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R特里尔的《毛泽东传》里的毛泽东真实么?(3)

火烧 2011-03-23 00:00:00 读书交流 1042
文章探讨特里尔《毛泽东传》中对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真实评价,分析其民族主义、军事思想及与蒋介石的对比,重点解读《论持久战》的战略意义及毛泽东的领导智慧。

第七章 抗日(1936-1945)
共军和国军同时发展的时期。1927年的国民党是牛市拉升期,而共产党是破位下行。抗日时期,是共产党筑底上升期,国民党还在牛市中。
特里尔一直强调毛泽东从年轻时代就是民族主义者,特里尔将那首毛的著名的《沁园春 雪》,视为地道的民族主义颂歌。
如果毛泽东的民族主义以前是理论上的,现在到了实践上的。特里尔如此这般的评论:
1、因为共产党有坚定的抗日信念,红军的队伍在其后的三年中迅速壮大。因为毛是一个热情的民族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因而他赢得了胜利;
2、毛之所以改变态度希望与蒋采取共同的行动,有一个原因是他对祖国深挚的爱。
3、是中国壮丽的河山使毛产生了如此坚强的信念
4、毛从来没有忘记中华民族,这是他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5、毛厌恶党内的关门主义,因为他们没有一种民族危机感。
6、毛的军事文章很有生气,具有一种以中国为中心的民族本位主义特点和对左翼极端分子的本能敌视。
同时,特里尔还将毛和蒋对比:
1、蒋也在努力将自己树立成一个爱国者的形象,然而他的国民党没有扎根于占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之中。为了弥补这一点,蒋寻找外国人做靠山。最后,蒋完全背弃中国,以自怜的形象投入了美国的怀抱。
2、直到1941年,毛对重新与国民党联合一直抱有很大的希望。这并非因为他从个人的角度信赖蒋,而是因为他过高的估计了共产党在国民党心目中的地位;但是蒋仍然认为共产党不久就会被消灭,他一直没有把共产党的问题考虑得像毛认为的那样重要。
3、随着蒋政府的不断西撤,日本人长驱直入,大片国土沦丧。在敌后,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成了唯一有效的抗日力量,直到1941年都是如此。
4、人们认为蒋为八路军提供弹药和给养,但是1939年以后再没给过任何东西。除蒋介石的军队外,苏联人没有给过其他任何中国军队以援助。八路军依靠敌人同时也依靠自己的智慧生存下去。
在毛和蒋中,特里尔显然是站在毛一边的。但仍然对这一时期的毛的评价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错讹。
特里尔如此评价日本入侵中国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可以肯定地说,日本无意之中帮助了中国共产党。
这显然是错误的。当前也有很多好事者,认为是日本人帮了中国共产党。
怎么证明日本人的入侵,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是利是弊呢?
很简单。日本人强于国民党,虽然,国民党在数次的大会战中赢过那么几次,但整个战局是失败的,并将国都抛弃,还将黄河炸开,更主要的是,国民党从没有站在广大的民众一边。
反而是弱小的中共,始终没有脱离和日本的周旋,就像孙悟空在日本鬼子和伪军的肚子里,虽然发展得缓慢艰难但却顽强的长大。
在强大日本人面前,中共依然在壮大,如果没有日本人,中共会发展的更快,显然中共打败国军的日子至少提前5年。
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长达八年的日本妄图以狂犬之口吞下东方巨龙的过程。
毛泽东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战略思想,不像长征过程中那样没有时间亲自记录下来,现在已经有时间用文字表达下来,这就是著名的《论持久战》。
特里尔罕见地记录了写这篇文章的细节:
毛的一名警卫员着迷地目睹了毛写作《论持久战》时的情景。
他两天没有睡觉,支持了一点点东西,一条湿毛巾用来擦他身上的淋漓大汗。笔记本旁边放着一块石头,手臂酸疼时就紧握几下石头使手指得到松弛。
五天以后,毛的体重减轻了,眼睛布满了血丝。当他起身去吃不止一次给他热过的晚饭时,工作人员便把这视为一重大胜利......
第七天,毛突然痛得跳起来,他右脚上穿的鞋被火烧了一个洞,而他还在沉思。到了第八天,他突然感到头痛,一阵晕厥,医生赶来给他诊断后,他仍继续写作。到了第九天,终于完成了这篇长达五万多字的论文。
特里尔评价道:如此着迷于写作的政治家真是举世少见。
紧跟着,特里尔用了许多笔墨去分析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意义。特里尔用一句简单的评语表达出这篇文章的不简单:这正是1937-1945年发生的事。“这”是指毛泽东在文章中的预测。未来7年的的事情,都尽在毛泽东的九天思考中。
  尽管特里尔给了少见的细节描述和简单但不平凡的评价,但是特里尔还是没有明白《论持久战》的真正意义。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经验,尤其是以强胜弱的斗争经验,运用辩证思维,预测了一段未来。事实证明,这段预测的正确性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熟练运用辩证思维一直是毛泽东高人一等的法宝,也是别人误解他的缘由。在《论持久战》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无处不在。
  比如:亡国论和速胜论是对立的,它们的统一就是持久战;比如: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比如:毛泽东笔下的防御-相持-反攻的过程就是量与质的互变等等
毛泽东的成功,特里尔还发现一条:在左派和右派的意见分歧和斗争中,作为领导者的毛一直喜欢居于中间位置。在统一战线形成期间,他最反对的两种极端观点是:投降主义和关门主义。毛泽东的这种观点也同样适合目前的中国:既反对投降卖国主义,也反对闭门造车主义。
这一点,特里尔领悟的比其他人要深刻,甚至包括一些中国人。
在这一章的最后,特里尔将笔墨浪费在了毛泽东的第三次婚姻上,显然毛泽东的这次婚姻不如上两次革命婚姻有意义的多,但这次婚姻对于毛泽东的负面影响显然大过上两次,这在延安除了独具慧眼的周恩来、张闻天等少数几个人,没有人能够看到未来30年以后的事情。
特里尔还是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做了一下事前诸葛亮。


