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胡鞍钢的“毛泽东邓小平与‘中国崛起’”
点评:胡鞍钢的“毛泽东邓小平与‘中国崛起’”
------编者按:草博从人民网网友郁士光的博客见到这篇文章,原载于《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393期,摘自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韩毓海合著,韩毓海执笔的《人间正道》一书,标题有修改。此文视野开阔,高屋建瓴,抓住关键的史料,以独到的眼光,绕开各种复杂迷离的具体问题,直抵事物的本质,但也有些观点值得商榷,总之令人振奋,亦令人深思。看罢此文,唏嘘不已,一种马上参加讨论的冲动促使我放下手头的写博计划,试图结合当前我们面临的诸多困惑,发表一些自己的真实想法。下面红色字体是我转发的原文,蓝色字体是草博不避浅陋的点评。
我们把毛泽东开辟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称为中国大战略的基础,这一大战略暗含着一个很重要的假定:在世界上诸多的大国中,真正有资格、有能力超过美国的唯一的国家,就是中国。(当前,这一假定成为现实的可能性较之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清晰了,中国的GDP已经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但我们的综合实力距离美国仍有较大差距,对于我们经济发展前景的估计也存在较大分歧,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中国是否可能面临“中等发展国家陷阱”?“中国崛起”是否会中断?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1956年8月30日,毛泽东在八大的预备会议上再次强调了这个目标。他说:我们团结党内外、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这样的国家,可以而且应该用“伟大的”这几个字。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党,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的革命是伟大的革命,我们的建设事业是伟大的建设事业。六亿人口的国家,在地球上只有一个,就是我们……所以,我们这个国家建设起来,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完全改变过去一百多年落后的那种情况,被人家看不起的那种情况,倒霉的那种情况,而且会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美国。(这段话,应该是新中国新长征的宣言书啊!)
当年毛泽东同志设想中国追赶美国时,对追赶的原因作了解释:
这是一种责任。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所以,超过美国,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完全应该。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今天,我们距离新中国成立已经六十年出头,距离毛泽东的这次讲话,将近六十年)
在这里,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三条重要理由:
一是中国国土面积与美国大致相当,这就意味着主要资源总量与美国比较接近,如果能够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就会成为追赶和超越美国的自然资源基础。实际上,我们谈论任何问题都必须重视必要条件,要成为世界领先国家,国土面积必须达到300万平方公里以上,世界上具备这样条件的国家其实并不太多,即俄罗斯(1 710万平方公里)、加拿大(998万平方公里)、美国(963万平方公里)、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巴西(851万平方公里)、澳大利亚(774万平方公里)、印度(329万平方公里)七个国家。很显然,国家大,资源才丰富。但是,如果资源不能够有效利用,也是不能赶上美国或者超越美国的。
二是中国比美国人口多得多,比美国劳动力人口多得多,这就意味着一旦中国人民人力资源水平大幅度提升,就会成为追赶和超越美国的人力资源基础。2010年中国具有大专以上高等教育人口达到1.2亿人,到2020年将突破2亿人,将大于那时美国1.6亿就业人口数。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建设一个全民学习型的国家,这是毛泽东主席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果说美国的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最优越的制度,那么,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制度又比美国更优越,如果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就会成为追赶和超越美国的制度基础。
(以上三条,其一,中国的资源优势只是相对的,她既不是总量最大的,更算不上人均丰富的,但至少具备了必须的资源条件;其二,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非常充分的利用了,现在正到了产业转移,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人口素质的关口;最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比较复杂,留待下面分解)
从历史上看,1957年苏联的赫鲁晓夫曾经提出追赶美国的目标,但是它并不具备人力资源优势,苏联的追赶指数从1950年的35.0%到1975年达到高峰(为44.4%),而后下降到1989年的35.7%。随后,俄罗斯的追赶指数从1990年的19.8%下降至1998年的8.9%,而后有所上升,但是到2008年才达到13.5%。(但显然,苏联追赶美国失败,决不只在于人口较少)
