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群众怎能长作看客?

火烧 2009-07-1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强调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指出当前群众参与不足,政府与群众联系减弱,呼吁让群众参与决策,发挥集体智慧,提升社会管理与决策科学性。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被作为党的三大法宝之一的群众路线。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事实证明,没有群众的积极参与,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中国有英雄,有伟人,但这些英雄和伟人并不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天赋促成了他们成功的话,那么这个天赋就是他们似乎天生就会扎根于群众之中,就懂得依靠群众,天生就能对群众运动、群众行为给予指导,天生就擅长总结群众活动的经验。刘邦、刘秀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就成功了。陈胜、吴广扎根于群众时就胜利了,脱离群众时就失败了。兵强马壮的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有美国这个强大的后台老板的支持,有受过正规训练的优秀军官,有四百万正规军,而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的军队算上民兵也不过两百多万,连枪支弹药都严重匮乏,许多部队官兵缴获了重型机枪、山炮都不会用。但蒋介石失败了,毛泽东胜利了,其原因就在于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有四亿人民群众作后台、作依靠。  

群众路线不仅适用于革命战争时期,也完全适用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中国的人民群众创造了多少奇迹,油田开发、铁路修筑、水利兴建等等。当时并没有什么作为对价酬劳,只有法律规定范围以外义务,只有道德的约束,这些奇迹就被创造出来了。民心可用,由此可见一斑。今天这一切都交给市场了。交给市场或许并没有错,人民群众的收入高了,然而人们似乎更关注自己的收入有多少,而不是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是什么了。企业关注利润,政府关注利税,群众关心自己的收入,都是一个字:钱。为需要生产演变成为钱生产,产品质量问题频出,根源于此。政府没有让群众关心政府自己究竟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之类事情的强烈意愿,群众或者想关心而没有行使关心权利的畅通渠道,或者对此根本就没有兴趣。政府干自己的活,群众挣自己的钱,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减少了,政府扎在群众中的根越来越弱了。有人慨叹,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人心不是自己散的,是带散的。  

“政府发公告了,低保标准提高了,我们的日子要好过一点了。”“政府发公告了,要取缔流动摊贩了,今后我们怎么吃饭啊?”这样的事,政府都是在悄悄的做决定,决定做完消息发布之后,群众才知道,政府要干什么什么了。在此之前,只有政府内部人员知道,群众并不知情。群众只有承担义务或享受权利的份儿,而对何时及怎样享有权利,群众既没有决定权,也没有政策制定的参与权。我认为,即便是赋予群众权利,也应当让群众参与决策的制定。领导都很聪明,这我们都知道,但领导毕竟只有一个脑袋,群众有多少脑袋啊?三个臭皮匠,还能顶一个诸葛亮呢?我们有这么多充满智慧与创造精神的群众为什么不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呢?让群众参与社会管理事务,不仅是符合什么民主政治等抽象理论的问题,也不仅是密切政府与群众关系的问题,最主要的是群众的集体智慧能够得以发扬,创造力能够发挥,制定决策必然更科学、更合理、更具创造性,社会的发展也肯定会更快。这样制定决策的过程,也不仅是发挥先进党员群众带头作用的过程,也是对落后群众的教育带动的过程。群众参与制定的决定,他们怎么会不关注,怎么会反对,又怎么会对抗呢?群众参与制定决策、贯彻落实决策,还能让群众切实找到主人翁的感觉?有什么比主人更爱他们的家呢?文艺节目现在还经常搞互动呢,这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怎能老让群众作看客呢?  

不排除某些地方政府做某些事情不仅不想让群众知晓参与,反而力求做得隐秘,坚决不让群众知道的情况。这种情况在短期内也不可能完全得到解决,但这不是主流。群众之所以长期作看客,主要不是这些原因造成的,而是政府在工作中抛弃了群众路线造成的。瞧不起群众,把群众看作愚民的思想有一定市场。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政府做了很多有利于群众的事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好事”,但这些好事往往做不到最好,总能让人感觉到似乎缺了什么东西,然而一时又不能清楚地说出究竟是缺了什么东西。为什么,就是因为缺了群众的参与才造成这种结果。如果群众参与在国家社会事务的管理中成为常态,那么不仅能在群众参与的领域内把事情做得最好,就是不想让群众知道的那些事情,也必然会减少。群众在政府的领导下得益了,群众在政府的领导下找到主人的感觉了,谁要反对政府,可能不用劳动政府的大驾,仅群众就能把问题解决了。  

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仅靠政府是不能把事情做好的,不要让群众再作看客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