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难违小情,则为大弊

火烧 2021-11-2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围绕‘难违小情则为大弊’展开,强调为官者应坚守公心,避免因私情而损害公共利益,揭示伪君子与真君子的区别,倡导公私分明、坦荡从政。

  “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语出《贞观政要》。

  唐太宗对唐初名相王珪说,如果不愿违背官员私人的小情绪,可能顷刻间就造成涉及众人的大危害,这是“亡国之政”,“特须在意防也”。

  何谓“一官之小情”?

  《贞观政要》指出,在工作中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原本很正常,但“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等等,都是“一官之小情”。

  然而,手握公权力者如果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总要顾忌身边这样那样的“小情”,那么一方的百姓可能就要遭殃了。

  因此,为官从政应“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

  无视“大弊”顺应“小情”的人,也许是某些人口中的“好人”,但其本质却是没有底线原则的“伪君子”。

  孟子对此类人作出过生动的阐释:“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见到错误的行为不加纠正,反而与之同流合污,一举一动仿佛忠信廉洁,实际上“好”了自己,坏了原则,是真正的道德败坏。

  “小”与“大”的背后,是私与公的抉择。

  矢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就有着明确的公私立场:“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

  也就是说,为官者应该勇于为公事担当,不要怕得罪人,不能为私心犯错。如果头顶公家的“乌纱帽”,却“难违一官之小情”,本质就是打着自己的“小九九”,用公事讲私情。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欧阳修评价同朝为官的范仲淹、杜衍、韩琦、富弼四人,说他们因为性格不同、所见各异,所以在议事时“多不相从”。但这四人却没有私怨,“平日闲居,则相称美之不暇;为国议事,则公言廷诤而不私”。

  欧阳修称他们为“天下至公之贤”。《宋史》更是记载:“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由此可见,怀揣公心者,既不会因他人指出自己错误而“衔以为怨”,也不会为了与他人“相惜颜面”而曲意逢迎,如此公私分明、坦坦荡荡,自然能够赢得尊重、干好事业。

  清代梁章钜在《退庵随笔·官常》中写道:“今之巧宦,有所谓不踹泥者,最为可鄙。”意思是现下那些善于迎合的官员,以遇事不惹“麻烦”为做官准则,最令人鄙视。

  曾国藩也提出“世故深误国事”。显而易见,一个“好好先生”聚集的地方,往往可见官官相护、欺上瞒下乃至民生多艰、民怨沸腾;一个充斥着“老好人”的团体,注定不会有良好的政治生态。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如果人人都不愿“违一官之小情”,不顾“万民之大弊”,不讲原则、互相包庇,那么,受到损害的不仅是国家机构的公信力,更是人民福祉这个国家稳固之基。

  在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的道路上,既需要上下同心、团结一致,也需要敢于直言、善于批评、勇于斗争。共产党人讲党性、讲原则,就要讲斗争。在原则问题上决不能含糊、决不能退让,否则就是对党和人民不负责任,甚至是犯罪。

  是“违一官之小情”,还是“为万人之大弊”?每个党员干部心中都要有一杆秤,称得是公与私、大与小;更要有一支笔,划出红线、亮明底线,用党性与原则,书写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作者:顾文耘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1年11月22日

  责任编辑:小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