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属性主义(1-2)
物质属性主义
(第1、2篇)
(共10篇)
一、概述
物质属性主义,可以有以下称呼:物质与其属性主义、物质及属性主义、物质属性二元论、物质属性二元主义或物质、属性主义,它是物质主义和属性主义的合一或合并。
物质属性主义所述的世界是已知及初晓的世界。至今人类未知和不可理解的时空问题另当别论而不在物质属性主义范围内。
物质属性主义主要有以下特征:
承认已知及初晓世界物质第一性,属性第二性;但认为物质与其属性密不可分,二者合一才构成世界万物;世界不存在无物质的属性、也不存在无属性的物质,凡物质都有外在性和内在性属性;物质的属性既是物质的本质特性所在,也是物质存在的表达和体现;若要正确认识和改造事物,必须同时重视物质及其属性,二者缺一不可;然而要想正确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正确认识世界必须从认识物质的属性入手,而改造世界是改变物质的属性,改造世界也是从改造物质的属性入手,但自然科学改造与社会改造有本质的不同;物质属性主义涉及社会的改造与人的属性的关系;认为改造世界必须依情况利用、改变、或扬弃物质的属性。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意义上说,物质属性主义是二元论。
关于物质与属性的问题是关于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事物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按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成不同的事物,物质结构是事物的结构个性,结构个性是事物的内部个性;不同物质结构形成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外在表现,事物的外在表现就是事物的表现个性,也就是事物的外在个性;事物的内部的和外在的个性统称事物的属性。
事物的本原是物质,事物的运动因具体物质的具体属性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运动过程的结果,也是以这种运动展现的。认识和改造事物时,不仅要看到一切事物的本原都是物质这个共性,也要看到具体事物的属性即事物的个性。不仅要关注事物的共性——物质性,也要关注事物的个性——具体事物相关物质的属性。即认识和改造世界中,既要注重事物的共性,又要注重事物的个性。世界事物数不胜数,它们的本原都是物质,这就是它们的共性;但世界这些数不胜数的事物有着数不胜数类别的属性,其中具体类别的物质属性就是具体事物的个性。只见共性不见个性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是只见一般不见个别。
就人而言,人除了具有一般物质的属性而外,人还具有精神属性,这是人与一般物质和一般事物的最大不同之处。
关于“唯”字的看法:
物质属性主义认为,虽然世界是物质组成,但最好还是不要随便用“唯”字。因为“唯”字,是“唯一”的意思,“单单”的意思,“只”的意思,而实际上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他们无论在行动上还是理论上,都是不可能真正地做到“唯物”或“唯心”的,严格说,没有真正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或真正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存在,因为真正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或真正彻底的唯心主义者根本不可能生存。况且我们不能以为世界是物质组成的,我们的认识到此为止就行了,就万事大吉了。事物总是多方面的,例如物质是多种多样的,物质的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科学多学科,人分男女老幼,社会事物数不胜数,植物花朵千姿百态,人们该怎样去认识它们呢?是不是只要我们大声宣告一声说“世界所有这一切统统是物质组成的”就行了呢?
总结性地说世界是什么组成的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应该怎样具体地去认识和改造事物。而为了认识和改造它们,必须从这些事物的属性入手。假如事物是单方面的,只有物质,除此而外再没有物质的属性,再没有什么别的或者再没有什么别的是重要的,那么你要唯物是可以的,是允许或者说可以这么省事地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然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物质没有属性,这个世界也就静止了、没运动了、无变化了、没生命了,而且物质也不成其为物质了。
暂且不论定义的内容,单就“唯物主义”这个词而言,易误导人们只注重物质有形或显性的外在的属性,而忽视物质的隐性的内在属性,再者,事物的外在属性由于常是有形的或显性的,可以直接感知到的,而内在属性常是隐性的、抽象的,因此认识事物的内在属性往往比认识事物的外在属性复杂得多、困难得多,而这正是为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需要人们艰苦用功的地方,但“唯物主义”这个说法,易导致“唯物主义者”在认识和改造事物上简单化、片面化、避重就轻、避难就易,甚至有时还简单粗暴不加分析地把别人重视物质内在属性的行为指责为唯心主义。所有这些,导致的结果是使所谓的唯物主义者自觉不自觉地认识不到事物的本质,常常陷入到机械主义、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泥潭里。
