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国主义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日本军国主义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田忠国
日本和所有国家一样,是一个主流精英主导的社会。人类历史证明,主流精英主导建构的价值标准,必然以构建剥削压迫的社会价值秩序和制度秩序为乐。正因为如此,作为岛国的日本,在构建剥削压迫的社会价值秩序和制度秩序的过程中,迫于岛国生存的需要,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也即在维系剥削压迫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力争做到生活水平的相对均等。这样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即保持了资本的最高占有比,又保持了民众生活的相对富裕。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大和民族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危机感,岛国沉没和资源枯竭。这种危机感在大和民族的精神上,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巨大伤痛,乃至绝望。绝望使大和民族堕落。从川端康成起,日本人开始关注精神的堕落,所以,川端康成和山岛由纪夫的作品,深刻的描绘了大和民族精神历史的堕落。可惜的是两位作者并没有反思精神堕落历史,并寻找新的精神出路,相反,两位作者不约而同的走向了感官的唯美主义,也即,把大和民族的精神堕落历史,转化成感官的美感。
精神堕落的极端,一是极端自我珍视的同时,以自残为乐,二是自残的极端是占有和占有不得的摧毁。由此推知,日本的军国主义源于大和民族的精神堕落。或许有人认为,这只是我们的推论,缺少理论依据,但是,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南京大图杀和三光政策,就是我们最好的理论依据。
当然,大和民族也有其优秀的一面,比如,做事认真、精细、周密,为了达到精细、周密的目的,甚至不惜把国民训练成机器。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大和民族的优秀之处的反面,却是自私、冷酷,福岛大地震,充分暴露了大和民族的自私、冷酷的一面。正因为如此,大和民族也具有这样的精神特质,即,只有战胜它的国家,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国家。建立于这种精神特质基础上的对外政策,处处隐藏着军国主义倾向。
大和民族的这种精神特质,用农村的话说,就是软了欺硬了怕,当然,大和民族怕的精神特点走向了极端,即,以死掩盖其虚弱的精神本质。或许有人说,你只是从日本主流文学作品分析其大和民族的民族性的,也即日本的国民性,与现实不符。或许,在他们看来,日本产品的优秀,就意味着整个国民性的优秀。我们认为,文学作品,一方面是一个国家历史或现实的投影,另一方面也是这个国家国民的精神现象历史。精神现象是内心生存方式,是固化了的生存方式,其外延体现在对外政策和国民的工作、生活和行为方式上。
日本人通晓这一点,所以,他们通过其它国家的文学作品,分析,并预测这个国家未来的社会走向,为制订对外政策提供信息支持。令人遗憾的是,中国把文学作品只是当作生活与精神上的佐料,或者最多当作寻找精神归宿的消遣方式。有人可能说,文学作品就是文学作品,与一个国家的未来无关。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精神现象的历史,是这个国家未来势向的基础,代有明显的价值趋向。比如,有人以传记文学的名义,虚构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就是为了否定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否定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条新路,为复辟资本主义开劈道路。因为,虚构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其实展现的是作者或授意者精神历史和价值取向。
所以,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主流社会的精神投影,承载着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而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往往是一个国家未来的现实。日本是这样,中国乃至所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是如此,所不同的只是,不同国家主流文学作品所呈现的精神历史不同,其价值取向也不一样而已。比如,日本以精神堕落历史,也即感官的美感为价值取向,一个必然趋向是,在自虐的狂欢中,寻求自强、自残、掠夺与满足摧毁欲的渠道。而这,恰恰是军国主义的精神基础。
2011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