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两个时期的贫困?
如何看待两个时期的贫困?
作者:世间行
贫困、正常、富裕三个概念是依相互比较而存在的。
观察贫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从发展过程观察,与过去和进步幅度相比较。
在一个正常发展的社会环境中,生产能力比过去强,生活比过去好,如同人的自然生长一样,是应当的。
其中,个人进步与社会进步速度、幅度一致的,这是正常;落后于社会的是贫困;超出社会进步幅度的是富裕。
若六成以上的人生活进步幅度落后于社会进步幅度,则此社会是普遍贫困的社会。
第二,与应有状态相比较。
如同人一样,孩童时期与青年时期各有一套正常的生理指标。相应的年龄与相应的指标相符,这是正常的。
如果达不到该年龄段的正常指标,是贫困;超过则是富裕。若某一部分严重超标,另一部分发育停滞不前,甚至萎缩,那不是正常、贫困与富裕的问题了,已属不正常的病态。
第三,与实际所需相比。
这是直接感受到的最真实的贫困,是绝对贫困,这种贫困的核心不是一些数字,而是在这些数字后面,能不能解决实际所需。比如,一家三口每月正常生活开支要三千元,但收入只有两千元,那就是不折不扣的贫困。又比如,在这个社会,起码读完高中或大学才能正常参与社会大部分生活,而送一个孩子读完高中与大学,至少要七万元,但一家人得七年不吃不喝才能拿出这笔钱,这是绝对贫困。吃饭、穿衣、读书、就医、住房、人情往来、适当的娱乐,这些均是人的正常生活所需,正常的社会应是大部分人在人生的大部分阶段,能正常应付这些生活。富裕的社会是大部分人应付这些生活不成问题,且在此之外还有积蓄,有剩余。若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中,为这些事发愁、头痛,可以下结论,这是一个绝对贫困普遍的社会。
第四,与社会整体平均水平相比。
假若超过六成的人收入在社会平均线以下,这是一个相对贫困极为普遍的社会;若平均线以下的人高达七八成,这是一个相对贫困极为严重的社会。
第五,与期望值相比较。
心理贫困很多时候与数字无关,而是取决于期望值。如果实际收入与期望值大体相符,这是正常状态;如果收入超出期望,这属富裕;若收入低于期望值则为贫困。如果这个社会,大部分人的实际收入低于期望值,并且社会总体期望值呈下降趋势,而非平稳或上升,可以说,这是一个心理贫困极为普遍的年代。
第六,与克服贫困的信心相比较。
如果贫困的人及旁观者中,大部分人有坚定信心,相信能克服贫困,这是信心富裕的年代;反之,如果大部分人感到结束贫困状态与现象遥遥无期,看不到出路与希望,对克服贫困心中无底或丧失了信心,这是信心普遍贫困的年代。
第七,与贫困的内容相比较。
贫困的内容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无非是生产贫困、生活贫困(两者均包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其中生产能力与生产机会的贫困带来绝对的生活贫困;假若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与机会而生活贫困,那么只是暂时的贫困、是与生产能力相对的贫困。一个社会如果生产普遍贫困,表现在,国家在众多领域缺乏生产能力与机会,众多老百姓缺乏与生产相应的能力与就业机会,那么生活贫困普遍也是必然的。
第八,与所处的时空相比较。
真实贫困与所处的时空位置有关,这点相信大家都有体会,比如手上有三百元,在某个时空点,还不够一顿早餐,但放在另一个地方,可做一个月的生活费,所以数字只是说明问题的工具。
真正看到贫困状况的总貌,得采用人文地理学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上述是定性简析,若有兴趣,可收集数据作定量分析。将上述七点涉及的状况落实到地图上,一种用柱状图,另一种用行政区作底图,先作分色图(七图三色:七图是七种分析方法各一图,三色是“正常”,“贫困”、“富裕”),再用作综合图,然后观察其分布规律。
三、本文仅作上述简略的定性分析,结论是:
毛泽东年代的贫困,在那个时空点上,首先是成长过程的自然贫困;其二,绝对贫困基本局限于吃、穿两项;其三,是因备战备荒备基础,导致生活水平相对落后于生产能力的贫困,为生产主动牺牲生活的贫困,是可为而不为才造成的贫困。因此,是容易获得众人理解与接受;人们受伤害程度小;社会有能力、有信心,只需调整生产重点即可克服的贫困。
现在这个时代,单纯与过去比,物质是丰富了,但就这个时空点看,跟不上脚步的成长贫困、发展不均衡的机体贫困、实际生活所需无法满足的绝对贫困、与社会平均线相比的相对贫困、与期望值相比的心理贫困、与克服贫困能力相比的信心贫困、失去就业机会的生产贫困(本质贫困)、时空比较产生的地理贫困等,均在加深扩大这种贫困,其一,伤害程度深且广;其二,与时代发展不相符,不为人们接受理解;其三,在可见的前景中看不到多少令人产生信心的实际改变,是各个体普遍失去信心与能力,克服无望的普遍贫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