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诠释十九
《大学》诠释十九
【原文】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之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释诠】 尧舜以自己的行为作天下人的人格楷模,人民群众随着端风正俗;桀纣带头引导天下人行虐施暴,百姓遂追逐着争名夺利,残忍无道。如果首领颁布的命令,与他所推崇喜好的行为正好相反,那么,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从而造成天下纷乱。所以,有作为的人自己先做出示范而后才招引他人跟随,自己不做而后才追究责怪所做之人的错误。把自己的思想愿望憋在心里,不告诉别人,还指望别人能明白理解你,哪有这样的事儿?所以说,是否有治国的才德,就需要先看他把家庭宗亲的事务料理得如何。
《诗经·周南·桃夭》颂唱:“桃花鲜艳,枝叶茂盛,求学子弟归来,讲了很多和睦相处兴家旺族的道理。”能让家族宗亲和睦相处,发达兴盛的道理,才值得国民学习和仿效。《诗经》道:“既是尊兄,又为贤弟。”能当好哥哥,又能做好弟弟,才足以为国人效法。《诗经》歌咏:“他那为人的准则没有丝毫差错,四周的国家都以其为典范”。做父母、做子女、做兄弟都恰如其分,就能成为人民的表率了。这就是为什么要说欲叫自己的理论诚信于国人,必须先用这些道理把家庭的事务处理得当的缘故。
【把握】 求:qiú.寻找,探索;感应,招引;贪图,追求,《诗经·邶风·雄雉》:“不(忄支)不求,何用不藏?”《后汉书·烈女传·乐羊子妻》:“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巴金《雪》第十章:“我们应该在大众的幸福中去求自己的幸福,在大众的解放中求自己的自由”;《玉篇·裘部》:“求,用也。”《书·盘庚上》:“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孔传:‘迟任,古贤。言人贵旧,器贵新。’”宋王安石《送章宏》:“身退岂嫌吾道进,学成方悟众人求”;选择,选取,《论衡·讥日》:“作车不求良辰,裁衣独求吉日,俗人所重,失轻重之实也”;匹,配,《诗经·大雅·下武》:“王配于就,世德作求。”
宜:yí.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且”。
非:fēi.违,违背,《韩非子·功名》:“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讽刺,《孝经·五刑章》:“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副词,相当于“不”、“不是”,田间《赶车传》:“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通“避”,躲开。《墨子·耕柱》:“古者周公旦非闻叔,辞三公,东处于商蓄,人皆谓之狂”;fěi.通“诽”,诽谤,《荀子·解蔽》:“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
恕:shù.推己及人,仁爱,《说文·心部》:“恕,仁也。”段玉裁注:“为仁不外于恕,析言之则有别,浑言之则不别也。”戴氏倜曰:“推己及物谓之恕。”“以己揆心”、“以己量人”;宽宥,原谅。
蓁:zhēn.蓁蓁:草叶茂盛,泛指植物茂盛。
仪:1.法度;准则。《说文·人部》:“仪:度,法制也。”徐锴系传:“仪:度,法度也,”《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国语·周语下》:“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2.典范;表率。3.向往。4.效法。《诗·大雅·文王》:“仪型文王,万邦作孚。”《文选·张衡<东京赋>》:“仪姬之渭阳,失熊羆而获人。”5.礼节;仪式。6.礼物。7.容貌;风度。《人物志·九微》:“心质平理,其仪安闲。”9.忖度;考虑。10.适宜;合适。11.引来;招来。宋王安石《礼乐记》“圣人储精九重而仪凤凰。”12.仪器。
忒:(一)tè.1.变更。唐柳宗元《祭吕衡州漫文》:“推而下之,法度不忒。”2.差错。《易·观》:“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3.疑惑。唐柳宗元《瞟民》:“四夷是则,永怀不忒。”4.邪恶。5.副词。太;过于。6.象声词。
(二)tuī.方言。如:人忒多;风忒大。
所谓阴阳构形迭代嵌套而出一理,此体例足以表征。一个人,身份、位置是多重的,不懂得位格所属,伴随着思想行为的时位转换而只心系一念,生活中不但自身会到处碰壁,也会给他人带来灾患。
物亦如是,在不同的系统中,须做处境分别,功能明确,而不能想当然将原子核幻想成太阳。所以,整体生成分层展开,而非系统综合胡拼硬凑,才能找到科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