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我们的时代
蓝色基调 2009.6.27
一、从开题答辩这天说起
开完题了,对我而言,是预料中的轻松,也是预料中的无奈。轻松是平时的一贯思索、充分的前期努力和对学术的认真态度换来的,无奈是预感到会有许多同学的无辜和许多导师的无理以及最终任何人都能预测到的总体结果,所以我的无奈是“多管闲事”的后果。
就我自己而言,小问题还是有的,毕竟对格式不太熟悉,而这对任何人而言都是难逃的,我自然不太介意。我相信我选的题很有价值,尽管我作好了充分的辩护准备,但最终没人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我反而有些失望。因为我排倒数第二个出场,老师只给了不足十分钟的时间,当然不只我一个是这样,所以,我不得不表示理解,理解这些导师是坐不住的。
总共三个教室要应付六七十个学生,每间要安排二十几个人参加答辩,时间只有一天。面对这么多学生要答辩,每人规定15-20分钟,真要是按规定,这些导师要坐六七个小时,也怪可怜的。可是在一开始时,导师们俨然一副认真挑刺的样子,前三个就耗去了近一个半小时,的确挑了不少问题。后来,大概是从第五个还是第六个起,就一下子加快进度了,连开题陈述都省了,由导师直接提问,甚至都不用英文提问了。到剩下几个的时候,一个导师因故离去了,只剩下两位陪我们。这下更快了,几分钟就搞定一个!
这天的开题答辩有这样几个发现:1、我们导师要求每人都要做实证研究,说这样做才算是一篇靠谱的论文,而所谓的实证研究就是用语料或数据来做研究;而答辩老师不赞成所有文章都要搞实证研究,那要看是否有必要,有些明显没必要的也做实证研究就没意义,这跟我的观点吻合。2、我们导师的弟子都做实证研究了,其它门下的好像都没有做;我们同门的基本上都是把别人的几个理论糅合起来形成一理论框架来解释一语言现象,前面几届的都是这样做的,这也是我们的王导的要求。而答辩老师说这两方面是王门弟子的共同特征,他们对这种形式进行了批评,说这是“学术八股”,认为用一个单一理论来解释更好;除此外,他们还批判了我们王导的一个理论,即“事件认知模型ECM”,说一个理论太有解释力了反而不是一个好理论。(就“糅合理论”而言,我不认为是真正的创新,但至少对一个语言现象的解释,有时这种糅合的理论的确能做到多维度和更深入的考察与解释,那它就比单一理论的运用更可取;若单一理论能进行充分解释,那单一理论就更可取,但这样一来,不就成了纯粹的理论应用型论文了吗?他们必然会批判和反对应用型论文,甚至不赞成做这种论文,那冒的险就大了。果然有人的论文被批为纯粹的理论运用型而要求换题!总之,用单一理论还是“糅合理论”,取决于对所选语言现象能否做到解释充分性,而不是导师之间各执一词,将自己内部的标准分歧用于向没有选择余地的学生发难。因为学生不按导师的要求做,导师就不签字,而按导师要求做得到签字了,答辩老师那里又通不过!这种混乱现象为什么要由学生承担后果和责任?我早在上上一届的答辩中就发现这种怪现象了,所以早已预料到这种无奈的继续发生。)3、为自己辩护的都通过了,对导师的质疑和批评总是点头哈腰的或保持沉默的就出现了没有得到认可的情况。分析原因有三:一是为了礼貌不与老师争执,认定答辩老师会放他一马;二是的确自己懂得的东西少得可怜,也不知自己在写什么,如何为自己辩护,只好低头“认罪”;三是紧张得忘了如何为自己辩护,平时准备好的说法都不知如何开口了。据笔者了解,这三种情况都有。而在后一类人中,通过的人中部分是看在老师心情还好和他本人的“谦逊姿态”做得还好的份上,部分是自己的东西尽管有问题,但还是可做下去,尽管意义不是很大,但导师们事先都已有心照不宣的底线:要让大部分人通过,最多揪几个倒霉蛋出来唬唬大家――主要是唬一下研一的,让他们老实点。
二、开题前后听身边的朋友诉苦
开题前,有一教学法方向的朋友,导师给赐题赐理论,题还可以,但理论与题就是不沾边,搞得她失了眠,翻来覆去想不通,去请教导师后被训斥而归,她情急之下找到了我。听她诉说完毕,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之中,等我清醒过来后终于忍不住说,这个理论用不上,于是给她换了个理论框架。刚对新的框架打完个比方以帮助她理解是怎么回事,她就立刻有思路了,懂得如何着手了,让我白拣了顿饭吃。我倍感吃惊!我为别人讲解学术方面的东西还从未这么快地被人明白过,我甚至常怀疑自己的表达出了问题,而她的反应让我明显觉得她很聪明,但她却说被她导师狠狠训斥脑袋笨后她的确认为自己笨死了。我岂止为她吃惊!我更为她的导师感到吃惊!
