盘进行降价促销。中原地产认为,在这一轮房企的试探性降价见效之后,未来预计将有更多的楼盘低价推出。北京除中心城区的纯新盘定价相对坚挺外,位于昌平、房山等普通住宅项目的定价,一般比同地段在售项目每平方米的单价低两三千元。而需要密切注意的是,尽管如此,市场销售状况并不景气。未来降价促销压力大增,预计三季度楼盘促销的现象将越来越多。在调控持续重压下,楼市“价格战”很可能一触即发。

笔者认为,在目前这种状况下,开发商越早降价促销越主动,否则,将会成为接最后一棒者。不断有人问我,房价是否会降,现在是否应该买房。这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不过,从现在调控力度来看,只要持续下去,房价应该会下降。但是,最大的风险在于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主要来自调控政策是否会松懈和转向的风险。

无论怎样,随着促销力度加大,中国楼市“价格战”或将一触即发!

房企逼近支撑极限:“拐点论”卷土重来

日期:2011-08-30作者:admin点击:20转播到腾讯微博

核心提示:《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关于楼市拐点的文章,根据市场现状分析认为:房企逼近支撑极限,本轮拐点隐现。至于楼市的拐点这次是不是真的要来了?记者注意到,全国多个区域的代表性楼市出现突变预兆,惠州碧桂园·十里银滩大幅降价促销,北京大量开发商在售项目成交签约率低于30%,深圳、南京、重庆等地龙头企业加大优惠。值得注意的是,地方调控也在逐步加大筹码,如机构预计上海新出台的补税购房禁令最多致四成买家暂缓购房,这样的情况下半年或将愈演愈烈。随着下半年调控趋紧定调,“拐点论”卷土重来,这次似乎是真的。

从去年初至今接连不断、持续加码的房地产调控,众多房企至今已经苦苦支撑了一年半之久,“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已经临近他们坚持的极限了,一旦超越极限,也就是拐点来临之时。”上海某逾期交房楼盘的一位负责人士坦言。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近日在公开场合表示,下半年市场复杂,企业应该思考转型和升级,开发企业积极寻求转型应是当务之急。

市场持续降温

据了解,近期楼市热点降温最迅速的,当属高铁概念。据搜房网统计,7月23日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昆山楼市成交量迅速出现10%左右下跌。此前昆山楼市曾连续两周成交量环比增10%以上。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如果说动车事故提前戳破楼市高铁热泡沫具有偶然性,但京沪高铁沿线城市持续两三年的高铁升温风险已然很大,也是不争的事实。近期京沪高铁沿线多个城市楼市开始降温,动车事故本身的影响只是表面因素,市场长期过热才是主要原因。

高铁外,还有更多楼市往日的风光不再。豪宅首当其冲。上海搜房网数据监控中心统计,尽管上周上海市顶级豪宅市场成交有所放量,但均价50000元/平以上的豪宅仅签约0.9万平,环比下跌了25.8%。上半年,上海豪宅行情惨淡,大量豪宅楼盘长期成交量低位徘徊,更有不少项目连续零成交,这种尴尬局面并无改善的迹象。

在北京,有统计显示,2011年的入市项目,中小房企和大型房企的签约率分别为28.5%和55.5%,截至7月31日,成交率低于30%的项目数为41个,其中中小房企占24个。截至目前,北京市中小房企积压库存量约为6.9万套,以每月可成交约2500套计,在不增加新入市项目的情况下,中小房企需要28个月才能完成现有库存的销售。

地方政府新近出台的调控新政继续影响着市场走向。21世纪不动产上海锐丰年家浜路店分行经理俞俊告诉记者,因板块内150万以下的低总价房源分布广泛,且周边生活配套亦较为齐全,外省市群体的购房行为较为集中,上门刚需购房者中近半为外省市人员。但自上周补税购房的禁令公布以后,该分行近期带看的客户有四成左右暂缓购房,其中受到禁令冲击短期无法购买的约占一成。

从目前的趋势看,下半年,随着限购的扩容和各地保障房的推进,区域楼市的质变临界点正在一点点迫近。

房企支撑极限逼近

拐点是否真实来临,关键因素之一在于企业是否还挺得住。

中房信的最新报告指出,4月份以来,陆续有开发商促销,但大多数开发商还在咬牙坚持,至7月,在新调控政策压力下,多家典型企业率先大幅度大面积降价,对当地市场起到了带动效应。从8月开始,这种调价的影响有可能进一步扩大,而万科、碧桂园、龙湖等企业的7月表现,有可能是打响房价下调的“发令枪”。

