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审《钦差大臣》、《前线》,再究别的*(一)——乱读随抄之二十三 马望野
先审《钦差大臣》、《前线》,再究别的*(一)
——乱读随抄之二十三
马望野
========================================
在我所写的题为《您知道,苏联当年居然是这样的?》那篇博文里面,提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历史学家蒋廷黻教授言及的讽刺剧《个人生活》,居然能在莫斯科演出并允许外宾观看的事。我笔下多写了一句话:“这也许就是人家俄罗斯的民族传统亦未可知。”当时,在下脑袋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只想到了俄国沙皇时期的果戈理的话剧《钦差大臣》以及他的小说《死魂灵》,可是随后蹦出来的第二念头,马上就想到了苏联卫国战争年代的考涅楚克的话剧《前线》,以及跟着而来的在我国革命圣地延安和各敌后根据地的盛大演出。。。。。。。
乍一想来,似乎沙皇能够容忍《钦差大臣》(包括《死魂灵》),大概是因为他由此可以知道自己属下农奴领主的贪婪、无耻,官场的腐败、肮脏,而且也希望借此有助或有利于改变本国这种种丑恶现象?这当然和果戈理的后来能够加入的斯拉夫派的保皇的立场不无关系。我如此无端的揣摩,是不是太主观了一点?当然,沙皇并没具有后人以至其时的先进分子的水平,看不出果戈里所创造的不朽艺术形象及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可能败坏沙俄王朝的声誉、前途,否则,果戈里就会有流放以至别的“好果子”吃了。。。。。。。而斯大林之欣赏和推崇《前线》,那显然是对批判老司令员戈尔洛夫的居功骄傲、故步自封,和记者客里空的捕风捉影、阿谀奉承,提倡年轻军长欧格涅夫的追赶先进、努力学习,大有关连。而当年苏联的作家如考涅楚克等同志的革命立场,是不会离此太远的吧?因此,他们也并不会以为,这就是在丑化和贬低苏联红军。。。。。约略一琢磨,我对自己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点把握了。讽刺(包括调侃、取笑、恶搞、幽默等等)的需要,也是一种主流意识的必然吧?而换句话说,不符合主流意识的讽刺,那就可能成为另类,不一定能够被容许了。如果说,讽刺的存在,是一种传统,那意义恐怕也只能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的。当然,主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意识也就会跟着变了。江湖上不是流传过这么两句话吗?人各有志,各为其主。尽管大多数人是要为其主人,然而也还会有些人是要为他的主义(不言而喻,也离不开信仰、理想、志向等等)。不然,世界就太单调太同一了。对于果戈理和考涅楚克,直到现在不也还存在着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看法嘛!社会矛盾既然存在,以至势均力敌,就不是那么容易消弥化解的。所以,在民族传统这个原因之外,这也算是不能不有宽容、宽厚、宽大的来由吧?不过,对于那些被允许存活的讽刺作品的艺术成就和思想造诣的评价和判定,并不能以潮流精英和当权首脑的口说为凭、朱批为准,恐怕还得经过生活、群众、历史的检验来作出。一句话,要看她历来和未来对老百姓的贡献和影响了。例如,考涅楚克的《前线》里的人物形象戈尔洛夫和客里空,至今还能活在人们的记忆与言行中,那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作家艺术创作的功力和功劳。那绝不是小道消息、流言蜚语所能打倒的和摧毁的。即使那种话说的再生动、再具体,也不过是“花边新闻”而已(要不然就无须隐姓埋名了)。但是,上述这都是灵感式的猜想,没有过硬的资料和证据,是不容易说服人的。实事求是,首先就得言之有据嘛!
