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由王莽“新”朝改革的包容性说开去

火烧 2015-07-16 00:00:00 网友杂谈 1036
文章从王莽新朝改革入手,分析其改革前后的包容性与斗争性转变,探讨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揭示文化包容性背后隐藏的斗争性,引发对当前社会价值观的反思。

由王莽“新”朝改革的包容性说开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这些年大量专家学者不遗余力的论证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方文化的最主要特点—— “包容性”,说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的包容性。其实这是在突出矛盾的同一性,但由于过多强调它的“包容性”忽略了它的“斗争性”,这就偏离了文化的主要方向,造成了人们的误听误信,以为中国文化就只有包容性,以为只要你好我好大家好就什么都是了;造成对当前紧张、外敌环司的国际局势认识不清,对国内变态的媚外文化和价值观心里缺少必要的警觉,误导了一大批中国人,害人不浅。本文以中国历史上西汉王朝王莽的“新朝”改革为引子,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由“包容性”(同一性)史例,证实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变,由包容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化为斗争性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一、王莽“新”朝改革前与后由包容性转向斗争性。

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也就是现在通称的改革,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地名的改革。

1、改革前王莽大量采用包容性,取悦百姓士大夫,甚至不惜牺牲儿子来争取宽容,笼络人心。

王莽代汉前,其声名已十分显赫,连皇帝、太后都对他恩宠有加,百姓、士大夫上书称赞王莽的更是络绎不绝。王莽身居高位,却从不以自己为尊,总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在民间深受爱戴,朝野的名流都称赞歌颂王莽。期间,他的二儿子王获杀死家奴,王莽严厉地责罚他,且逼王获自杀,得到世人好评,几乎都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很快便声名远播,被朝野视为周公再世。 在一项关于是否当皇帝的选举中,有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的上书,请西汉授予王莽九锡,王莽以高达95%的支持率胜出,取得了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欢呼。

从改革前期我们不难看出,王莽那时与人为善,气量宽宏,宰相肚里能撑船,采用了大量的宽宏气度,包容性运用得十分得心应手。

2、王莽改革过程和结果体现的斗争性。

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废止奴隶制度,建立五均佘货(贷款制度)、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不停回复到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

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由于政策多迂通不合实情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到了天风四年(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反抗,导致王莽新朝的灭亡。

人民群众揭竿而起,与地方豪族共同推翻了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十月初一,响应更始政权的军队入长安城。初三天明,王莽逃往渐台,公卿大夫、宦官、随从还有千余人。守城的王邑日夜搏斗,部下死伤略尽,退至渐台,将士全部战死,这种誓死相随的情形,在历史上其他王朝灭亡的时刻也是不多见。商人杜吴杀了王莽后还不知道他的身份,取下了他身上的绶带,校尉公宾就见了,忙问是从谁身上拿到的,得知尸体还在后,立即冲进室内砍下王莽的头,王莽尸体立即被争夺的士兵肢解。几天后,王莽的头被挂在南阳宛县市上。

这是个典型的以包容开始,从改革的包容性里含有尖锐的斗争性起始至终,最后在失去人心汹涌澎湃的浪涛里王莽“新”朝灭亡。

二、文革的包容与斗争,包含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更有路线斗争。

文革虽然现在以“动乱”、“浩劫”相称,其实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的根本性的改革,因为其坚决彻底一往无前,故而毛主席称之为“革命”。从包容性角度来说是为了人民民主权力解放的当家作主,中华民族在当代的长远发展和重新振兴。其斗争性则在于为了争取人民民主,限制官僚特权(当时社会上宣传的是“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削弱数千年中华文化的“官本位”思想遗毒,清理各种封建思想文化的遗留毒素。因为使相当一部分官僚阶层的既得利益受到强烈冲击,由此结下了不同意识形态领域认识上的仇视,最终被全盘否定那是在所难免。实际上文革正是通过矛盾的斗争性达到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高度统一,以期许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雍正皇帝的改革问题也出在重视矛盾的斗争性,造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尖锐化。

雍正皇帝胤禛的雍正改革:虽然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改革作用,为康乾盛世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却由于触及士大夫官僚阶层的直接利益,因而当时树立了不少对立面,发生了不少冲突。

