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建党89周年而作
为纪念建党89周年而作(修改)
今天本来想写一首诗,无奈文思枯竭的感觉十分明显,所以改成文章吧。没有思维主要是因为愤怒,愤怒的原因是我的一个从未谋面但神交已久的朋友金牌民工进去了。他进去了理由是误转发一贴,说哪个仍然在世的领导人去世,被以诽谤罪关照了。这也怪他,有些贴,有些事情是不能说的。
我没有见过他的贴,不知道他说谁,但通过他的经历,我才知道毛泽东原来不是中国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或者“诽谤”这个词可以有两种解释。对毛泽东等同志就叫揭露真相,对现在的在职不在职的领导人就叫诽谤?
离七一还有一段时间,但作为一名党员,比过端午节还更令人期待。这不是空话,今天一帮朋友相约出去玩,我没有去,因为我想写一点东西出来,提前纪念这个时刻,也许将来也会存在再写不成的情况,要么是身体原因,要么是其他原因。
我和金牌民工是一样一样的思想转变轨迹。我们家过去是上中农,属于被团结的对象,后来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被迫从城市回到了农村,从我们小时候记事起,就是很受歧视的。但我的祖父自学认字后,面东坐在桌子北边,看“老字”—繁体字竖排版《毛泽东选集》的形象,总是莫名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不知道这是梦还是童年的记忆,总有他老人家用手指着一行一行念的情形在我脑子中出现。
父亲的学习情况我不知道,反正我记事起,他只要在家总是手不释卷,那些书,印象中有《国家与革命》等。父亲被当时的过分政治化搞得比较厌烦,他专门学习了手工艺,从来不参与相关的政治活动,他一再教育我们“天荒饿不死手艺人,艺多不压身”,总是鼓励我们专心学习,不惜一切代价地支持我们学习,不允许我们参与大会小会。
童年时代的我识字很早,很早就能看“字”书,在同龄人还在看小人书的时候,能够找到手看到了小说,我基本上都爱完了。于是开始看《毛选》,开始主要是看后面的注释,再后来,阅读得书多了。翻过头再看《毛泽东选集》,基本上是精读,持续两年多的阅读,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现在我都劝一些喜欢写作的年轻朋友,想写好文章,必须看《毛泽东选集》,从文字上讲都是最经典的白话文,相反鲁迅的文章,在文字功底没有打好前,不宜模仿。我熟知的一些从工人农民中成长起来的杂文写作者们,文字学鲁迅已经到了话都说不通的地方,虽然他们的思考很深入。
青年时代,我第一次参加党校的业余党校,第一次听党课,并面对党旗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当时在哪个教室、我在什么位置、什么感受,都一清二楚,犹如昨天。然后是比较艰难的入党经历,为此,我天天在路灯下背党章同时等着接我的未婚妻,积极分子培训时我考了满分。当时的作文我写了《论毛泽东思想是解决传统文化弊端的良药》。
入党后,参加了一系列整党活动,继续大量地阅读党的重要文献、领袖著作,同时在思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慢慢地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思考并不断地深化。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在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上,只强调了解放思想,不强调实事求是,只强调了开拓创新不强调坚持原则。结果是什么,不强调坚持原则基础上的开拓创新,最后只能变成唯利是图,不强调事实求是基础上的解放思想,只能导致唯上唯文件唯领导意志。所以后来又提出求真务实的要求。然而这个要求是无法落实的。
我们的创新已经到了如此程度,讲党性,不讲阶级性,只讲公平正义、公道正派,是什么样的党性?党性决定党风,现在为什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原因是什么?
“组织”本身就包括了组织架构和运行规则,它和“制度”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作风”本身就是有坚决执行党的决议和遵守党的纪律在要求在内,它和“党风廉政建设”也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可是我们现在创新到把三大建设发展到五大建设,甚至把“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并列起来讲,这在逻辑上讲得通吗?这种创新有什么意义呢?
有些真理性的认识,不能抛弃不能回避,否则你是无法创新的。人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人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做任何事情,知道疾驶的火车会伤害人,为什么偏要去碰它来表现出创新?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为什么现在地方政府的很多决策都是在逼得人民群众离开我们?
在暴力拆迁中,群众下跪仍然被抓甚至失踪,动用灭火器对付群众………无话可说。
希望我们的党中央,要认真想一想这些问题了。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