开题完后,她告诉我她的题通过了,真为她高兴!
开题前,又一个教学法方向的朋友,为她的选题与选理论,我没少操心。她说其导师之前赞成她的做法,后来又不赞成了,于是找我帮忙。帮完了以后她导师说不行,她将我搬了出来,那导师来劲了:批我们门下的去年开题时都有问题,说王导的思路同样有问题,有很多地方答辩老师都不赞成,说王导没什么了不起的。结果她叫弟子统统去掉理论,主张不要理论,主张参考文献必须在五十本以上,我一听这种导法,又气又乐!这导师太可爱了!结果开完题后她来告诉我说她导师门下的弟子全部挨批,都被说选题缺乏理论,没有价值,都建议重做,大家都郁闷死了,其英明的导师一时间也沉默了!于是又让大家加上理论,没有的找理论,而且终于还是说了点什么,不然会被学生认为她在内疚呢,结果她居然说通不过都是他们自己的错,是他们自己做得不够好。我一听,无语了。
开题前,一语言学方向的朋友说他的选题与理论选用是导师赞同的,结果现在要求重做,必须要加深难度。与其同门的另一同学说,他们导师说,一定要写难的,要难得让大家都听不懂才算好。我听后怎么觉得像是江湖骗子或算命先生的把戏呢!他还说他们门下的弟子都有问题,几乎都要求重做,但开题前他们是完全按照其导师的要求做的呀,而且都签字同意了,怎么现在又说不行了?这不是跟前一个朋友的导师一样在自打耳光吗?他说每次去找导师他都极不耐烦,反而说,他还算好的,常见他们。这位朋友说,两个月见一次还叫常见?不过是开题前一段时间多见了一次而已。然而,我最后听到的是,这导师居然说:“你们做得不好是你们自己的事,与我无关,不要怪我!要怪我就怪去吧,大不了你一辈子恨我……”呜呼!已经扯下学者的假面具露出真实的赤裸裸的无赖嘴脸!原谅他吧,要像耶酥一样原谅侮辱过与害过他的人,不然还能怎么着?
又有一朋友,说开题前导师从不过问他们开题的事,只有自己主动问。导师经常只忙着自己的论坛,还要学生搭进去帮他。开题前一周大家才去找他,半数的没同意,大家都急了。而这位朋友做的题我也认为有价值,但他导师说不行,我帮他与其导师辩,所用的辩论技巧全是他导师的那套,后来终于通过签字了。而另一个朋友还因此急出病来了。
此外,我们学校还有导师从不导学生,让学生自导。
其他还有很多同学或朋友出现类似情况,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通过此次开题想到的
首先对以上情况作个简要总结:
1. 凡是题目有问题,都是学生的错,都是学生的问题;导师几乎都会俨然训斥学生,几乎都会为自己推缷责任。
2. 导师之间没有统一标准,都会从任何一个学生那里挑出毛病,毛病的多寡与大小要看导师心情的好坏、学生的谦恭姿态和时间的许可范围。
3. 所有导师都要求学生的论文要有创新有价值,而这种创新显然不是运用型创新,必须是理论上的创新,而几乎大家都心知肚明:这只是一个口号,一种形式或过场,因为整个中国的学术都是在学习西方的东西而鲜有自己的东西,且在中国大多数教授都做不到创新甚至只能靠抄袭以应付硬性规定和晋升职称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对硕士研究生如此要求分明是逼公鸡下蛋。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我校今年研究生开题这个窗口来看看,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之悲哀何在。
1. 学术与教育的深度滑落
无疑,不止我们学校有如此主流的无赖导师,而且早已是天下乌鸦一般黑,从其它渠道得到的消息是我校这种情况还算较好的。我们无须作深入反思就应该能明白是什么导致了我国学术与教育的腐败与滑落――是制度和政策!是什么样的制度和政策呢?
我们教育受行政干预过多,官本位思想将有点出众的学者推向行政和官位,耗损了其学术生命。许多凡有点名气的学者都身兼数职,忙于开会做报告,哪有时间静下心来做学问?
