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蛋花花:由清明节所想到的

火烧 2010-04-0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9
清明节承载着对先人的追思与文化传承,但现代人却以世俗方式对待,反映文化内核的流失。文章探讨节日背后的精神意义与文化危机,呼吁重视传统节日的深层价值。

http://danhh.blog.sohu.com/147626145.html

蛋花花:由清明节所想到的

文/蛋花花

 

一年过得真快,清明节又到了。放下手头的一切琐事,去看望另一个世界里暌隔已久的亲人朋友。这样的习惯,在当今中国,一个无神论的世界里,一个普遍以无宗教信仰为人生标签的社会里,显得愈发珍稀与可贵。

圣人说,清明节的意义在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让浮躁的心灵获得暂时的沉静,民风于是变得淳朴淡薄。我想,这只是清明节的副产品,而人类与生俱来对于生死的追问和敬畏,以及对于逝者纯乎一心的怀念和祈祝,才是清明节的源头。

古人把清明节称为寒食节,因为悲痛,这一天是不动火烧饭的。来到坟前,扫去落叶,培上新土,摆好几样果品糕点,酹者一樽酒,以敬先人。跪拜坟头,把事先准备好的纸钱与往生咒一并烧去,在火苗的窜错跳跃中,仿佛能看到他们正走过来,那模样、声音,千百年来,从未变过。难怪有人感叹,作鬼真好,永远不长大,不变老。

而今的中国人对于来生是不屑一顾的,俨然一副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面孔。越是有钱有势,越是怕死。他们不信因果,当然无所谓报应。对于清明节的态度,自然也变得愈发世俗和功利化,他们烧美元、烧欧元、烧元宝、烧金条,烧茅台、烧中华、烧麻将、烧二奶,烧洋房别墅、烧卡迪拉克、烧天堂的护照、烧玉帝的批条。然后点燃足以开山炸桥的冲天炮,在一团五颜六色的烈火浓烟中一边呛得涕泗横流,一边口中还念念有词道:“爷爷奶奶快来收钱啊!保佑我升官发财,保佑她身体健康,保佑小宝考上大学”。待到灰烬冷却,一地炭黑。大家纷纷恢复原形,回到现代化的生活中去,该吃的吃,该喝的喝,该打牌的打牌,该唱歌的唱歌。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

从清明,到盂兰盆,再到冬至。从端午,到中秋,再到春节。但凡能够延续了几千年的节日,背后无不深藏着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正是构成了中华民族薪火相续、不断繁衍的基因图谱。今天,这样约定俗成的习惯依然存在,但也仅仅是徒具外表的存在而已,内核里还有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

前两年,韩国人把端午节注册了下来。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清明、中秋、春节也要沦陷。过去,我们看不起香港,看不起南韩,看不起日本,看不起美国,我们高傲的认为,和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相比,他们简直就是文化沙漠。而现在,中国的年轻人面对这片沙漠,顶礼膜拜、乐此不疲,他们在学什么?他们在玩什么?他们在关心什么?他们的心里到底装着什么?如果我们愿意定下心来,反思中国这三十年来精神世界的奇步异履,就会发现,真正沙漠化的是我们自己。失去了自己文化的民族犹如失去了脊梁的动物,纵然满身肌肉,也无法战立起来。

又一个清明节过去了,坟前的余烬早已冰冷,世人的幻梦却还在继续。梦里头有祖宗无处不在的保佑,以及在这铜墙铁壁般神灵庇护下的美好未来,毛泽东说:“未来是属于你们的,也是属于我们的,但最终还是属于你们的”。这份期待对于喝惯了三鹿奶粉,看惯了玄幻小说,玩惯了杀人游戏的中国年轻人来说,显得过于枯燥,过于沉重,过于严肃了。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切的一切不正是这样的吗?

蛋花花搜狐博客:http://danhh.blog.sohu.com/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