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地方政府自行征税--中国已经身无分文了吗?

火烧 2010-04-04 00:00:00 时代观察 1031
文章质疑地方政府自行征税是否意味着中国财政枯竭,指出此举可能引发分裂风险,并批评程序不规范。同时分析地方财政困境与税权下放的关系,强调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要性。

中国已经身无分文了吗?

看了下面这两则消息,本人几乎昏死过去!  

纵观历朝历代,哪有让地方政府自行征税的?那还要中央政府干什么?现在自行征税,将来是不是可以自行组建军队?这不是分裂国家是什么?  

从文中的意思来看,出这个主意是为了增加地方收入。这就奇怪了,地方上一天到晚地招商引资,天天搞卖地、强拆,怎么还是没有钱?如果这个样子都没钱,那就算给了他们征税权也填不满这个大窟窿。那么,干脆批准每个省设一个造币厂,需要多少钱,直接开动机器印出来就是了……  

而且,从程序上来看,这么重大的事务,涉及到国家经济秩序的重大改变,理应交由全国人大讨论的,怎么财政部写一篇文章就快要定下调子了?国家主席在干什么?国务院总理在干什么?财政部什么时候成了这个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了?我好像错过了加冕典礼。  

更何况,征税之事,理应属于国家税务总局管辖。国家税务总局与财政部应该是平级关系。那么,为什么征税之事,不是由国家税务总局宣布,而是由财政部来宣布?这办事的程序怎么这么奇怪?究竟是财政部越俎代庖,还是本人无知,不知国体?  

   

央地分账改革启动 地方有望获税权  

2010-04-03 04:23:26 来源: 经济观察报(北京)  

上周,财税体制改革设计突然加速。  

4月1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表示,坚定不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研究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从而培育地方支柱财源,尽可能增加地方本级收入。  

此前一天,全国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组织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委研究机构专家讨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方案。同一天,财政部税政司也在就“十二五”财税改革进行座谈。  

“十二五”重点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再次升温,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间收入划分的财税体制改革已然进入议程。  

中共十七大之后,财力与事权匹配的财税体制改革成为政府间收入分配改革的核心思路。这被很多学者解释为,中央上收更多税收,并通过转移支付返给地方充足财力。  

然而,争取税收立法权和征管权在内的税权一直是地方政府游说的关键。  

很多学者表示,考虑给地方一定的税权与地方这一轮投资中显现出的事权多、财力少、进而疯狂投融资有关。“你不许他发债,又不给税权,中央拿走财力后转移支付又不均衡,地方又承担了那么多的发展和保障的事权,这是最大的矛盾,财税体制改革到了不推不可的地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倪红日说。  

谢旭人在其文章中也指出,目前部分地方存在负债配套、虚假配套等问题,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加重地方财政负担。  

在“十一五”初期,曾有多个部委对财税体制改革进行研究,并表示在十一五末拿出统一的初步方案供各相关部门讨论,但这一方案迟迟未能出现。  

3月31日,一位参与全国人大预工委会议的人士表示,财税体制改革是“十二五”规划中一项重要内容,很多部门承担了研究和编制规划的任务,但目前仍没有一个完整的方案。  

地方有望获税权  

在上周的预工委组织的座谈会上,以哪一种方式增加地方财力成为争论焦点。  

关于增加地方财力有两种方案,一是不给地方税权,中央征税后再多分给地方;二是给地方税权,地方在某些方面控制新税种。对于这两种方案,与会者普遍认为后者难度更大。  

一部分人认为,可以在某个税种上对地方放宽征收,如给地方一个税率区间,地方可以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选择税率水平。  

此外,多数人认为操作相对简单的方案是,调整共享税在中央与地方间的分配比例,比如增值税目前中央和地方是75:25的比例,通过改革可以设为6:4或3:7。  

“不动税法、不动税种、也不动征收的方法,只是动一下分配的比例,我认为这么改革的可能性比较大”一位参会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但记者从官方获得的消息显示,这样的设计已不是当前主要趋势。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其文中明确表示,“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所谓税政管理权包含了税收立法权、税制调整管理权、税收征收权和收入归属权等权限,而目前中国的税权高度集中于中央。  

“地方税的税权就应该给地方,甚至有些地方税立法权也可以给地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倪红日建议,地方大税种还是应该中央统一立法,而有些地方小税种完全可以让地方来立法,而征管权或细则放给地方,或给地方一个税率区间,让地方自己选择。  

壮大地方财力  

对于很多地方政府来说,一定的税收征管权下放则意味着更多的地方税收收入。多年来,地方税体系建设滞后,缺少主体税种,而且地方缺乏必要的税政自主权,影响地方增加自有财力。  

谢旭人在文章中表示,今后将壮大地方财政实力,以自有财力为主、转移支付为辅的思路,尽可能通过增加地方本级收入、直接用自有财力满足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标准支出和基本公共服务需要,增强中西部地区安排使用收入的自主性。  

更现实的路径是对目前中央和地方的税种分配体制进行调整。目前地方税主要涵盖营业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资源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  

据悉,财政部也希望研究中的物业税能够成为未来地方政府最主要收入来源。一位核心部委官员认为,房产税(物业税)毫无疑问将成为未来地方最主要的税收收入来源。  

而目前的地方税种营业税已经明确在未来纳入增值税,成为中央税。一位财政官员告诉记者,营业税和增值税范围的整合上,只要出现对营业税征收范围的侵蚀都会导致地方强烈反应,尤其西部地区反应过度。不过,财政部涉及因营业税纳入增值税而减少的地方收入时,财政将通过转移支付弥补,不会减少地方收入。  

(本文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席斯)  

   