记者注意到,深圳、南京、重庆等地龙头企业正率先加大优惠。“这三个城市的龙头企业率先大范围调价,第一是跟城市背景有关,第二,跟企业的战略举措有较大关系。”中房信分析师指出,近期以万科、龙湖为首的多项目联动促销,对当地市场有风向标的作用。

新一轮降价促销的背后,支撑了一年半之久的房地产企业,面临的压力仍在进一步加重,丝毫未见减轻。这一点,在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评级和担忧中可见一斑。

8月1日,标准普尔评级服务宣布,将沿海家园的长期企业信用评级从“B”下调至“B-”,并将其大中华区信用评级从“cnB+下调至“cnB-”,企业信用评级的展望为负面。

标普预计,沿海家园的财务风险状况杠杆率较高,料未来两年的杠杆比率仍将处于高位。因沿海家园的主要项目集中在已实施限购政策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大连,预计未来一到两年其合约销售金额将下降。

这样的公司状况判断,在分析机构对中国房地产上市企业的最新评级中具有代表性,国际机构对中国房企的坚持极限表现出日趋加重的担忧。

根据央行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上半年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2098亿元,同比少增2325亿元,同比剧减53%。而企业自筹资金16463亿元,同比增长32.7%。问题是,随着有关部门对房地产信托等融资渠道日渐收紧,下半年房企自筹资金的前景同样令人担忧。

“上海新盘数量锐减四成,8月楼市难有作为。”汉宇地产在其报告中分析,截止到目前,上海楼市住宅存量面积为766万平方米,并且市场供大于求状态始终未被打破,随着可售房源日益增多,将进一步加剧开发商资金链紧张的现状。

房企逼近支撑极限:本轮拐点隐现

变数太多 走为上策?

土地层面的拐点同样有所表现。国土资源部下属机构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8月1日发布调查显示,各种调控措施的作用和影响力已在一线城市逐步显现,导致开发商的拿地热情和意愿有所降低。

土地市场的表现,直接暴露了众多房企的“去意”。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1年1—7月,全国130个城市住宅用地共成交1.89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0.4%(2010年全年增长31%)。7月住宅和商办用地成交量环比降幅分别达到33.9%、47.3%。全国130个城市招拍挂市场共推出住宅用地2.3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3.7%,计划完成率仅为30%。

“下半年政策面不确定因素仍在,抓紧机会快卖房应是不二选择。”中房信分析师杨晨青直言,如果站在开发商的角度来看,虽然当前身处一个调控政策的相对空档期,且从近期各重点城市的市场表现来看,成交量也已企稳回升,但对于未来市场的走势,不宜过于乐观,调控周期还远未走到尽头。在当前这样的时间点上,抓紧市场出现的阶段性机遇,加快销售回款,是最稳妥的选择。

中房信分析师薛建雄认为,部分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如果实施限购等严厉政策的话,对于开发企业的打击将是沉重的。届时,在一、二线城市成交量双双走低的销售压力下,开发商会加大新房供应,或将通过降价以求以价换量,隐藏的市场拐点也许会突然爆发。

【来源:地产中国网】

中国房地产泡沫趋于软着陆 房价再升高未破解

日期:2011-08-30作者:admin点击:17转播到腾讯微博

该是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势做一个相对明确判断的时候了。

从去年以来,笔者一直坚持一个判断——中国的房地产无疑已经处于最后泡沫阶段,并指出了未来市场的两种可能走势:一是大力铁腕调控,房价可能在下跌30%上下后趋于稳定,并触底缓慢攀升;二是,如果继续纵容泡沫,或者调控虎头蛇尾,房价将在继续暴涨30%后雪崩,届时将出现50%~70%幅度的大跌。

在今年4月的房地产调控开始之后,经过4个月的观察,现在可以认定此轮房地产调控确非走过场,堪称“大力铁腕调控”。在强势调控面前,高房价背后的房地产商阵营终于开始松动。作为其标志,一贯坚持房价高得有理的“强人”任志强,在8月两度回头规劝身后的房地产商。

任志强的最新态度意味着房地产商的妥协,而房地产商是中国各产业中最大的一个既得利益集团。那么,是什么力量令任志强们低头的呢?