可惜,鄙人如今年老体弱、头脑也迟钝,记不清诸多的细节和印象,终于不得不再去翻找各种资料,求助于他人的记忆和记录了。
以下就是我的读书笔记,也借此机会,提供给大家,以免诸位网友劳神自己去打捞了。
(2011/05/01)
马注* 在此文的题目中,审非审判而是审视,究非追究而是研究。特此声明。
——目录
[1] [果戈理](1809——1852)
[2] [钦差大臣](1836)
[3] [《死魂灵》](1842)
[4] [《致果戈理的一封信》](1847)
[5] [考涅楚克](1905-1972)
[6]《曹禺作品集·曹禺年表》(摘录)
[7] 考涅楚克的《前线》
[9]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121.我们从中学到些什么(读A·考涅楚克《前线》)
[10]《前线》在解放区的上演
[11] 朱 华:李克农与戈尔洛夫
[12] 陈 晋:一部话剧和一个时代的风尚——回顾毛泽东推荐话剧《前线》及其产生的影响
[13] 反“客里空”运动
[14] 王春瑜;谨防“克里空”重来(摘录)
[15] 谁在误读“感冒药”(摘录)
[16] 田聪明:不做“戈尔洛夫” 反对“客里空”
[17] 佚 名:考涅楚克及其剧本《前线》
[18] ——附录:《福建党史月刊》:20世纪40年代 苏联军事文学名著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
++++++++++++++++++++++
[果戈理](1809——1852)
++++++++++++++++++++++
俄国作家。生于乌克兰地主家庭。自幼熟悉乡村生活。爱好戏剧。1828年移居彼德堡,当过小公务员。1831年发表短篇小说集《狄康卡返乡夜话》,反映乌克兰人民热情、乐观的性格。在中短篇小说集《密尔格拉得》中,开始以讽刺手法反映社会生活。其中《塔拉斯·布尔巴》,通过老塔拉斯的生动形象歌颂乌克兰人民的斗争:《旧式的地主》、《依凡·依凡诺维奇和依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刻画地主的庸俗猥琐。后来题材转向都市生活,先后发表《涅瓦大街》、《狂人日记》、《鼻子》、《外套》等短篇。喜剧《钦差大臣》*,长篇小说《死魂灵》**是他创作的顶峰,讽刺农奴制度下俄国停滞落后的社会生活,创作许多突出的典型人物。这一时期还写成《婚事》、《赌棍》等喜剧。最后几年受斯拉夫派***影响,发表《与友人书信选》,为专制政体辩护,受到别林斯基批评。他的作品对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钦差大臣] 一译《巡按》。讽刺喜剧。俄国果戈理作(1836年)。写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路过某县,被县城的官吏误认为钦差大臣,他将错就错,以钦差自居,诈骗了县城的官吏和商人们。剧本通过对赫列斯达可夫和外省官僚们的喜剧性嘲弄,描绘了一幅沙皇统治下官场生活的丑恶图景。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品之一。
**[死魂灵] 俄国作家果戈理的长篇小说。出版于1842年。通过帝俄文官乞乞科夫为了收买死魂灵(即已死,但户口尚未注销的农奴),骗取押款,遍访某城四郊地主的故事,揭露了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形形色色地主贵族的愚昧懒惰、贪得无餍,外省官吏的昏庸腐朽。作者在主人公乞乞科夫身上反映出新兴资产阶级惟利是图的特征。
***[斯拉夫派] 俄国十九世纪三十到七十年代哲学和社会思想的派别。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反对当时西欧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和文化上的改革,特别反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对当时的社会主义学说和唯物主义哲学,更抱敌视态度。认为俄罗斯有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幻想在农民同贵族、君主政体、正教教会之间维持一种封建宗法的关系。代表人物有作家和理论家霍米亚柯夫(1804——1860)、作家阿克萨柯夫兄弟、民俗学家基列耶夫斯基兄弟(1806-1856、1808-1856)等。
(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2]
