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陌生人社会随想
中国式陌生人社会随想
董永亮
顾城有诗云:“你一会儿看云,一会儿看我。你看云时很近,看我时很远。”毋庸置言,当代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
各位看官,《人民日报》发表了《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一文,指出:诚信缺失、道德沦丧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也让人的情绪变得更加负面。
法学家梅因呼吁“从身份到契约”。“熟人社会”这个社会学概念,本是由《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陌生人社会”,又称为“契约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契约构成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与人的联系脱离的血缘和地缘的限制,处于开放中,社会主要依靠制度和法律来支撑维系。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熟人社会中,一直有“耻讼”的传统,认为,“好讼之子,多数终凶”,倡导“世人惟不平则鸣,圣人以无讼为贵”。不管是自给自足的传统社会,还是“单位办社会”的计划经济时期,人们处于一个个相对封闭的共同体中,“抬头不见低头见”,必须得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整个社会也由此形成了息讼止争、路不拾遗、的淳朴草根民风。
在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频繁、人们自由迁徙,大多数的社会交往发生在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之间,人们的身份制逐渐瓦解,整个社会从“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这是经济发展后一个必然客观的社会阶段,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在陌生人社会,避免了人情和“关系”引起的社会不公,人与人之间通过规则和制度,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关系。
然而,陌生人社会也是一把“双刃剑”。在陌生人社会中,基于陌生人间的不信任,道德“他律”作用的减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已成为不言自明的为人处世“潜规则”,整个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冷漠。
实质上,“冷漠”并非是陌生人社会的必然特征。“防火防盗防老太”的调侃,就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弹。广大网民惋惜这类与基本良知和道德有所冲突的观念,并希望能借此呼唤互助互爱的社会美德。这些冲突与争论,折射了国人对陌生人社会的一种反思和忏悔。
“徒法不足以自行”。有专家认为,陌生人社会是一个由法制和制度构建的社会。但社会中出现的人情冷漠、道德滑坡的现象,又无法仅仅凭借法制来解决。
一个温暖和睦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唤起国人的情感共鸣,它要求人们能够做到“和而不同”而又能和谐相处。这是一个市民社会可以发展下去的常识逻辑,也是中国式“陌生人社会”中不容缺失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