在任志强两次规劝房地产商的几乎同时,作为中央此次房地产调控的主要执行者——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8天中两次强调:坚决抑制房地产投机炒作。

8月13日,李克强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继续贯彻国务院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决抑制投机炒作等不合理需求。8月21日,他在江苏常州的一次会议上要求:继续落实好国务院关于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措施,坚决抑制投机炒作行为。

8天之内,国务院副总理两度强调房地产调控、两度强调抑制投机炒作,这无疑是给房产商、投机者敲响的警钟,向外界释放出强烈信号: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会松、不能松、不该松。这使7月份以来,房地产商、投机力量和某些地方政府,抱着侥幸心理,乃至造势游说试图使房地产调控“虎头蛇尾”的目的落空了。

中央政府的这次威慑不仅仅在口头上。针对房地产商推卸责任称政府土地供应少是高房价主要原因,国土资源部8月10日公布了1457宗土地闲置的黑名单,其潜台词是,如果房地产商不妥协,不排除收回这些地块的可能。同时,各商业银行首次断绝了第三套房贷款。

房地产商显然低估了此次调控的决心和意志——党的十八大将在两年后召开,在房地产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上,执政者不容有失。如果此轮调控虎头蛇尾,会让广大社会公众深深失望,社会矛盾将更加激化。

因此,这是背水一战。房地产税和房贷收紧打到了投机者的软肋;而收紧房地产商贷款,公布土地闲置让房地产商不寒而栗。银监会传出了针对房地产大跌50%的风险评估,更表明调控者已经摆出了一副破釜沉舟的态势。

这种情形下,房地产商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将高房价死扛到底,导致成交量大减,GDP增速大减,倒逼调控方让步,犹如2008年年底一样。但如果调控方不让步,就会变成资金的消耗战,如果房地产信贷收缩,闲置地块被罚,时间一长,必然有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商资金链断裂,进而不得不大幅降价抛售,结果将是国内地产商的大规模破产。

另一种选择,适度降价,让利社会,使房地产交易重新活跃起来,房地产商可以通过销售“走量”来弥补单位利润降低的缺口。

既然中央政府摆出了破釜沉舟之势,那么,房地产商做出后一种选择显然是明智的。

然而,房地产市场调控仍不能说高枕无忧了。因为围绕高房价的博弈,一方是中央和社会大众,另一方不光有投机者、房产商,还有某些地方政府、商业银行。

逼迫房地产商和投机者让利,在短期内,将毫无疑问地逼迫出一手房和二手房的供给加大,对抑制房价将会产生短期作用。但仅有这种手段仍是不够的。

地方政府在房地产调控中的责任更大,即要提供大量价格更低的土地,并且要增加廉租房等社会保障房的建设,但是,有多少地方政府能够有效遏制自己的欲望,在土地财政收入锐减的情况下,拿出更多的财力来兴建廉租房呢?

另外一种情况是,假定房价的真实价格不变,如果货币增发了,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贬值了,也即是实际通货膨胀较高,那么,其他因素不变,房价仍然会上涨。这是为什么本人反复提示:如果以黄金标价,2010年初的中国房价将是历史高点,但是假如以人民币标价,它或可能回调,但那不会是未来房价的顶点。

至于央行的货币发行,其最大的变数是热钱到底是流入还是流出。如果热钱大规模流出,则货币会严重紧缩,房价会大跌,届时,理智选择是会注入流动性,甚至不排除放松房地产调控;如果热钱不出逃反而是进入,则新增货币增加,货币“水涨”而房价“船高”。可以说,国际热钱无论大出还是大进,对调控来说都不是好事情。

那么,是什么决定热钱是流出还是继续流入呢?一是要看中国是否能够真正调控房地产,创造出经济的新动力,能够创造更多的赚钱机会;二是要看美元是否强势,美国是否会爆发第二轮危机,如果第二轮危机爆发,热钱更可能愿意留在中国,以购买黄金、资源等方式留存下来,这样中国的房价波动将会相对较小。

因此,中国的房地产博弈并没有结束。第一回合,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商和投机客的博弈占了上风;第二回合——中央与地方的博弈更为重要,只有找到一种机制——地方政府主动遏制房价并增加保障房供给,国内房地产价格稳定才能打下长久的基础。换言之,未来房价卷土重来的根源目前尚未破解。

尽管未来的中国房地产走势仍有不确定因素,但两年内最坏的局面——大跌50%以上应该可以基本排除,鉴于此轮房地产调控所表现出来的决心和力度,房价在下跌20%~30%后趋稳慢升的几率增加了。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