++++++++++++++++++
[钦差大臣](1836)
++++++++++++++++++
又译《巡按》。俄国现实主义讽刺大师果戈理写的一部讽刺喜剧,1836年在彼德堡首次上演。23岁的彼得堡浪荡公子,12品官员赫列斯达科夫途经外省某城时被误认为是彼得堡派来私访的“钦差大臣”,在全城官员中引起一片惊慌。市长为了掩盖手下贪官污吏的败行劣迹,绞尽脑汁讨好假“钦差”,直至许配女儿,做起进京当官的美梦,闹出一连串笑话。当假“钦差”私饱中囊扬长而去,宪兵报道真钦差光临该城时,官员们一个个目瞪口呆。喜剧像一面照妖镜,使贪官污吏出丑现形,收到以“笑”鞭挞沙俄时政的艺术效果。《钦差大臣》把具有悠久传统的俄国讽刺喜剧推向新阶段,也奠定了果戈理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鼻祖地位。
(《文学百科大辞典》,胡敬署陈有进 王富仁 陈郁缀主编,华龄出版社1991年1月版)
[3]
+++++++++++++++++++
[《死魂灵》](1842)
+++++++++++++++++++
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第一部发表于1842年,第二部仅留下部分残稿。小说写一个俄国小贵族、善于钻营的投机家乞乞科夫,到各个地主庄园收购死农奴名单,以向政府换取土地和金钱的故事。作家通过乞乞科夫走访庄园的描写,展示一条外省地主肖像的画廊。这里有道貌岸然虚伪殷勤,耽于幻想不务实事的懒汉马尼洛夫;有孤陋寡闻闭塞迟钝,只知积蓄戈比的女地主科罗勃奇卡;有吹牛撒谎打架斗殴,到处闯乱子的地主恶少诺兹德廖夫;有专横、笨拙、顽固、凶狠,从死农奴身上还要剥层皮的索巴开维奇;还有聚万贯财富却过着乞丐般寒酸日子的病态悭吝人布柳希金。小说反映地主阶级的腐化,俄国经济的衰败,说明农奴制已到了垂死阶段。乞乞科夫机智圆滑,唯钱是命,有失败再干的精神和投机家的天才,是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典型。但他和落后的农奴制经济相联系,并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死魂灵》被认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
(《文学百科大辞典》,胡敬署陈有进 王富仁 陈郁缀主编,华龄出版社1991年1月版)
[4]
+++++++++++++++++++++++++++++
[《致果戈理的一封信》](1847)
+++++++++++++++++++++++++++++
这是别林斯基给果戈理写的一封信。1846年果戈理出版了《与友人书信集》。在这本书信集里,果戈理公开维护农奴制度、沙皇专制制度和宗教迷信思想。当年曾经热心捍卫过果戈理现实主义创作的别林斯基面对果戈理这一思想变化极为气愤和痛心。当时,别林斯基虽身患重病,但还是拿起笔给果戈理写了这封信。别林斯基在信中有力地揭露沙皇专制农奴制度,抨击果戈理和斯拉夫派的宗教实质,论证了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别林斯基认为,俄国文学的任务就是要唤醒人民,为废除封建农奴制度而斗争。作家是俄国人民利益的保护人,因此他们应竭尽全力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别林斯基警告果戈理背叛人民的事业,指出他的反动思想毁灭了他的才能。《致果戈理的一封信》被称为革命民主主义的文学纲领,对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文学百科大辞典》,胡敬署陈有进 王富仁 陈郁缀主编,华龄出版社1991年1月版)
[5]
+++++++++++++++++++++
[考涅楚克](1905-1972)
+++++++++++++++++++++
