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要祭悼的不只是亡灵
清明:要祭悼的不只是亡灵
(作者:刘衍滔)
仲春此去是暮春,时序轮转又清明。如今,杜牧笔下那种断魂觅杏的清明场景已难再现,但是近年来各地风起云涌的扫墓大军却远远胜过了当年的“雨纷纷”。
近日据媒体报道,今年清明前后,北京全市117处扫墓点预计将接待300万扫墓人,而上海的各大墓地亦将迎来六七百万扫墓大军。由此可见,即便是在北京、上海这样“与国际接轨”的大城市里,清明祭扫这一传统习俗依旧在被顽强地坚守并广为传承。相信在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更是如此。
众所周知,清明是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其外在形式和固有内涵都是两个字:祭悼,即祭祀逝者,悼念亡灵。常言道,死者为大,逝者须尊。而清明时节来到墓地一祭,新柳几枝插旧冢,黄土一掊培新坟,即是以死者为大,即是对逝者示之以尊,同时也是对“慎终追远”这一古训的践行。再者,清明祭悼还是行孝垂范、承上启下的一次演练。于逝者而言,死后能有人在坟前祭拜,至少会魂有所安;于童蒙而言,能跟着长辈叩首墓前,亦会早早地开悟于“百善孝先”。因此,自古及今每逢此节,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黎民百姓,莫不感慨系之或是躬身而行,即便是身在异乡的游子,也会为不能亲赴坟前作祭而断魂。或许正因为如此,清明才得以像端午、中秋、春节这些节日一样能穿越历史的时空绵延至今。
不言而喻,清明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且还是人生成长升华的一个节点。简言之,其无异于一个孝道与礼教的载体,不啻为传递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托盘。而我们在清明时节挈妇将雏或是携亲随友前往墓地为祭,即是对这一载体的夯实,对这一托盘的传承。
然而,清明还是那个清明,但如今的扫墓者却少了当年那份淳朴与虔诚,那个传承了几千年的托盘也远远不如古时那般丰盈。至于老祖宗们所希冀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则正在蜕变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亲亦不亲、邻也不邻,甚至是整个道德体系的崩溃。个中原因,除了近年来西方价值观念的侵蚀和GDP指针的误导之外,主要是因为我们只是在形式上行孝追远祭悼亡灵,而忘却了拂拭自己的灵魂,保持内心的清明。
换言之,清明扫墓不仅是为了祭悼亡灵,更是为了扫净自己的身心。当我们来到墓地与死神相接时,就应该清空尘世间所有的贪欲和邪念,让自己的身心得到超度;当我们立于逝者墓前与亡灵对话时,就应该泯灭平日里的种种纠葛和嫌怨,让自己的人性得到沉淀;当我们向晚辈讲述逝者的生平功过时,就应该使其有所感悟或警醒,让其得到人格的洗炼。
一句话,今天衣食已足的我们更应像古人一样,能常思己过,能见贤思齐,能三省其身,能恪守一个让后世子孙景仰的道德标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找回曾经秉持的理想和信仰,才能重拾昔日奉为圭臬的传统美德,才能让子孙后代有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反之,则必然是理想的不断夭亡,信仰的代代缺失,还有道德体系的彻底崩溃。届时,清明这个原本用于传承上古之德的托盘,也必将和当前某些传统节日一样,沦为GDP的附庸和假日经济的神龛。
有鉴于此,清明要祭悼的就不只是亡灵,至少还有曾经鲜活的你我,还有我们自己的灵魂。
(本文转自《中国网》)
附原文网址: 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53_13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