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受利益左右? "信用"评级机构将受调查
是否受利益左右? "信用"评级机构将受调查
中华工商时报:对次级房贷危机预警过于迟缓是否受利益左右
欧盟委员会近日表示,将对信用评级机构在最近的次级房贷危机中所起的作用进行调查。与此同时,法国总统萨科齐也发出类似的呼吁。有专家表示,信用评级机构确实存在利益冲突问题,美国也应当对它们展开调查。
欧盟委员会的官员说,将对穆迪、标准普尔等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遵循自愿行为准则的情况进行审议,因为信用评级机构在对次级房贷危机发出预警方面行动过于迟缓。
在2001年大型能源公司安然公司破产之后,全球的市场监管机构设立了自愿行为规范机制,目的是遏制信用评级领域的利益冲突问题。
目前,数以百万计的投资者根据信用评级机构的建议而做出投资决定,但是这个领域在欧洲没有得到适当的管理。欧盟内部市场委员会的发言人说,将审议信用评级机构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它们的内部管理、对利益冲突的制约、资金来源以及在信用评估方面的表现。这位发言人说,将集中调查信用评级机构对2006年以来市场恶化的证据反应过慢的问题。
欧盟负责内部市场事务的专员麦科克里维上个月会见了标准普尔公司的高层主管,表达了他对次级房贷业以及信用评级公司反应过慢的关注。他还邀请欧洲证券管理机构的官员下个月与他会晤,专门讨论信用评级机构的问题。
信用评级业以穆迪公司、标准普尔公司和惠誉公司三巨头为主。虽然一些银行去年就警告次级房贷市场可能出现危机,但是标准普尔和穆迪公司直到今年7月才把次级房贷支持的债券等级大幅下调,当时一些债券已经下跌了50%。
法国总统萨科齐上周四也呼吁对信用评级机构过低估计次级房贷的风险展开调查。萨科齐在致德国总理默克尔的一封信中表示,要对信用评级机构在协助次级房贷支持的证券问世,以及在评估它们的风险方面的表现进行审查。
由于大部份国际信用评级公司的总部在美国,美国国会最近也开始注意信用评级机构的问题。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佛兰克说,他计划下个月就信用评级机构的表现举行听证会。他还表示这些机构在目前的危机中表现不好。
合众国际社的首席国际专栏作家沃克表示,由于国际清算银行也接受这些信用评级机构对证券的评估,它们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非常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今年6月出台了管理这个行业的有关规定,但是沃克表示,对信用评级业的管理目前还不是很有效。沃克表示相信美国也将对这些机构展开调查。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信用评级机构经常与设计抵押贷款证券的包销商进行合作,这种合作确保这些证券获得比较高的评级。
沃克也认为,信用评级机构确实存在利益冲突问题,“它们与银行谈判评估的级别,并为做出评估从银行收取费用。利益冲突的趋势很强。”
伦敦对冲基金Syn ap se投资管理公司的合伙人詹金斯表示,信用评级机构应当受到管理。它们的收入应当来自投资人,而不是包销商。它们的收入不应当来自出售债券的一方。
山西信用网:“金融警察”还是“强权工具” 独立公正地位频遭质疑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呈现出交易规模扩大化、交易关系复杂化的趋势,投资者越来越需要一个理性的标尺来判断投资的风险。信用评级在数次世界经济危机中的卓越表现,建立了自己在揭示信用风险方面的权威性,被誉为世界经济的“金融警察”。
然而,21世纪前后所发生的金融危机和财务丑闻,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都未能体现出应有的预警作用,其权威性开始遭受质疑,信用评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亚洲金融风暴爆发,美国安然公司、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美林公司和世界通信公司等陆续爆出财务丑闻,而三大评级机构都没有作出相应的预警。标准普尔直到安然公司快要宣布破产之前,才突然把安然公司债券下调至垃圾级。为此,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受到了许多国家和相关组织的调查。
同时,因为企业评级会随着国家主权评级下降而下降,令国际融资成本上升,进一步削弱企业盈利,从而增加银行坏账,引起金融市场忧虑,导致资金外流,所以三大评级机构的国家主权评级总是倍受争议,更被一些发展中国家嗤之为“强权工具”。
不论如何,国际信用评级行业在20世纪的黎明中诞生,历经一百年经济危机与金融风险的洗礼,已经成就了它在全球资本市场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
上海证券报:信用评级大权旁落 经济安全从何谈起
我国评级公司正面临被美国公司全面控制的局面!
信用评级是由独立、中立的专业评级机构,按照“独立、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运用科学严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评级对象履行经济承诺能力和可信任程度进行调查、审核、比较、测定和综合评价的一种手段。
由于信用评级建立在第三方立场之上,因此,对改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等都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对信用评级越重视。
我国的信用评级起步较晚,且市场性不强。目前,规模较大的全国性评级机构只有大公、中诚信、联合、上海新世纪4家公司。而据有关人士透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公司已收购了除大公之外的其他3家龙头评级企业。一旦大公再被美国公司所控制,那我们差不多就等于完全放弃了信用评级市场。
|
|
信用评级市场被美国公司所控制,不仅直接威胁国家的经济、金融、信息、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安全,而且直接造成国家利益的巨大损失。据最新资料统计,仅2006年,境外投资者在工、建、中、交等国有银行身上就赚了7500亿,加上从其他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享受到的利润,保守估计,外资一年仅从中国银行业赚取的利润就超过了1万亿。
曾经引起广泛争论的国有商业银行股权贱卖问题,虽然有关方面的解释是,当时受市场及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不可能预设高转让价。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这些银行的信用评级掌握在外国机构的手中。
很显然,不重视信用评级,是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最主要因素。信用评级虽然是第三方立场,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但由于其涉及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因此,对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来说,决不能将其看成是一种简单的市场行为,而必须上升到国家利益、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来看待,大力发展国内的信用评级事业,支持、扶持信用评级机构发展,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信用评级机构。同时,规范国内信用评级市场,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行为,并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科学而有序的信用评级规范,对涉及国家经济机密、经济战略、长远目标的企业和行业,作出一些限制性规定,避免这些方面的信息为外国评级机构所掌控。
但现实的结果告诉我们,有关方面对这项工作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而是在主动放弃市场。
而从企业层面来说,由于国内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观念不到位,造成很多企业并不了解和熟悉信用评级这项业务,更不了解信用评级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多数企业把信用评级简单地看成是银行的行为,即使重视,也完全是为了获得银行贷款。更有甚者,认为只要与银行工作人员处好关系,只要不出现还不起贷款的现象,就不愁贷不到款。如此,还如何去重视和关心企业信用评级呢?
当然,信用评级机构自身的缺陷,也不可忽视。就像其他类型的中介业务一样,许多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评级过程中,也不能始终坚持独立、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市场规则来评级,而在评级过程中夹杂太多的人为因素、感情因素,甚至腐败行为,使信用评级机构的可信任度受到严重削弱。加之一些外国信用机构对信用评级市场的操纵,使许多企业被迫选择外国信用评级机构。
今天,国人对提高我国各个行业在国际市场上话语权的意识很强。可对信用评级来说,随着国内信用评级市场不断被外国公司所控制,别说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了,不是连国内市场的话语权也快被外国公司所垄断和控制了么?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警惕。要知道,随着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西方跨国公司以各种手段窃取和掌握中国经济信息、经济秘密的活动会更加频繁。而信用评级需要全面掌握企业各方面的资讯,如果这一市场完全为外国公司所控制。那么,中国的经济信息还有什么安全可言呢?全然放弃信用评级市场,不就等于在与狼共舞么?这会是什么结果?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