苏联乌克兰剧作家。生于铁路工人家庭,曾在铁路上工作。1929年毕业于基辅人民教育学院文学系。1940年加入共产党。曾任乌克兰作协主席(1939-1941,946-1853)、乌克兰中央委员、苏共中央委员、世界和平理事会常设局成员、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成员。最高苏维埃代表、乌克兰部长会议主席、苏联作协理事会书记处书记等职。曾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国际列宁奖金获得者。作品有短篇小说《他是伟大的》(1925)、剧本《边界上》(1929)、《石岛》(1930)、革命历史剧《舰队的毁灭》(1933年获全苏竞赛奖)、剧本《普拉东·可列契特》(1934)、《银行家》(1936)、革命历史剧《真理》(1937)、1939年发表的剧本《鲍格丹·赫梅里尼茨基》、喜剧《在乌克兰草原上》(1941,1942年获苏联国家奖)、《前线》(1942,获1943年苏联国家奖)、《请到兹翁科沃耶来吧》(1946)、《马尔卡·杜勃拉瓦》(1948,获1949年度苏联国家奖)、《翅膀》(1954)、《星星在微笑》(1957)、《第聂伯上空》(1960)、《我的朋友》(1967)、《怀念在心》(1969)等。还写有《戏剧创作概要》(1957)。作品多以现实题材为主。
(《文学百科大辞典》,胡敬署陈有进 王富仁 陈郁缀主编,华龄出版社1991年1月版)
[6]
++++++++++++++++++++++++++++++
《曹禺作品集·曹禺年表》(摘录)
++++++++++++++++++++++++++++++
1955年3 月2 日在北京人艺剧院接待苏联剧作家亚叶·考涅楚克和夫人万·勒·华西
列莫斯卡姬来访,并与北京人艺部分同志座3 月7 日,与茅盾、老舍、曹靖华等在
作协同考涅楚克座谈。
3 月17 日陪同考涅楚克及其夫人观看北京人艺演出的《雷雨》。之后,同导演、演职员会见并座谈。
(据《百度百科》)
[7]
+++++++++++++++++
考涅楚克的《前线》
+++++++++++++++++
考涅楚克(1905—1972)的《前线》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一个剧本,因为它大胆地涉及了苏军为何在战争初期节节失利这样一个人人都在思考却又不敢提问的问题。《前线》揭露了红军内部某些已落后于时代的指挥方式,表现了国内战争时的老战士、但思想陈旧的前线总指挥戈尔洛夫被后起的年青将领奥格涅夫所取代的过程。剧中的一个人物说:“人民喜欢、需要内行的、聪明的领导。”这样一个矛头尖锐的剧本,如果得不到最高层领导的首肯,在当时也许是难以问世的。在莫斯科,斯大林读了这个剧本,评价很高。剧本中揭露出的问题也许正是他的一块心病。他命令在《真理报》上连载该剧, 剧本发表后,人们争相传阅,讨论不止,全国有成百家的剧院同时上演该戏。就该剧所起到的改变红军高级指挥层结构这一间接作用而言,《前线》在卫国战争中是功不可灭的。其作者自然也立了一功,不久被提升为苏联外交部副部长。需要说明的是,考涅楚克是一位乌克兰剧作家,但考虑到《前线》一剧是直接用俄语创作的,战时的文艺界又是一个紧密抱合的整体,故将他及其剧作也列入了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的范畴。
《前线》中有一个反面人物,即特派记者客里空,他善于捕风捉影、捏造事实,当有人问他为何虚构报道时,他竟答道:“天哪,假如我只写我所见到的东西,我就无法每天都写文章了。我这一辈子也就休想出名了。”后来,这个在剧中并不十分突出的人物形象,竟被人们广泛提起,成了新闻界的一个专有名词,“客里空”即指那种在新闻报道中不尊重事实、虚构浮夸的不良作风。
(《俄罗斯—苏联文学简史(下)『第四章卫国战争和文学』——第四节战时的戏剧创作》,见《头顶网》,据百度百科)
[8]
++++++++
[克里空]
++++++++
客里空”是苏联一九四二年出版的剧本《前线》中的一个角色——前线特派记者。“客里空”原文意为“喜欢乱嚷的人”,或“好吹嘘的人”、“绕舌者”。
在剧本里,作者用讽刺的笔法,刻画了客里空不上前线,不深入部队,每天呆在前线总指挥部里,信口开河、弄虚作假,“创造”新闻。
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客里空得知前线总指挥的儿子在战场上牺牲了。为了报道这件事,他坐在指挥部里就拟好了稿子。在稿子发出之前,客里空为了加上几句“漂亮”的话,又到前线总指挥部办公室找总指挥,总指挥不在,只见到一个副官。下面是客里空同副官的一段对话:
