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当感恩上山下乡的年代
前两天我坐上海到苏州的火车,听到一些老年乘客谈论自己的上山下乡的年代,说自己那个时候太苦了,吃的不好,好像是受罪一样,受了委屈一样。然后我就问他们,你们说自己太苦,那当地的农民是不是就不苦,你们是不是就比没有下乡的人吃的少,差。
严格的说,没有农民就没有城市,是先有农村后来才有城市,城市是靠农民做基石的,市民当然也是靠农民做基石的,试想一下,不管你是皇帝,宰相,科学家,商人,律师,老师,流浪汉,一般工人市民。你们要是单靠公平交易取得食物,那个年代能把你们统统饿死,如果你想活也得去做农民;你们之所以没有被饿死,甚至吃的比农民又多又好,是因为国家的政权作保障,政策做偏向导致的,那么既然新中国要建立公平公正的民主的国家,自然要打破过去的一贯的城市照顾政策,这个不是一些人想当然的粗糙的做法,而是真理的必然之路,(不相信可以以现在做对比,现在没有上山下乡了,但是城乡对立有多大,即便有的人变成市民,你有公平,公正,民主可言吗?),当然,一方面国家从各个角度考虑,也从农民市民双赢的角度考虑,政策在上山下乡时代还是倾向市民的,知青在农村受的待遇其实是高于当地农民的,这在那个食物特别短缺的年代国家给你如此照顾知青们理应感恩戴德,另一方面,知青不下乡,城里的食物会更加短缺,废话农村劳动力少呗,而且没有技术。不下乡大家都饿,市民饿的更直接,全家等着挨饿吧。
所以我说,千万不要说下乡苦了你知青,你沾大光了。
后来他们说那个年代家里子女姐妹很多,我就问他们,既然你们那么吃的少,很苦,为什么还要生那么多孩子,他们说,孩子多也能负担的起,没有一个是饿死的。我又问,你说过去很苦,好像现在就不苦了,那为什么现在只生一个孩子,国家放开生你们都不想生,他们的回答很直观,抚养不起二胎。我就纳闷了,过去苦,你能抚养的起56个孩子,现在不苦了,什么都不缺了,怎么连2个孩子都负担不起?暗想,难道缺的是性趣。
所以说,人要知足,懂得感恩,吃上葡萄了,就不要嫌葡萄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