=====================================  

财政部拟征社会保障税 民众忧增加负担  

2010-04-03 02:17:00 来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广州)  

核心提示:财政部部长近日表示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多数网友认为会增加民众负担表示反对,专家称可理解为费改税不会增加负担,但地方政府收入或将减少。  

广州日报4月3日报道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日前撰文指出要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引起民众极大反响,某网站的投票中超过七成的网友反对开征,认为会增加民众负担。但有专家认为,其实开征社保税可以理解为从目前社保费改为税,一般不会增加民众负担。不过开征社保税要先解决地区差异的问题,起码要达到省级统筹程度,才有开征的条件。  

调查:民众担心负担加重  

4月1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求是》发表《坚定不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一文,提出要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积极运用税收手段,努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社会保障税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但鲜见主管机关高官表态,此次谢旭人首次明确提出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在某网站举办的投票中,截至昨日18时30分,68.52%的投票者反对开征社保税,认为“民众负担加重”,另外有19.81%的投票者表示质疑,认为“治标不治本”,表示赞成和建议区别征税的合起来不到12%。  

专家:阻力在于地区差异大  

中国税务学会理事、中山大学教授杨卫华昨日对本报记者指出,开征社保税,目前的社保费就会取消,不会存在既有费又有税的情况,一般不会增加民众负担。  

据介绍,社保税属于目的税收,向企业和个人征收,收入专用于社会保障。杨卫华指出,与社保费不同的是,社保税对等的是整个社会,而不是某个人,也就是说,税款征上去后,由整个社会来开支。  

杨卫华指出,由于目前地区间差异大,如果采取统一税率征收,富的地方征税多,但最终享受待遇时却全国统一,那么就会增加改革阻力,“除非由中央财政补贴(税收)收入少的地方”。所以他认为,至少要在县区统筹上升到省级统筹,才能开征社保税,“一个省里面的差异相对小一些,矛盾也会减少。当然能做到全国统筹是最好的。”他建议,可以建立一个时间表,先将企业缴纳的部分改为税,个人缴费部分不变,也就是说,个人多缴还是可以多享受待遇,减少改革的阻力。  

“费改税”地方收入或减少  

本地税务人士则认为,在目前的财政体系下,全国开征社保税有难度,由于现在社保费全是地方征收,但若改为税,则涉及到与中央的分成,地方收入就可能减少,此外,谁征、谁管都是问题。  

记者另外了解到,广东省地方税收研究会曾在5年前做过有关开征社保费的课题,当时提出了在全国推行比较困难、由广东先行的建议。  

链接:其他国家的社保税  

美国:由联邦政府征收社会保障税,纳税人为雇主和劳动者个人,按工资总额征收。  

俄罗斯:2001年俄罗斯开始征收社会保障税,由雇主按员工工资28%缴纳(2006年已提高到37%),由联邦政府统一征收,统筹用于养老、医疗、失业救济保障支出,2003年联邦社会保障税收入11078亿卢布。  

(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何颖思)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最近国家的政策,几乎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的——钱。不是怎样用钱来为人民服务,而是怎样从人民手里抢钱,然后花到不知名的地方去……例如下面的新闻,就是一个新的去处。  

最近西南地区闹旱灾,不知道是不是本人孤陋寡闻,本人一直没有看到国家发放救灾款、救济粮的新闻。不知道是不是政府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  

不知道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政府已经没钱没粮了?否则,为什么不给灾民发钱发粮食呢?(还好政府手里有水……)  

如果这个推测能够成立的话,就不难理解财政部为什么急不可耐地宣布征税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央行:稳步推进国际板准备工作  

2010-04-03 06:40:07 来源: 证券日报——资本证券网(北京) 跟贴 5 条 手机看股票   

央行昨日发布的《2009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指出,要进一步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吸引境外参与者参与境内金融市场交易。在股票市场上,则要稳步推进国际板的准备工作,研究制订相关发行上市、交易结算、持续监管等制度安排和配套规则。  

在外汇市场,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等重大改革的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以及境外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可以考虑延伸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业务范围至境外;可以考虑进一步引入境外机构参与外汇市场交易,发展多样化的外汇及人民币相关产品,吸引境外投资者。  

在银行间拆借和债券市场,可以考虑引进更多的境外机构参与交易,争取成为在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的二级市场,并为境内发行的外币债券提供交易平台及相关服务;可以考虑发展多样化债券产品,特别是发展浮动利率产品和利率衍生品,增加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提高债券市场效率,吸引境外融资者和投资者。  

在股票市场,可以考虑积极探索境外企业在境内上市(即国际板)的制度安排,加强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稳步推进境外企业在境内上市的准备工作,研究制订相关发行上市、交易结算、持续监管等制度安排和配套规则。  

在黄金市场,可以考虑进一步发挥外资会员在连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方面的作用。在期货市场,可以考虑进一步优化投资者结构,促进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队伍的形成,推动相关企业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期货业务;研究QFII在期货市场的试点方案,包括对离岸交易模式和保税交割的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  

全面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包括研究扩大试点范围、推动将试点项目由货物贸易扩大至服务贸易、探索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流动和交易机制,积极拓展海外人民币投资渠道,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中支付结算的工具后,随着试点工作的开展,境外企业和商业银行海外参与行对人民币的需求将会日益增加,因此有必要研究境外人民币资金流动、人民币交易机制等问题。  

在总结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统筹规划建设人民币跨境和境外支付清算体系与建立制度化人民币现钞境外流通和回流渠道,为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金融资产创造条件。  

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下一阶段,外汇管理部门将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有序拓展对外投资渠道,协调推动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发展。构建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大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监测分析力度,提升对跨境资本流动的风险预警能力,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本文来源:证券日报——资本证券网 作者:闫立良)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