客里空:唉,多么可惜。过半点钟我就要和莫斯科通电话。 我应该把关于总指挥的公子英勇牺牲的文章发出去。
副官:你发去就是了。
客里空:是这么回事,我的文章的结尾是这样的。你听听。 (取出来读)“我亲眼看见他牺牲了,他,这个杰出的少年,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透过炮弹隆隆的轰响,我听见了他最后的壮烈的几句话:转告我父亲,我死去是安心的,我知道,他会向那些血腥的卑鄙者为我报仇的。”你懂得,假如现在加上他父亲的几句话,那该多好。而且我已经拟好了。(读)“老将军知道他的爱子阵亡了,垂下头来,久坐不动。然后抬起头来,他眼睛里没有眼泪。没有,我没有看见!他的眼泪被神圣的复仇的火焰烧干了。他坚决地说:我的孩子,安眠吧,放心吧。我会报仇的。我用老军人的荣誉发誓。”你懂得,若是现在我来得及加上这几句,那多么好。你懂得,这篇文章会多么漂亮。这是所有的报纸都要羡慕,也要嫉妒的。怎么办呢?马上就要和莫斯科通电话了。你想怎么样,假如在电话里和总指挥商量商量?
副官:在电话里你怎么能看得见总指挥的眼睛呢? 你却描写的那样逼真。
客里空:哎哟,我的天呀,假如我只写我所看见的, 那我就不能每天写文章了。我就一辈子也休想这样出名了。
就这样,客里空将他“创造”的这篇报道总指挥儿子牺牲的稿子发了出去。
一九四四年,《前线》先后在我军许多部队演出, 延安《解放日报》在一篇评《前线》的社论中,批判了客里空,要大家引以为戒。当时,在党的新闻工作者当中展开了反对“客里空”的热烈讨论。后来,“客里空”就成了弄虚作假的资产阶级恶劣文风的代名词了。
(据互动百科)
[9]
=============================================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121.我们从中学到些什么(读A·考涅楚克《前线》)
==============================================
[原文]
赫利朋(前线通讯联络处主任,下简称赫):哪里是什么通信联络?!你们简直是胡说八道。我已经报告了总指挥,他完全同意我的意见。
梯希(前线报编辑,下简称梯):总指挥同志,这是我们记者和欧格厄夫军长的谈话呀。
戈尔洛夫(前线总指挥,下简称戈):(笑)你以为,在军长脑袋里就不会有糊涂的东西吗?纠正过多少次他们的脑筋。尤其是欧格厄夫。他是喜欢在天上的云彩里过活的,而我们呢——是在地面上生活的。有多大的本钱,就作多大的买卖。
梯:很抱歉,但是在这件事上我认为
戈:你认为什么?你在军事上,二乘二等于什么都不知道。就已经——我认为这是什么乱弹琴?(拿起报纸,看)
赫:这里(指着),就说这个地方吧
戈:(读)“他们应当知道,但是不愿意了解,今天没有真正的无线电联络,就不能指挥作战。这不是内战”。胡说,他懂得什么国内战争?我们打败十四个国家的时候,他还在桌子底下爬哩。战胜任何敌人,不是靠无线电通信联络,而是凭英勇果敢。现在他却哭起来了。不能指挥作战。好吧,我们来教训教训他。
客里空(中央报特派记者,下简称客):哎呀呀
赫:这一段,您只想一想看。(读)“仅只由于我们个别的指挥官和首长们的落后和糊涂,妨碍着把无线电联络提到应有的高度,而提高它的一切条件都是具备着的”。
客,哎呀呀这简直是批评总指挥。
客:唉,多么可惜。过半点钟我就要和莫斯科通电话。我应该把关于总指挥的公子英勇牺牲的文章发出去。
副官(戈尔洛夫副官,下简称副):你发去就是了。
客:是这么回事,我的文章的结尾是这样的。你听听。(取出来读)“我亲眼看见他牺牲了,他,这个杰出的少年,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透过大炮隆隆的轰响,我听见了他最后的壮烈的几句话:‘转告我父亲,我死去是安心的,我知道,他会向那些血腥的卑鄙者为我报仇的’。”你懂得,假如现在加上他父亲的几行字,那多好。而且我已经拟好了。(读)“老将军知道他的爱子阵亡了,垂下头来,久坐不动。然后抬起头来,他眼睛里没有眼泪。没有,我没有看见!他的眼泪被神圣的复仇的火焰烧干了。他坚决他说:‘我的孩子,安眠吧,放心吧。我会报仇的。我用老军人的荣誉发誓。’”你懂得,若是我现在来得及加上这几句,那多么好。你懂得,这篇文章会多么漂亮。这是所有的报纸都要羡慕,也要嫉妒的。怎么办呢?马上就要和莫斯科通电话了。你想怎么样,假如在电话里和总指挥商量商量?
