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我国的历史为什么会失明?

火烧 2010-04-1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9
文章探讨我国历史为何存在选择性失明,指出香港回归、包产到户等事件被忽视,反映文化传统与政治因素影响。强调正视历史的重要性,对比美国坦诚态度,呼吁克服历史失明现象。

我国历史为什么会失明?

 

      我们不妨做一个实验:我们去问十个人,香港回归是谁的功劳?“一国两制”是谁的主张?我相信有八个人会说是邓小平。历史在这里失明了。他们不知道香港的回归,包括“一国两制”的构想;甚至包括回归的时间都是毛主席早就定下的事。1974年,81岁高龄的毛主席在长沙会见了英国前保守党政府首相希思时说,‘我们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1997年我们要收回香港了’。希恩当即表态说:1997年香港会是一个平稳的交接……我奇怪的是,我们宣传香港回归时总是有意无意的回避这段历史。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竟然无人提及?毛主席当时的口气几乎是不容置疑的,这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到是后来,老人家去逝了,英国那个铁娘子借当时我国政府有求助西方的地方,又掀起过一些事端。几乎是谈判陷入僵局,几经反复才在有了“保持香港基本制度五十年不变”这样的承诺,做了这样的让步后才最终得以香港的回归。

 

        类似的现象很多,有人说包产到户是“一包就灵”一下子就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的问题。那么建国以来我们修了那么多水利设施,搞了那么多农田基本建设,几十万的农技人员辛苦的良种推广是不是全没用?如果包产到户也是一种创举?难道我国历史上几千年封建社会里的农民搞得是集体经济?历史在这里也是一种失明,是一种选择性的失明。

 

      我国的历史为什么总会有这种选择性的失明呢?这固然和一些政客们溜须拍马有关。为了讨好现任领导,就故意不提前任的功绩。同时,也和我们国人“关心利益比关心真理”更重要的心里有关。我不相信几千万的知识分子都不懂中国历史?尤其是那些自以为自己年纪大,自己经历了几个时代的人。如果不能正视历史,那你年代大怎么样?豆芽子长起天高是一盘伙菜。

   

      相比而言,我到是喜欢美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喜欢他们的坦诚,看看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哪一位总统不是首先要感谢前辈的努力?当然,这或许是美国的一种文化传统,和我们总是对历史的选择性失明一样,也是一种文化传统?我想,如果我们不克服这样的弱点,这种民族心里的弱点,即使有一天我们在经济上超过了美国,我们就真得一定比美国强大了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