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嘉力:国有企业形象好转原因何在?
国有企业形象好转原因何在?
田嘉力
最近,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说:“前几年一说国企,人们就摇头。现在经过努力,国企形象好转了,前景更好了。”他对去年国企的成绩单表示满意。
国企的成绩单如何呢?1月26日《人民日报》报道:国有企业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证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去年国有企业利润继续大幅增长。159家中央企业实现利润7546.9亿元,同比增长18.2%;1031家省市级国有企业实现利润2097.2亿元,同比增长38%。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1%,但实现利润占44.9%,上缴税金占56.7%。
1月27日《人民日报》再次报道:据财政部企业财务快报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国有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3.7万亿元,同比增长19.5%;实现利润1.1万亿元,同比增长19.7%;上缴税金1.2万亿元,同比增长19.1%。
针对社会上一些关于国企能否搞好的疑问,李荣融回应说:“企业能不能搞好,与所有制没有必然关系。关键是遵循企业发展规律,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他解释说,这些规律包括: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好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责任落实和压力传递的工作机制;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等。
我认真看了,原来如此,只要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好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责任落实和压力传递的工作机制;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等”,国有企业就能够走出困境、改变形象,以强劲的发展势头证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却没有提到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买断工龄。一个字也没有提到。至于烂苹果理论,冰棍理论,靓女先嫁理论,更没有提到。
我不知道是李荣融主任的疏忽,还是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另有一套理论在发挥作用?此前,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看法:国有企业是不行的,从理论到机制都不行,国有企业的弊端根深蒂固,改良是没有出路的,必须彻底砸烂,至少也要将其卖掉、重组、转让。国有企业的职工也是不行的,对他们唯一的办法只有淘汰,下岗、内退、买断,没有挽回的余地,没有缓冲的可能,必须坚决彻底地用铁榔头、铁心肠、铁面孔予以淘汰。这些,都一度成为“主流”。而且,不仅仅是在理论上说说而已,在实践上实实在在付诸了行动。几千万人的命运,由此而被改变。
现在似乎又不说这个了。那么,被涉及到了的几千万人,就有理由问一声,当时为什么要那么搞?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买断工龄,与“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好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责任落实和压力传递的工作机制;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等”有必然联系吗?如果没有,又是为什么要那么搞呢?涉及几千万人命运的事,谁有权力拍板决定?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10多年的时间,涉及人口几千万,决不能以玩笑视之。几千万人,开不起这种玩笑。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1%,但实现利润占44.9%,上缴税金占56.7%”。原因何在?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这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即使不能惩前,至少我们也要毖后。国企改革从一开始就是由一些经济学家在指点江山,似乎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其实,国企的问题不仅涉及经济体制也涉及政治体制,也涉及劳动法规,以及对待职工的态度和立场。这是需要认真总结和回顾的。这是当代人的使命。已经过去的岁月永远过去了,但今后的路还很长,为人民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我们应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