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为何总成为专家和媒体的说辞?
近一个时期,专家和媒体对于中国人口问题的言论很多,共同诉求在于一“放”一“缓”。放,就是放开生孩子;缓,就是延缓退休。其依据都是一个理由,即中国人口“老龄化”。对于“缓”,反对者多,而对于“放”,赞成者居多。赞成者又多以切身遭到计划生育干部的“迫害”说事,很激愤,也能打动网民的心。
专家在“老龄化”问题上表现的忧心很感动人,与外国专家不谋而合,都看到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重”程度。英国媒体就认为,“即使中国现在就着手放宽计生政策,今年出生的二胎、三胎婴儿,到2025年也不过14岁,未到结婚年龄,到2042年才31岁,真正能够大幅度地改变中国的人口结构,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年头。”就是说,现在放开三胎业已晚了!
专家和媒体们搞了不少数据,说明中国已经老得不得了。人们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反正是专家和媒体说的总不会错。对比大街小巷那些无所事事“搓麻”的中年人,中国是不是老得那么苍然,不得而知。
近日,《瞭望》采访了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他说,30年间,随着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的提高,中国的人口资源承载能力确实提高了很多。30年前我们有10亿人,现在有13亿人,生活水平还更好了,这都说明了支撑能力在不断提高。“综合考量之下,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完善的空间和基础已经具备,调整的方向也已明确。但这种调整决不能是大开大合式的,一定是分步骤的、有过渡的。”
这里不能断章取义,他同时也强调,解决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是靠“多生孩子”,根本出路在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支持体系。与此同时,要主动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劳动密集型企业升级为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应对劳动力的减少。
经过媒体的“提炼”和放大,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的全部意思是,“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是时候了!”
需要与副会长对话的问题,是关于中国人口的“资源承载力”。承载人口的资源,根本的是耕地。在房地产等行业过度开发的今天,真实的耕地存量和真实的人口数据,以及在化肥、种子现代化条件下耕地的最大单位贡献值是多少?除去我国每年净进口的粮食,中国粮食产量的人均拥有量是多少?假设由于战争封锁和不可预计因素影响,中国的资源承载力到底能养活多少人口?
美国的人口不足中国的四分之一,而耕地面积达19745万公顷,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13.15%;中国耕地面积接近18亿亩红线,2010年的种植面积约109 870 000公顷。即使中国从此停止包括房地产、交通运输、工业厂房等占用耕地的全部开发项目,中国土地资源对于人口的承载还能有多大空间?仅以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能说明资源承载力,它需要有科学的量化。
谁都知道,以放开生育解决“老龄化”问题,并不能象“面多加水、水多加面”那样简单,因为人口的年龄是“和”不拢的,绝不能认为分别为70岁和7岁的两个人的平均年龄为38.5岁,就不是“老龄化”。相反,社会还要承担猛增的新生人口的抚养和教育成本,这在贫富不均的今天,带来的社会问题不可低估。
其实,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不是在于它的“计划性”,只能说是在于它的不公平。遵纪守法者只能生一胎,而有钱有势者或在社会管理的死角则并非如此。稍微留意,就会发现媒体在报导一些事件时,常有某贪官“其二子一女在国外留学”,或某富豪的“神童”希望在学业上超过姐姐和哥哥之类的记述。事实证明,部分的富豪、官吏和打游击的“小老板儿”早就不在“计划”之内。
为什么有些专家和媒体无视这种不公平,非要将矛头始终指向中国现行的人口政策?其目的有两个,一是迎合一些希望多生育者的心理,显示他们“忧国忧民”;二是要替某些既得利益者说话,因为官、富们急于需要“事业接班人”和“财富继承人”。
说到底,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其它问题一样,首先是“公平公正”,离开这个前提,奢谈延迟退休,奢谈放开生育,不仅无益于“老龄化”,还会给未来的社会制造无法解决的麻烦。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