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志老师的治学态度与情怀
张宏志老师的治学态度与情怀
按:张老师著述很多,治学态度严谨,每每看到张老师的著述和小屋内的已经无处摆放的奖杯,不能不令人产生敬意,我们向张老师请教是如何取得这些学术成果的,张老师应邀把自己做学问的原则性情自己写了出来,我认为这些做学问的方法态度,对所有个做学问说话办事的人都有教益,所以全文奉上,以求对大家有所帮助。也以此作为献给毛泽东诞辰116周年,以及对一个毛泽东思想武装的来的老战士的崇高的敬意,祝愿毛泽东的新老战士团结一致为了捍卫毛泽东捍卫人民的利益奋斗不息死而后已。
三“必” ;即言必有据、据必有考、考必有是。
这是科学家的思维模式。商界、政界都有各自的思维模式。从政做官的人们,其思维活动的根本特点是6个字:政策、群众、关系。要做一件事,必须缜密地研究政策,这是行为准则;然后认真地考虑群众利益,这是行为的归宿;再则还得顾及关系,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相互照应。这6个字制约着从政人员,形成一种思维格局,无形的框框,这里称之为思维模式。商界的思维活动,其特点也是6个字:利润、信息、市场。商人的第一行为是考虑赚钱;然后是捕捉信息;再则是寻求市场。商人的思维死死地扣着这6个字,不敢有半点逾越,故而形成了商人的思维模式。官员和商人的思维模式,是政界、商界的客观规律在官员和商人头脑的反映。同理,科学研究也有客观规律,与之相适应,形成科学家的思维模式。
(一)言必有据
一个说话有根据的人,是老实人,是有科学态度的人。毛泽东有句名言:“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改造我们的学习》)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谓假大空)的人,除了无知,不懂装懂,行为轻狂、毫无根据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出于私心,企图骗取信任、骗取荣誉、骗取地位,有的人确已骗到。在社会生活遭受污染的情况下,科学家的老实越发可贵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历来的思想家都反对毫无根据的妄说和狂言滥语。孔夫子斥责一些人的巧言令色,是少廉寡耻。老子更有一番妙论,他说:无知者狂,有知者谦;妄说,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有理之词,决不是妄言;不懂者好卖弄,真懂者则严谨。可见,言必有据,是古今思想家所倡导的老实态度、科学态度,是一种美德。
(二)据必有考
言必有据之“据”,不是随便拣拾,信手拈来的,而是来自调查研究,形成于科学地考证。科学研究的任何立论、命题,都是有根据的,任何根据都是在严格考察中形成的,是谓言必有据,据必有考。“考”字是斫燃真理的燧石,闪烁着科学家们心灵的火花。无论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只有也只能置身于实践、社会调查、科学实验,精心地进行科学考证。聪明只有在实践中才会发轫;智慧只有浸泡在汗水里才能放出光芒;才华只有勤奋才能结出硕果。辛勤耕耘,任劳任怨,是科学家们的高贵品质。
应该承认,由于社会风气不正,使一大群人理想失落,知识界中有不少人贪功丧志,科学态度泯没,求实精神枯涸,而醉心于名利。在这些人中,有的人确有知识,也很聪明,但是,他们不是把知识和才智用于事业,奉献给人民,而是作为个人本钱,求以赚得更多名利。这些人赶时髦,攀高枝,到处钻营,明剽暗窃,东拼西凑,急匆匆地赶制“快餐盒”。他们捣鬼有术、也有效,社会阴暗面,是其隐身之所。
可见有无求实精神和科学态度,是一个为公还是为私的问题。一个有作为成就事业的科学家,必然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崇尚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三)考必有是
科研工作者,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有一个由浅而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考必有是之“是”是认识的深化,即对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科学研究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改造我们的学习》)这里所揭示的是科学研究的客观性质,作为研究主体的科研工作者,其思维活动必须与之相适应。“言必有据,据必有考,考必有是”的思维模式,决定于科学研究的客观性质,这里科学家们的认识规律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规律是统一的。考必有是之“是”,是科研成果的精华所在,研究者的全部创造,归结为这个“是”字。
关于“三存”即存史,存真,存学。存真是根本。
(一)存史
史,作为一门学科,从《史记》问世即形成,作者司马迁是一个有正义感、有叛逆精神的史学家,敢于抨击黑暗的正气贯穿于《史记》全书,司马迁以着力之笔嘲笑了武帝左右那些唯唯诺诺,钻营利禄的俗儒,《游侠列传》中犀利地指出:小人物比那些肮脏的大人物们高尚百倍。小人物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对于社会的不公正,司马迁以点睛之笔说道:“小偷被杀头,窃国者做诸侯,而诸侯大门里皆为仁义,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呀!”近代中国的史学家们,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继承了传统的史学文化,形成了中国史学的3个基本特点:其一,人民性;其二,继承性;其三,批判精神。史学家们必须坚定的站在大多数人民一边,以人民利益为是非标准,评判真、善、美和伪、恶、丑,进行褒贬;历史是社会实践的运动轨迹,社会实践的不同,标示着历史时代的不同。而不同时代之间又有着共同属性,即人民利益。各个时代人民利益的体现,构成了历史的继承性;违背了大多数人民利益,自当抨击批判,这是史学家的气节,失掉了正义、正气,便失掉了史学家的品格,人们称这种人为反动文人,或御用文人。一部好的史书,必然出自优秀的史学家,如《史记》出自司马迁。
