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杨振宁受得起中国人的尊重吗?

火烧 2010-01-1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对比杨振宁与邓稼先的人生选择,探讨杨振宁是否值得中国人尊重,涉及其科学贡献、国籍选择及对中国的实际影响。

杨振宁受得起中国人的尊重吗?

——读清华学子痛批杨振宁一文有感  

□ 寒木  

杨先生自归国以来,可谓衣锦还“乡”(对了,不能用这个字,因为现在美国才是他的家乡),备受国人推崇、政府恩宠,不仅于暮年之际,终能将光余毅然撒布中国(他可是美国人),了此人生夙愿,而且还抱得堪作孙女之妾,风流余生,实在是要远比当年那个和他一起泛舟赴美留学的同乡兼初中、西南联大同学邓稼先高明得多!伟大得多啊!  

当年两个人一起赴美留学,但是却因为志向不同,毕业后却做了迥然不同的人生抉择:  

邓稼先学位毕业才7天,就不顾美国重重阻挠毅然回国,把毕生所学无私奉献给生他养他的中华民族,在那个物质条件极端匮乏的条件下,长期枕戈大漠戈壁,用自己短暂的一生书写了永垂不朽的盛世功篇,成为新中国的“两弹元勋”,为那个时期的中国人顶住美苏重压立下了不朽功勋,也为今天的中国尖端国防科技立下了不朽功勋!然而,为中国的国防核工业呕心沥血的这位科学巨擘,因放射性影响身患癌症年仅52时就去世了。   

而杨先生呢?毕业后,杨先生留在了美国繁华世界,做着自己心爱的事业,为当时的中国的敌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期间)无私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借此换得人生的物质满足,杨先生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毅然加入美国籍(不过据说他父亲当时是竭力反对的)。我想,杨先生在美国的声望肯定要远比他的同学邓稼先彰远的,不过据说志得意满的杨先生在拿到诺奖时却因买不到长岛的房子而耿耿于怀,这相对他那位大辈子都在荒凉的戈壁住着、吃着简伧食物的老同学而言又是一大敢爱敢恨的进步啦!  

所以,笔者很不理解当前人们为什么对杨先生一点责怪之心都没有,莫非是杨振宁先生已经秘密地为中国作了许多贡献?我怀疑是的,虽然无据可考;不过,对此n杨先生有自己的说法,“想来想去,自己对于中国的贡献,顶多也就是自己和李政道是华人第一次得诺贝尔奖,从而改变了中国人认为自己不如人的心理。”哦,原来杨先生自认为对中国的伟大贡献是在精神上的,这跟他那位老同学的功绩是齐等的,一个是在科学技术的“硬实力”上,一个是在精神源泉的“软实力”上!两者都重要,两手都要硬嘛!这份默契、这份自知,也真只有志同道合的老同学才能具备啊!不过要提醒杨先生的是:我们中国人从来都没有承认自己在智力上不如人!所以这份贡献确实来得伟大、不易啊!杨先生,这里有个例子是可以让你看看的:和你同道的李政道先生早年毅然回国,从70年代起,李政道教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高能物理、高能加速器、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都镌有他的名字;1982年当我国高能物理事业举棋不定的关键时刻,他帮助我国选择了一个既先进又符合国情的BEPC方案,并成为当今世界上在c-τ物理研究能区唯一的高亮度电子对撞机。  

而你呢,杨先生?或许你是无辜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毕竟首先你是一个美国人,如果我忽略这点而对你加以揶揄,这只能说明我们中国人的无知。虽然先生是属于美国的,这一点我也无权改变,但政府属于我们的事实总无法改变吧!所以我就要说两句了:作为执政者,最关键的并不是要得到民心,而是要掌握得到民心的方法,所以古代诸侯治国就生明了“奖”“罚”两器,奖就是要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该做的,罚就是要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不该做的,如果老百姓都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那么执政者就可以垂手而天下治了!但是纵观杨先生和已逝邓先生、过世不久的陈省身先生,虽然都是科学家,但后者却都是生活俭朴、呕心沥血、终身为国的,中国需要哪种人难道政府还要讨论研究吗?难道政府希望今后的中国年轻人都学杨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