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也瞧瞧大鳄的模样吧!
让我们也瞧瞧大鳄的模样吧!
马望野
=========================
很久没看电影了。住处附近没有电影院,电视里放的都是老掉牙的货色。国产的颜色全都淡的没谱了,国外的情节剪的几乎接不上气儿了。想看新片子,得去买光盘,盗版虽然很便宜,可是,国产的在闹恶搞,进口的在炫技术,意思都不大。我们这一辈子的人,大概习惯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而今的片子,那里边的现实大都不是我们看到的现实,那里边的浪漫大都不是我们想象的浪漫,实在没劲,只好拉倒了。近日,看见赵晓辉先生撰文在介绍国外的新片,好象还很有点看头。特地借花献佛如后,让大家也好知道一下。
赵晓辉先生开门见山就指出:“全球的金融危机使经济低迷,却催生金融题材电影在好莱坞走俏。此类电影以独特的视角剖析当代社会的经济热点,揭示金融活动中的个人际遇和社会百态,引发观众共鸣。”
他给大家介绍了下面几部电影:
——今年9月,由奥利弗·斯通执导的影片《华尔街:金钱永不眠》,为1987年电影《华尔街》的赓续之作。在23年前的银幕上,道格拉斯饰演的股票大亨的慷慨陈词成为该片的经典桥段:“贪婪是好的,贪婪是对的,贪婪是有用的,贪婪可以厘清一切……贪婪激发了人类向上的动力。”现在的此片深刻展现了欲望与道德之间的冲突。
——2005年上映的阿莱克斯·吉布内的《房间内最聪明的人们》,则彻底揭示了华尔街商业帝国的欺骗与贪婪。此片记录了华尔街一起特大商业丑闻,揭示了美国安然公司走向毁灭的全过程,一群绝顶聪明的高阶经理人,利用财政审计漏洞转移债务,在濒临破产之际以虚假宣传误导民众,于是企业被搞垮,投资人血本无归,上万员工失去工作,惨剧让人们反思重建商业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美国电影《居家男人》中的男主人公,最终在平静的居家生活中,发现了爱与责任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这是他在华尔街作投资经纪人时从未体验过的生活真谛。
——诞生于1999年的电影《我如何弄垮巴林银行》,男主角尼克是英国巴林银行的职员,他多次利用客户闲置资金进行股票周转获利,这种非法行径终使其锒铛入狱。这个真实的故事令人想到萨迪在《蔷薇园》中的名言:“贪婪的人!他在世界各地奔走。他在追逐金钱,死亡却跟在他背后。”
——科恩兄弟的《赫德萨克的代理人》,用荒诞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商业世界的尔虞我诈,表现了小人物盛衰两极的戏剧感受,让观众在啼笑皆非中领悟到商业社会的真实与荒诞。该片正应了老电影人尼克·克莱门斯的说法:“经济年份不好的时候,人们并不愿意在虚幻世界中再次经历不幸。”
——美国著名纪录片导演迈克尔·摩尔2009年拍摄的作品《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以独特视角剖析了金融危机的根源,并将批判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摩尔把自己比作“数百万想封掉华尔街的群众代言人”。在这部具有强烈愤怒情绪的作品中,观众看到了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际,银行强行收回无力还贷者的房产令其流离失所,社会司法系统勾结商人暴敛钱财,华尔街银行向政府请求高额救济金,这笔来自纳税人的钱却不知所终。影片中甚至不乏对一些资助拍片企业的抨击,“为什么我如此抨击他们,他们还会给我钱呢,”摩尔说,“这恰好反映出资本主义的弊病,就是只要能赚钱,他们甚至不惜卖给你可以用来绞死他们的绳子。”
——2009年,导演查尔斯·弗格森的纪录片《内幕工作》,反思了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将目光投向全球金融锁链上的各个团体,同情受害者,批判华尔街中饱私囊的奸商和与其勾结的政客。影片还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发出警示,并希望能够促进金融改革。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中所言:“毕竟,如果看电影的大众能够早一点关注金融业运行的原理,那些银行家可能不会变得如此疯狂。更多的镜头可能会催生更多行动,至少在一个好莱坞善于设定公共话语的世界里,能够对改善监管发挥作用。”
赵晓辉先生在文章结束前,还语重心长地给大家介绍了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如果看电影的大众能够早一点关注金融业运行的原理,那些银行家可能不会变得如此疯狂。更多的镜头可能会催生更多行动,至少在一个好莱坞善于设定公共话语的世界里,能够对改善监管发挥作用。”
(《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3日 赵晓辉:《光影透视 资本贪婪》)
我们仔细地想想,赵晓辉先生所提到的几部电影,的确可能起到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中所期望的作用。然而,我们又不能不想到,为什么热衷于给国内引进大片的有关部门,不赶快给引进呢?也许是考虑票房收入的多少吧?如果能够考虑到社会效益,那么观众得到的会是什么呢?我们要大搞文化产业,这难道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么?有没有人为我们设想过,在徽商、晋商、浙商等等之外,也需要拍摄一点其他有关金融业运行、银行家疯狂、资本造孽的镜头,让我们也瞧瞧大鳄的模样?。。。。。。。
(2010/12/23)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