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红星陨落,等于丧失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也决定了其追赶美国之梦只好戛然而止。当年,许多苏联自由化的鼓吹者原本设想通过制度休克,与资本主义的自由世界接轨,幻想通过惊险一跃,摇身一变成为美国那样的一流国家,幻想破灭之后,俄罗斯却不得不面对沦为了世界二、三流国家的残酷现实。苏联解体20年后,俄罗斯学者悲叹:“原以为挣脱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俄罗斯,就能跻身最先进国家之列,成为21世纪现代化发展中社会的楷模。根本不是这样!国家变成了窃贼和匪徒的巢穴,道德沦丧,自卑心理严重。在挣脱布尔什维克枷锁后,俄罗斯也弄丢了所有的好东西。”(对于这一段论述,实在不敢隐瞒不同意见。如果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何以苏联解体?“制度优势”从何而谈?苏联的问题是制度异化问题,或者用句老话来说是“变修”?但显然他们走过了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就算休克疗法不能实现“惊险一跃”,即便二十年后可以重新崛起,未为晚也。今天俄罗斯虽然看似有了起色,其实依旧前途迷离,教训深刻)
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日本奋起追赶美国,日本在1950年的时候GDP仅相当于美国的10%,而后持续上升,到1992年达到最高峰,总量超过美国的40%;但是作为一个二战后部分丢失国家主权,实际上被美国军事占领的国家,日本的发展深深地受制于美国主宰的冷战和后冷战秩序,而此后的20年,被悲哀地称为日本失去的20年,追赶指数持续下降,现在的日本追赶指数只有30%。“日本第一”,沦为永远不能实现的神话乃至笑柄,胸怀壮志的日本,非但没有真正追赶上美国,反而从1991年的41.4%下降至2008年的30.6%。今天看来,我们提出的上述三个优势,日本不但哪一个也不具备,而且它还是一个被牢牢绑定在美国冷战同盟战舰上的政治军事依附型国家。日本算不算失败?日本今天依然是一个经济发达,人均收入很靠前的国家。日本的相对衰落,现阶段更多地表现为人口资源规模发展极限问题,制度缺陷至少还没有在优势明显的对照组面前毕现。也不要将眼睛只盯着日本被绑在美国的战舰上,那不过是一种历史惯性而已,只要中国做好自己的事情,进一步壮大自己的综合国力,“制度优势”得以全面展示,日本的“回归亚洲”就是早晚的事情,反之,日本始终都是一个危险的邻居)
从未来看,即使2030年之后的印度,其总人口超过了中国,但是由于它既不具备美国拥有的自然资源,也不具备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印度同样也无法在未来的几十年内超过美国,更无法超过中国。(印度和中国的对比应该说最具有科学对照的意义,因为两国之间的时空规模都很接近,同样的历史悠久,同样的人口众多,又是几乎同样的发展起点。至于资源,印度虽然面积少了不少,其实生存空间并不小,印度耕地面积比中国大,可养活的人口比中国更多;矿产资源可能少些,但与人力资源相比不是决定性的。印度和中国一开始选择了不同的制度,现在中国的经济规模的确远超印度,但也有学者认为印度的发展后劲更大,何况中国选择市场化道路后,两国之间的基本经济制度趋同,因此现在奢谈“制度优势”还有点儿过早。印度的发展潜力不可小视,未来中印之间的竞争可能会更激烈,中国要想超过美国,同时长期保持对印度的优势,从根本上讲还要靠未来实践中的“制度创新”)
无论是回首历史还是展望未来,在世界上200多个国家或地区中,真正有资格能够追赶并超越美国的只有中国。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这种国家“在地球上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这既是毛主席的强国之梦,也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实践,它通过后来者前赴后继奋斗,不断得到了实现。
这就是今天的美国和世界所面对的沧桑巨变 :“中国崛起”!
(正如作者开始所言,中国赶超美国是一个“假定”,这一“假定”正在被“确定”,但毕竟远没有最后确定,我们还需要忧患意识,在未来的机遇与挑战中,非常小心的排除各种不确定性)
中国崛起的根本优势是制度优势,具有大国的人口规模和自然资源还只是必要条件,只有拥有政治优势才能形成赶超美国的充分条件,这就是诺思(North)所提出的,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方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五百年的世界历史进程表明,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欧或者西方兴起原因所在。许多经济学家关注经济组织效率,探讨通过建立跨国公司、就业形式创新等来发挥经济组织的效益。不过,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更为强调政治经济学的综合视野,即我们更关注政治组织的效率与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经济自由依赖于信息分散,经济组织效率来源于分散信息的处理,而现实历史中的现代化进程,不是对于一系列抽象指标的复制与处理,而是各民族国家的能力竞争,这种国家的竞争取决于政治的组织效率。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其根本上的革命意义,在于创新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局面,这是我们创造全球化时代或者知识时代最有效率的政治组织的历史基础。
(制度优势是一个矛盾运动的动态概念,60多年来,我们的制度变化不可谓不大,当前正在酝酿新一轮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站在一个俯瞰60多年历史的高度来谈论制度改革,研究下面邓小平的有关观点,的确非常重要)
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衡量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三条标准: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达到上述三个要求,时间有的可以短些,有的要长些,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我们能够也必须达到。所以,党和国家的各种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
(这三条标准是总设计师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应该成为思考今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的总纲,今天重温这三条标准,意义不同寻常。可惜,不少人正在遗忘,尤其是其中“第二条”)
中国超越美国根本上还是中国道路超过了美国道路,超越了所谓“历史终结论”与“华盛顿共识”。(这句话是多么的富有鼓动性而又激动人心啊!但前面的道路依旧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就现在来说,“信心”和“忧患意识”都是我们需要的)