副:在电话里你怎么能看得见总指挥的眼睛呢?你却描写得那样逼真。
客:哎哟,我的天呀,假如我只写我所看见的,那我就不能每天写文章了。我就一辈子也休想这样出名了。报馆编辑部每天要稿子。读者对我也习惯了。没有我客里空的文章,报纸就出不来。所有的报馆都羡慕我们这一家。经常给我的主编说:你很幸福。我们情愿拿自己所有的人,所有的通讯员,换你们的客里空一个。
——摘自A·考涅楚克著,肖三译《前线》(见《解放日报》1944年5月19—26日)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当时,很多文化人总是和工农兵搞不到一起,他们说边区没有韩荆州。那时延安有很多人想找“韩荆州”,但是找错了方向,找了一个打胭脂水粉的韩荆州,一个资产阶级的韩荆州,就是《前线》里的客里空。
——摘自毛泽东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见《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第143页)
[解析]
苏联乌克兰剧作家A·考涅楚克(1905—1972)的三幕五场话剧剧本《前线》,由肖三翻译,毛泽东读后,建议发表。1944年5月19日至26日,《解放日报》八天连载完毕。该剧获斯大林文艺奖金。剧中的老布尔什维克、工程师米朗说:“人民欢喜和要求懂事的和聪明的领导者。”这就是剧本的内容。剧作家不怕公然他说出那个妨碍我们胜利,说出我们有些指挥官在军事战斗方面领导的缺点的痛苦真理。这个剧本针对这些指挥官的作为予以辛辣而严酷的批判。他不仅揭露出前线总指挥的无知,并且表现出这些狭隘和无知、迂滞、顽固、不愿意追随前进的军事科学的发展,是隐藏在这位大将军的傲慢和虚伪的自尊自大下面的。战争是一个军事科学的高级学校,战争是知识的考验。戈尔洛夫经受不了这种考验,他垮台了。因为他不愿意承认现代军事科学的力量。他不仅在战争中没有学习,他在战前也是不愿意学习。他自述道“什么大学也没有进过”,没有住过研究院,他不是“理论家,而是一匹老战马”。剧本号召同骄傲、自鸣得意、顽固、夸耀和阿谈作不调和的斗争。使每个工作人员反省,对自己的缺点抱着批评的态度,不屈不挠地完成自己的事业。
《解放日报》6月1日社论:《我们从考涅楚克的(前线)里可以学到些什么?》,全文约3600余字。这篇社论是毛泽东亲自修改的。从保存下来的原稿上面可以看出,毛泽东修改之处很多,满篇都有他增删改写和加写的字迹。因此,在相当程度上这篇社论可视为毛泽东的评论,或充分体现了他的观点。
社论说,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第一奖的话剧《前线》,为什么在德寇攻到斯大林格勒门前时公演呢?因为红军中有大大小小的戈尔洛夫们,他们有功劳,有忠心,有勇敢,但没有使用头等军备的能力。他们摆老资格、不学习;他们没有能力,又摆老资格,就势必与一些“笨虫——糊涂种,拍马屁的,会钻营的,卑鄙的家伙”结成一气,来打击与排挤有能力的人。只有把他们教育过来,如果教育不过来就撤换下去,战争才能胜利。因此,《前线》的发表成为转换战局的因素之一,价值无可比拟。我们发表《前线》有很大意义,它将帮助我们教育出许多才德兼备、智勇双全的干部,并提高人民和军队的文化水平,打倒日寇,实现抗战建国的胜利。
具体说来,我们从《前线》里学到些什么呢?社论谈到:“我们要从《前线》里学习到,会紧紧的同着时代一起走,这就是说,不做超时代的梦,也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这两种情形的任何一种,都是对于革命事业有妨害的。”“《前线》中的戈尔洛夫,则是落后于时代的人,他是脱离现实的人。他有功劳,有忠心,有勇敢,这都是很宝贵的品质,如果再加以力求进步,努力学习,那末他是不可限量的。但是,只要他自己满足,不求进步,那末,这些好东西就立即反转过来成为负担,成为包袱,成为绊脚石,就不能不同样对革命有害,就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前线》把这种人批评得淋漓尽致。我们所处的环境,是长期农村分割的游击战争环境,在这种客观环境中,容易产生戈尔洛夫这样的人。但只要有了主观上的警惕,主观上的努力,我们是可以减少这种现象到最低限度的。”