(二)存真
史学著作的科学性和社会价值,其之根本是一个“真”字。失实、失真的作品,便失掉了一切,包括作者的人格,留下来的不过是一纸谎言。人们的确看到过许多这样的作品和作者。这些人分为4种情况:其一,一些人从不认真地做调查研究,满足于一知半解,不顾事实,不辨真伪,不问是非,夸夸其谈地大做文章,华而不实,哗众取宠,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其二,一些人,以其是与非、非与是的逻辑观察事物,道今是,必议昨非,他们不承认历史的今天是昨天的继续和发展,割断历史,否认事物的内部联系,其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这些人的作品,不过是花点子、花架子、花样文章;其三,还有一种人,趋炎附势,赶时髦,看风向,吹吹拍拍,他们追求的不是真理,而是功名利禄,人们称这种人是文痞、文丐,其得利、得势者,大有人在;其四,再有,是立场不对。只有站在大多数人民一边,才会有科学态度,才能承认和发现真理。否则便会产生偏见,而偏见比无知距离真理更远。以上4种人,都掺杂有个人的主观意志,和个人的利害得失,故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可见,“存真”说到底量个科研道德问题,只有大公无私,才能、才敢讲真话。
(三)存学
学,即学问,是对某一事物的科学解释。史学、文学……以及整个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均系社会运动,是社会运动的各个侧面。与自然现象相比较,社会现象更加具有不稳定性、不规则性。因此,研究社会问题,最重要、最难把握的问题,是真实;研究工作失真,会扭曲历史,搅乱社会秩序。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决策,则误了国家。社会问题的研究,科学性,来自真实,没有真实,哪里有科学,唯“存真”,方有“存学”。
晚年的努力 本人已逾古稀之年,生命的路程已经很短了,在短暂的生命途程中能工作的时间则越发短了,我不忍将我几十年来调查、积累、研究之所得随着我的躯体一齐化为灰烬。历史责任感强烈要求自己,把余生献给人民,人民给了我一切,我的一切属于人民。榨干知识、榨干智慧、榨干血肉,把生命化作知识,留给社会、留给历史、留给后世子孙。让历史告诉后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与人民血肉相连,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在过去的几十年,它曾叱咤风云,喝令山河,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把中国引向了社会主义的光明之路。千百万革命志士倒在血泊之中,这其中有我的同志、朋友和亲人,今天宣传这段历史,个人付出一些牺牲,这是一个共产党的良心。赤身来到社会,净身离开人间。这是共产党人的情操。
话到此处,言犹未尽,不妨赘述一些并非多余的话:本人所著《八百万国民党军被歼记》全书由25万余字,729幅珍贵历史图片,41首诗构成。文图诗各成独立体系。三者融合为一,形成相互印证,互为辉映,完满而生动的整体。大量文献图片作为佐证,使理性思维还原于历史;深入的理论分析,又使感性材料理性化;而诗的浪漫色彩,则深刻揭示出历史之魂。全书分为五章14节,14组历史图片,卷首是由138张历史图片组成的国民党军被俘将领现场实录篇;毙、俘师(旅)以上军官1128人名录;被歼灭的国民党军336个整师的番号。其后是14节、14组历史图片依序展开。迄今全国还没有一部全面系统的记述四年解放战争的史书。而像本书这样以文为本,以图为貌,以诗为魂;大手笔,大场面,大含量的史籍,实为首例。需要着重提到的,是本书的创作引进了文学、美学的一些特点,为本书增辉不少。一首七律《叹杜集团》(杜聿明),脍灸人口,痛快琳璃地揭露了国民党军队的反人民性质,及其必败的历史命运!诗云:
大风大雪天大怒,断粮断草军断魂;
遍地尸骨饿死骨,路旁车炮哑无音;
难民裹胁谁人怜,随军眷属无人问;
天怒人怨气数尽,苍天不助无义军!
三大战役的结束语,也是一首七言律诗。三大战役作战地区,南北起迄淮河、松花江,东西起迄东径120度至大海,幅员100万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1.2亿;双方投入的兵力为400万人(次),我方参战民工1700余万人;作战时间持续110天,我方歼敌150万人。作战地区之广大,作战持续时间之长,敌我投入兵力之众多,是世界国内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而中国共产党指挥这场大决战仅为三人统帅部、三间茅草房,三盏油灯。堪称世界奇迹。
诗云:
太行深处小山村,运筹帷握户中人,
决胜千里振天地,窗内烛光惊鬼神,
天际霞光入池水,龙腾虎跃北斗辰,
请君试问西柏坡,谁主沉浮定乾坤。
一首七律,所赞颂的人物、事变和战争场面,气宇轩昂,气势恢弘,器量弘深,旷古绝伦。
最后以七绝一首,用以表明笔者的心情,作为文章的结语。
谈笑残年八旬翁,风流慷慨渡余生。
为无为兮味无味,才不才兮声无声。
http://blog.sina.com.cn/guohunmaozedong 个人博客
2010年1月3日 8: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