雍正皇帝敢于“振数百年颓风”,革旧除弊,是清朝“康乾盛世”的有力推进者。他的“摊丁入亩”改革赋役制度,虽然能缩小贫富差距,却让大地主满清豪强经济政治利益受损,得罪了他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虽然致力于公平,有利于倡导满汉一体化,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却得罪整个知识分子“士”阶层,使他们不能再很“体面”,过高人一等的生活,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和反对;实行 “火耗归公”,虽然是廉政建设与财政改革结合的改革举措,有利于整饬了吏治,充裕了财政,保持清正廉洁,使官吏不再私征贪占,刷新了政治局面。但由此却使封建官僚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被拒之门外,遭到“大夫”阳奉阴违,据死抗命。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矛盾的既对立又统一,才推动事物的不断向前发展。雍正皇帝这一时期重视矛盾的斗争性,不遗余力改革弊政,才有后来的强大乾隆盛世出现;到乾隆皇帝时代由于重点放在矛盾的“包容性”(同一性),忽略斗争性,才导致乾隆后期的腐败和潜在的清王朝衰败。

四、西方文化斗争性的特质

西方文化是一种竞争性文化,着力点是你死我活,鱼死网破的竞争、斗争。虽然他们也反对不正当竞争,但是强调的是优胜劣汰,丛林法则,武警天玄、适者生存,不给落后者任何生存空间。这样的文化导致的是,如果你包容了人家,但人家却要挤兑你,甚至置你于死地,让你永世不得翻身。

最近法国警方逮捕了31岁的瑞士农村艺术家摩尔,她涉嫌在巴黎埃菲尔铁塔外脱光与游客玩自拍;相对于中国“艺术家”在故宫“裸拍”,管理者不了了之,法国警方使用的是西方竞争文化。

前些日子美国起诉托福考试去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而中国某些家长或近亲却丑态百出试图采用包容性文化,公然违背美国法律来贿赂证人,滑天下之大稽。

太平洋虽然很宽阔,但美国就是容纳不了你中国,动员周边国家,围困你,封锁你,遏制你,制裁你,敲诈你,就此,你中国人一味同他们讲包容性,他们会接受吗,你的应对方式行得通吗?

五、对包容性现实社会里运用得的观感。

包容性现在通常指社会个体或某个社会主体能够包容客体的特性。包容性需要心胸开阔,与人为善,气量宽宏,宰相肚里能撑船;追求的是宽厚待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并由此衍生出今天的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发展。

但是包容性里包含斗争性,包容性不是麻木不仁,以德报怨;更不是爱憎不明,曲直不辨,不讲原则,是非不分。

中国的“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上沉没,韩国客轮“岁在全罗南道珍岛郡屏风岛以北浸水沉没是现成的两个两例。

中国看中的是包容性,基本方法是求得一团和气,至今未见责任分晓和处理结果,成了一罐闷葫芦;韩国则很快由社会氛围形成压力和实行国家依法制裁:总统道歉,总理辞职,船主、船长大副都依法追究责任或因为愧疚而自杀谢罪。

前些天报道的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钢论文抄袭。刘钢于78日在科学网实名博客发布了一篇关于换头手术的文章,随后有网友发现,这篇文章和别人此前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大段落地一致。面对质疑,刘钢微博回应称“我承认那篇文章就是剽窃了,又当如何”、“什么是脸”?如果依靠包容文化,这样的学术界腐败很难制止,依靠包容不可能实现依法治国。

2005年年底,有关黄禹锡干细胞学术造假的丑闻逐步被揭露。首尔大学经调查最终认定黄禹锡学术造假,并宣布解除他的教授职务,韩国政府也取消了授予他的“最高科学家”称号。

后来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对黄禹锡案作出一审判决,以侵吞政府研究经费和非法买卖卵子罪,判处黄禹锡有期徒刑2年,缓期3年执行。

韩国从东方文化的包容性脱胎换骨,依法、以德治国,干净利索,杀一儆百,以绝后患,中国依然在包容性里难以自拔。

最近李敖在台北大学演讲时针对台大的学生提问针对性说到:我们不能光看大陆表面的繁荣。即使物质上曾经出现一片繁荣,但是信仰的丢失,道德的滑坡,两极分化,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资源的出卖和枯竭……这些问题,可不是用三四十年能够解决的问题。如果他们实现经济繁荣用了40年,但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可能需要100年,甚至200年。

李敖就是这样认识包容性发展的,是不是说到了问题的实质?他在台湾有不错的市场,不能不说有他的真知灼见!

石台中学张新国   201571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