我们在前面引述的毛泽东在“七大”上的讲话里对《前线》的引用,则是另一个角度。客里空是《前线》中一个不深入实际,靠捕风捉影、捏造事实来写文章的新闻记者。“客里空”后来成了这类说空话、说假话的记者的代名词。毛泽东在当时引用客里空这个形象,是泛指整风以前在延安的某些脱离实际的知识分子,说他们当时“总是和工农兵搞不到一起”。唐朝季白为了求官,曾写了一封信给一个姓韩的荆州刺史。在毛泽东看来,只有这些工农兵,才是能帮助文化人成就一番事业的“韩荆州”
[10]
++++++++++++++++++++++
《前线》在解放区的上演
++++++++++++++++++++++
中央社会部枣园文工团首演《前线》后不到两个月,中央党校和鲁迅艺术学院又联合公演了《前线》。1944年深秋,主持中央党校工作的彭真看了枣园文工团的演出后对人说:这部话剧对中央党校来说更加重要。这里集中了各个时期的干部,各方面军的干部,各根据地和国统区的干部,还集中了在延安学习的七大代表。毛主席推荐话剧《前线》,是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新生事物总是要代替旧的东西,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我们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规律。由此,他提出集中延安的优秀戏剧人才再排一出《前线》,使人看了以后,不仅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同时在艺术上也是一次美的享受。根据彭真的要求,由萧三、沙可夫、李伯钊、沙蒙、王滨等组成导演团,演员有凌枫、王大化、舒强、田方、陈强等,许珂、钟敬之负责舞台设计。排演过程中,彭真和大家一起讨论剧情,还请来在党校学习的宋时轮将军给演员们讲解剧本中的军事问题,请来在苏联学过军事,不久即担任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员的朱瑞讲苏联的军队与炮兵。排演时遇到一个困难,满台都是苏联红军,但找不到那么多呢子军服。三五九旅旅长王震听说后,从南泥湾送来他们自己生产的20套黄呢子军服,稍加装饰便成了苏联红军军装。这台《前线》公演后,中央党校六个大部的学员及公务员五六千人,全都观看了,一些人还看了两遍。1945年5月召开党的七大期间,还给全体代表专场演出,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又一次看了这出话剧,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延安带了头,不少抗日根据地和抗战胜利后的解放区也排演了《前线》。华中局党校排演这部话剧时就明确说是为了配合已进入尾声的整风学习。秦之风在题为《新四军的整风运动》的回忆文章中说:"整风中,大家都以这两个典型人物为镜子,对照自己的不良作风,都以不要做'戈尔洛夫'和'客里空'而互相勉励,掀起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热潮。上上下下,歪风邪气普遍没有了市场,正派作风发扬光大,各单位呈现一派新的气象,这是部队战斗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百度百科)
(待续)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