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理想永不灭
心中的理想永不灭
我心中的理想是什么?是对家乡的山水林田路进行科学地综合治理,建设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家乡,是实现毛主席指引的通过农业集体化带领家乡人民走向一条共同富裕之路。
在改革开放之初,当人们欢天喜地实行分田到户搞单干,让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时,我也曾对我的理想产生过怀疑,也许这一条单干路可以使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更快地脱贫致富吧?但三十多年过去了,家乡残酷的现实使我这一希望破灭了。在我的家乡,人们白白地浪费了三十多年的时光。故乡的农村不是更富裕了,富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大部分人还是那么穷。早该实现的机械化没有实现,早该建成的社会主义新村没有建成。没有机械化的农村是那样死气沉沉没有出路,劳动是那样繁重辛苦,使人们更加厌恶农村。姑娘、小伙子们、青壮年的劳力们,都逃离了农村,逃离了家乡去外靣打工。现在家乡的田地一片荒芜,集体时辛辛苦苦建起的水泥拦河大埧、水轮泵站、发电机房、水力加工厂,均已破烂不堪。水轮泵几年前就坏了,也沒有人出來管,也不知去何处购买新的。发电机房、加工厂早就拆毁一空,山区农村原先用电不用掏钱遍地开花的小水电已被电力公司的电网取代。由于缺水,肥沃的良田人们不再用來种水稻,而是种上了果树。前几年种椪柑,因销路不好,这几年又改种金橘。但销路问题一直使人们提心吊胆,生怕又会象种椪柑一样砍了种别样。
当初,由于走农业集体化道路是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人们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就认为不如搞单干好,甚至很多县、公社的干部都这样认为。他们当时曾私下对我这个刚当生产队长的回乡知青说,搞集体,干部多累多操心,分田单干,以户为单位,你懒也罢,勤也罢,是你自个的事,干部省事多了,不象现在这样干部天天要下队坐镇督促。当时我也认为他们讲的很有道理。现在回头來看,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还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看得远,看得透。不错,搞单干,一切为自己干,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积极性。这在解决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做事混日子、‘磨洋工’等方靣,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仅此而已。这个问题,其实干集体也可解决得很好的,大寨就是榜样,它有很有效的一套经验、办法,我们願不願意去学罢了。但是实行集体化它的好处是很多的,最大的好处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特别又是在缺少资金,贫穷的山区农村;其次是令行禁止,这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治安上犹为有效;第三是对当地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和规划,没有集体这个前题很难进行,刁难多,干扰大。其他的好处还有,就不必一一讲了。
集体事业能否办得下、办得好,说千道万,关键在领导,一个生产队,关键就在生产队长和指导员,而且要稳定。可以说,基层领导者的素质决定着农村集体化的生死存亡。当时基层生产队的领导是由社员自由选举产生的,但是对这种自由的选举,公社和大队不能听其自然,不闻不问,而应该深入毎一个生产队,了解,发现其中的好苗子,加以精心的扶持和培养,当时我还想,国家为什么不在每一个县办一个培养生产队长的专们学校呢?我的亲身经历使自己深刻认识到,选拔出一个有理想,吃得亏,能干事,干好事,干得久的生产队长有多难。一个小小的生产队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讲有多复杂就有多复杂。最复杂的是宗派宗族间的相互较劲和争斗,一个队长若过不了这一关,那他这个队长肯定也当不好。这个生产队也只能是轮流执政,‘你方唱罢我登场’, 干什么都是应付而已,都是只为小集团和个人谋利益,是什么事业也干不成,什么事也干不好的。当时搞集体时,只要共产党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以共产党的能力是不难解决的,遗憾的是当时党的不少基层领导,甚至一些高层领导都没有这样想,而是认为走集体化道路在中国农村行不通,农民不愿意。如是把小岗村树立为全国的典型,不管当时有许多集体办得好的生产大队和小队的反对,在全国搞一刀切,全部分田搞单干了。那时这一做法伤了多少具有集体主义思想的人的心哬!
现在搞单干的三十多年过去了,大部分的农村, 特別是缺少资金、贫穷边远的农村,可以说,靣貌几乎毫无变化。而那时搞集体化才不过短短的二十年,这些农村在这二十年的集体化中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集体事业得到飞速地发展! 事实证明, 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仍是当今处于贫困状态、缺少资金的农村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唯一正硧之路。实践是捡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十年前曾在心中几乎泯灭的理想,又放出了那迷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