这就是邓小平所提出的中国道路的基本思路,全面创新和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全面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实现赶超最发达、最强大的美国;(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并正在逐步完善之中,但是,其中究竟还有多少社会主义的内涵?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意味着什么?经济生活中的唯利是图和不正当竞争为什么如此猖獗?国企为什么解决了经济效益问题却又陷入利用垄断地位与民争利的境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因素都有哪些?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如何化解?要继续创新、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其核心不正在于对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回归吗?其要害不正在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正吗?当前最为迫切的,不正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割经济发展的“蛋糕”,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吗?)全面创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实现更普遍、更高、更切实的人民民主;(政治体制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只有全面创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才能化解既得利益集团对于深化改革的阻扰,才能根治人民群众最痛恨、也是损害执政党执政地位最危险的腐败问题。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是手段更是目的,人民群众享受不到更普遍、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社会主义。要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而不能以稳妥为借口消极拖延,不能畏首畏尾,叶公好龙!但是,我们要推进的是社会主义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要警惕某些已成气候的话语权控制者打着改革的旗号将我们引向另一个极端,重蹈前苏联的覆辙)全面创新社会主义教育科技制度,造就比美国更多、更优秀、更宏大的人才队伍。(我们已经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从根本上来讲,这也需要政治体制改革作保障,否则,如教育市场化弊端,学校官本位问题等等,就难以根治。创新教育科技制度,培育人才队伍,既要求“专”又要求“红”,既要利用市场引导这只“无形的手”,又要依靠国家扶持这只“有形的手”,我们总要比资本主义们“多一手”啊!
综上所述,积极稳妥的实施社会主义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成为解决当前我国一切问题的“总纲”中的“总纲”,只有抓住这个“总纲”,才能“纲举目张”)
后来邓小平非常自信地讲:“到那个时候(指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引者注),我们就可以真正用事实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了。”(实际上,这句话反过来说,我们现在还不能奢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是吗?尤其是我们还有许多重大问题没能解决的时候,尤其是我们面临抉择尚未下定最后的决心的时候,尤其是我们正处于十字路口犹豫彷徨的时候)
(在接下来的原文中,原作者用了很大篇幅讲述“中国为何能够挑战世界头号强国”,“中国的制度优势何在”。作者总结了四条经验,一是“从基层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的能力”;二是“坚持群众路线,立足基层,进行民主决策的能力”;三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执行能力”;四是“在实践中不断调适的战术能力”。在第四条尤其集中的讲述了“摸着石头过河”(也即“试错法”)的智慧,提出了靠“两只手做事”(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以及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曾经讲述的靠“两条腿走路”(产业协调),和调动“两个积极性”(中央和地方)的思想。这些经验无疑是宝贵的,但我们更应该从中进行一些“与时俱进”的思索。是不是一些优良传统正在丢失?比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警示的“四大危险”;是不是一些经验存在利弊两面性?比如与组织能力相伴生的权力集中问题,“唯上不唯下”问题,以及表现相反的政令不通、屡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问题;是不是有些智慧只是一时的权益之计?比如所谓“摸论”,在“试错法”已经付出重大代价,需要认真总结经验进行理论升华的时候,你还迷信“摸论”吗?谁来指引我们的未来?我们知道,最近有了所谓“蛋糕论”的争论,我们也都知道,“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关系是辩证的,但以今天的主要矛盾而论,究竟是“分蛋糕”最迫切呢还是“做蛋糕”最迫切?只要屁股不是坐歪了,相信并不难做出正确的答案。
是的,尽管胡鞍钢教授和他的写作小组智慧超群,我们也不能指望他们指引我们的未来。他们的这篇文章触及了我们的兴奋点,引起我们深思,这就够了。草博的议论也只是率性而为,我是多么的希望,这篇夹叙夹议的稿子,忽然引来网络江湖中某一“草莽英雄”,或曰“人民英雄”的注意啊!
诸位网友,原文下面还有许多比较精彩的话,但我想不必再引用下去了,也不必再做面面俱到的点评,有兴趣的网友可以搜索原文阅读,并发表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