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七律   观德国电影《窃听风暴》(并序)

火烧 2010-03-30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本文通过七律形式观德国电影《窃听风暴》,深入分析影片对东德体制的讽刺,探讨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强调与群众结合的重要性,同时反思影片结局与艺术表达的深度。

七律   观德国电影《窃听风暴》(并序)  

二○一○年 三月三十日   

   

昨晚观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德国电影《窃听风暴》。对其针对原东德社会主义体制的奚落讽刺,不屑不齿。但是,该片在网络的风行,对于青少年的荼毒深重矣,不可不察。事实上,披着皇帝新衣表面雍容华丽实为资本之奴犬的所谓民主体制,在侵犯人权压制政权异端势力方面,相对此片描写的“窃听”、“审讯”诸多丧尽天良泯灭人性之歹毒,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实际上,该片所揭示的,恰恰是当年东欧各国之所以迅速土崩瓦解的历史答案,那就是个人私利高于人民利益的极端反动,权贵之下必将覆巢无完卵。不过,该片艺术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应予学习。特别是克莉丝塔西兰近乎自杀的结局,赢得了观众的心灵拷问,激荡而起的愤怒心潮,圆满了影片控诉企图。结尾的处理,编剧唯恐其宣扬的虚伪人性不得寸进,急功近利,稍感拖泥带水,吉欧德瑞曼《献给好人的奏鸣曲》“这本小说谨献给HGXX/ 7” 交代得过于明白,剥夺了观众再创造的空白和进一步咀嚼的韵味深长。不论其政治倾向,该片同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命题,那就是被誉为人类心灵工程师的文学艺术者如何才能在保持自己的艺术个性的前提下,与当权者和广大受众建立良性的创作与欣赏消费的循环机制,赢得艺术才能尽情发挥并由此获得一个高品质的生存状态?看似深奥玄妙的问题,其实早在68年前就解决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那里,有文学艺术者的立场、方向、源泉、感情和才华的用武之地!  

   

诡辩三说浪卷天,心湍百毒骨焚先。  

贪婪烧尽身身火,理想茫然日日垣。  

血上钩魂搏命运,潮头劈水问群山。  

萧萧画面睫眉紧,递次春风又一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