学者缺乏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发言权,思想被严格控制。
许多学者因收入低下而选择从政,或经营第二职业甚至干脆辞职下海,或寻求被势力集团“包养”而为其代言。
要求每年必须发表多少文章,晋升什么职称要求必须要写出什么来,而研究生必须要发表文章才能拿到学位,而发达国家都没这样要求,能在几年之内做出成果就行了,而真正的学术创新与突破非得有几年甚至十年以上的功夫才能磨好一剑,中国如何能做到年年发甚至多发文章?这迫使学者不得不走抄袭、低水平滥造、大量运用现有的理论的途径。
学术已经市场经济化了,给钱就发表,钱的多少决定发表的刊物的档次,交钱发表论文的广告堂而皇之打入校园,而各校本身也不甘落后,纷纷为自己的刊物明码标价。给钱就能发表文章,为只想混个硕士或博士名号的人大开方便之门。而有学术潜质的人,文章写得再好,也得交钱,其结果与混文凭者没什么两样;若想不交钱,只有发核刊,但许多教授私下坦言:这些核刊是为教授副教授和博士预留的,研究生要发表就得给钱或有大师撑腰,即署上大师的名字,假装合著,否则几乎没有希望。如此一来,大多有潜质做学术的人也只好选择投机取巧了,失望地放弃了真正的学术追求。
国家年年扩招,而研究生教育“断奶”现象愈益严重,导师疏于引导培养,且导师队伍中有很多人根本没能力带研究生,让他们来培养我们的精英,我们又能抱多大期望呢?
而就我国的教育而言,把孩子当大人来塑造,剥夺孩子的玩耍与休息权,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政府给教师施压要成绩,教师与家长强夺孩子的时间补课;一面是空洞的理想教育和爱国教育,一面是全社会都在说谎、欺压良善之事无处不在而坏人往往逍遥法外;大学道德教育的缺位;重理轻文、重考试轻能力、崇洋忘本的导向,等等。
以上种种不合理因素决定,我们的学术与教育除了继续滑落外,没有其它动向。
2. 奋斗着的茫然的被欺骗了的精英
我们今天的研究生大多是凭着个人奋斗、追求梦想而考取研究生的,然而当他们上了研究生后几乎都会遭遇到茫然――对学业和对前途的茫然,有的甚至后悔了。为什么?因为他们满以为考上研究生后会有光明的前途,殊不知这是国家为延缓就业压力而误导一部分大学生选择考研,说穿了就是一种哄骗。表面上,是因为中国人口过多而为政府带来巨大就业压力,实际上许多行业和部门急需人才,多数走上岗位的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都反映学生在学校所学没多少能用在工作中甚至根本用不上。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实质是国家教育失败带来的必然后果。但国家是不会承认教育失败的,不然我们的教育就不应该是这样一个现状了。今天为什么会有许多高中生弃考大学?但今天我们依然看到许多大学还在盲目扩招――不!是“有计划”扩招!而教育模式及课程设置几乎依然如故。这种延缓就业压力的做法是基于暂时降低失业率的考虑,是一种追求表面数据的光鲜的对这个国家与民族不负责任的政府行为。现在金融危机正包围着我们并在进一步地威胁着我们,以前中央曾有人站出来说不允许研究生就不到业,而今我们已然看到许多研究生正到处飘荡在滚滚失业大军中,谁过问过他们的生存状况呢?谁关照过他们的心灵与思想所经受的苦痛与挣扎呢?而我们的政府仍然将大把的钱投入到一再贬值的美元中去借钱给外国富人花,仍然维持着奇高房价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将一生的最大梦想可怜地设定为拥有一个家而不是创造什么、发明什么,仍然在有能力做到社会保障时依然继续延缓社会保障并使其大面积缺位……
3. 对精英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的思考
在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的条件下,这部分精英的前景进一步暗淡下来。但他们还在挣扎,疯狂地参加考试,到处应聘。社会对他们的需求已经饱和,他们只好降低自己挤压大学生的就业空间,于是就业链由上而下传导,没考上大学的青年群体将承受最大的就业压力与生存压力。当对权威最容易反叛的知识分子整体遭遇生存压迫时,我们的这个社会开始颤抖,我们这个国家已经很可悲,我们这个民族将可能再次经受阵痛。
教育的普及诞生了一个庞大的知识精英阶层,而这些精英大部分是中低收入家庭耗尽血汗缔造出来的。他们处于一个夹缝中: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他们中除去很少一部分能够通过继承关系注定继续占据着强势地位和另一部分凭着顽强的奋斗艰难跨入上层社会外,其余大部分仍将处于中间阶层。这部分精英,因教育因素,使其成为最具独立人格和最具智慧的群体。他们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与分析能力,亦有一颗最具人文关怀之心,当这部分人遭遇对美好生活的悲观、对社会的一次次失望与政府期望的幻灭后,我们这个国家必将迎来多事之秋,这亦是笔者最不愿看到的,因为我们这个饱经忧患与磨难国家与民族很难再经受住一次血与火的洗礼而能再次崛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