唯物主义看事物不对;同理,唯心主义看事物也不对。
“唯”字滥用,除可导致以上不良后果,还易导致不问事理地自高自大,目空一切,“一览众山小,唯有我最高”,只有自己是顶峰,看问题绝对化。
二、物质属性主义的认识观
物质离开属性,不成其为物质,这样的物质,至多只是抽象意义上的符号、空洞的指称、许多物质的一个泛名,而这些是没有研究价值的。
如果只顾属性而不管物质,这样的属性,也至多只是抽象意义上的符号、空洞的指称、许多属性的一个泛名,而这些是没有研究价值的。
属性与物质主体同在。属性是物质存在的证据、体现,是物质的本质、灵魂。
唯物和唯心地看事物都是片面的。唯物主义只见物质不见物质的属性,唯心主义只见物质的属性而不见物质,都是片面的错误的。
例如只是唯物地看人,便会只看到人有四肢,会制造工具、会劳动;只看到人有嘴巴,需要有食品;只看到人怕冷,需要房屋和衣物;只看到由于人需要吃饭、房屋、衣物,因此人会劳动;只看到人需要许许多多的物质,因此人与人之间需要交往,因此只专注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拥有和分配;只看到人的社会关系中物质的一面;而完全忽视人的精神的一面其中包括人的精神需要。唯物地看人的结果必然导致经济决定论,于是不仅仅以纯经济决定观对待现在,还以纯经济决定观看过去和未来,以纯经济决定观评判人、人群、社会、历史,甚至于单单以经济状况为标准评判每一个具体的人,完全忽视人的精神作用及需要,直接地深深地陷入机械主义、机械决定论、形而上学的泥坑里,也不可避免地会走向它的反面——唯心主义。唯唯地看人和社会,还常会规律性地导致专制和暴力。
唯物主义看事物,只看到事物的有形的外在的东西,只见树木不见根,看不见事物的内在的隐秘的本质属性即事物的灵魂,这是唯物主义易陷入机械主义、机械决定论、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原因。
为什么唯物主义常常滑向唯心主义和专制及暴力?原来,唯物主义导致的对事物的认识,因为其明显的片面性,唯物主义者自己也会察觉,因此一来,为了杜绝其片面性,不得不又借助辩证法,在许多方面实际地滑向唯心主义,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例如,说某某主义必须从外部输入,某某阶级本身不会自动产生;例如大做政治思想工作,不断地变换抛出种种政治说法,以为单靠说服、教育可根本上改变人的观念(实质是想改变人的精神属性),等等。然而实际上这一切唯心的方法并不起多大作用,于是,又不得不双管齐下:在不断作唯心主义努力的同时,又独揽权力、加强暴力的压制。唯物——唯心——唯心说服+专制+暴力压制,这就是唯物主义必走的五部曲。
假如只是唯心地看人,便只会看到人的内在的东西;便会只看到人有欲望、思维,只看到意识对于存在的作用,只看到人有意志的一面,便认为凡事都可以心想事成、人定胜天,完全忽视物质条件和人的物质性需要,片面地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盲动蛮干、深深陷入空想主义的泥坑里。
由此可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都是忽视了物质的属性;具体到对于人来说,唯物主义忽视了人的精神属性,唯心主义忽视了人的物质属性,简言之,唯物主义只见物不见心,唯心主义只见心不见物。
认识一个事物,既是从认识这个事物的物质的属性开始的,也是结束于对这个事物的物质的属性的了解。因为物质属性产生现象,现象包括形状、结构、成份、颜色、声音、光、射线、重量、能量、运动、速度、等等,人通过对现象的感觉、进而感知、进而认识。通过现象认识事物,进而掌握了事物的属性,既认识了事物的内部结构又认识了事物的外在表现,既感性地知道了事物如此又理性地知道了事物何以如此,也就认识了这个事物。假如不去了解物质的属性,就不可能认识事物。
物质的属性,有的是外在的,如形状、颜色、重量、味道、硬度、声音、温度、外在的运动如机械运动等;有的是内在的隐匿的,如能量、内部微观结构、内在的运动等。例如宇宙天体的运行,人类和人类社会中人的身体、劳动、物质资料,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人的社会交往、人的社会关系、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各种文化,都是事物的外在属性;而天体运行的动力、人类身体的结构形成的属性其中尤其是人的固有本性、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及此制度所导致的规律,是事物的内在的属性。事物的外在属性常常是显性的,易被人们感觉到和认识到;事物的内在属性常常是隐性的,不易被人们感觉到和认识到。但隐性属性又常常是具有本质性意义的属性,常有事物的产生和存在原因含于其中,因此,充分认识事物的内在的即隐性的属性常常具有决定性意义。
认识事物必须全面,即不仅要看到事物的物质性,又要看到事物的属性,既要看到事物的外在属性,还要看到事物的内在属性,二者缺一不可。例如人有嘴巴,这张嘴巴不仅需要吃饭,也需要讲话。内在属性的隐性特点使得对于事物全面认识的能力赋予倾向于对事物能够谦虚细心认真深究的人,而拒斥对于事物自高自大鲁莽武断草率的人。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