第八章 圣人(1936-1945)
  时间上和上一章重叠。特里尔进一步评价这一时期的毛泽东——圣人。
    特里尔眼里的圣人并不是褒奖,特里尔如此描述圣人的特征:毛正在逐步变成圣人,而只有圣人才会神秘不测且无拘无束。

    但从特里尔前面的描述中,我们无从知道毛是怎么成为圣人的,仿佛毛的地位是一下子从天上掉下来的——显然,特里尔在毛泽东的前40年的评论中,不足以得出毛成为圣人的结论。这是特里尔的败笔之一:他对毛的评价时间上混乱不堪,前后也不连贯。
    特里尔还少不了对毛的冷嘲热讽和杜撰性的羞辱:
1、毛的个性由诸种不可调和的色彩组成。
2、史沫特莱:“实际上,我对毛的女性气质和阴郁情绪感到讨厌。一种本能的厌恶从我内心升起”
3、这个卓尔不群的人之所以不循规蹈矩,并非仅仅因为规矩难以遵循,而是出于要超越既成之规的天性。清规戒律是一根拐杖,他发现自己足可以不用它,这就是延安事情的毛。
4、毛的改造的概念令人生畏,其大部分原因应归于他童年时期的心灵创伤。
5、毛这位半知识分子开始对知识分子表现出尖锐的矛盾心理。
6、对文人学士又爱又恨的复杂态度,反映了仍然存在于毛潜意识之中的两种影响。第一、看来,毛没有忘记1919年他在北京大学受到的冷遇。第二、毛憎恨过他的父亲,然而最终,父亲的幽灵还是在他身上有所浮现。他的父亲不喜欢看到毛读书,年轻的毛反抗过这种狭隘的思想意识。但是,毛嘲笑读书的某些做法很像他父亲在韶山曾经做过的。
7、毛老爹坚持要从事体力劳动,年轻的毛憎恨在田里干活。然而,延安时期,毛把知识分子赶出他们的书房去参加体力劳动。
等等
特里尔忙于追求修辞的新鲜,根本顾不上是不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我不知道有什么色彩不可调和。任何一个人的个性都是有很多色彩构成,绝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色彩。
特里尔引用的史沫特莱的这段评论不知道出处在何方。特里尔经常会用到引号,这不一定是为了显示引用,只是为了增加可信度。当读者知道了这些带有引号的话语多么不合逻辑的时候,对特里尔的整个评价才会有所了解并醒悟。这正是特里尔相反的意图。这也符合辩证法。
最显示特里尔水平的还是第三条:
卓尔不群的人之所以不循规蹈矩,并非仅仅因为规矩难以遵循,而是出于要超越既成之规的天性。
这句话显示了特里尔的认知水平,也可以为我的批评在特里尔的语言里找到依据。
循规蹈矩的人成不了卓尔不群的人,卓尔不群的人也不会循规蹈矩。这不是出于天性,而是认识事物的必然。任何规矩都是局限的,所以,斯宾诺莎才说一切规定都是否定。但对于靠感性来认识世界的人来说,规矩是有利于他们说话做事的、认识自己的。对于掌握了辩证法的人,比如毛泽东来说,已经超越了规矩。理性是否定的,辩证的,是包含了一般和特殊的。而规矩只能包含一般,不能包含特殊。在战争年代,事态总是在特殊情况中,所以,任何规矩都是错误。就像投资市场的均线一样,常规下总是正确的,特殊情况,所有的均线都无效。
有谁能够在极端迅速的变化中,总是找到正确的策略——只有毛泽东。其他人都稍逊风骚。
特里尔认为:毛的改造的概念令人生畏,其大部分原因应归于他童年时期的心灵创伤。
也许特里尔看过一些心理学,了解过弗洛伊德的变态心理学。但这都不能说明他的论断就是正确的。人的童年在人一生中的地位并不太重要,况且,毛的童年也没有什么心灵创伤。毛的童年是在外婆家无忧无虑幸福快乐地度过的。少年时期,开始用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去挑战父权,但大都是毛泽东胜利告终,如果胜利也会造成心灵创伤的话,也毛泽东的童年经历的确是有胜利的烙印的。
特里尔重提:毛这位半知识分子开始对知识分子表现出尖锐的矛盾心理。而且认为,毛对文人学士又爱又恨的复杂态度:是因为北大的冷遇和他的父亲不喜欢看到毛读书。
特里尔将一党的领袖和毛老爹相提并论,将感性的毛老爹和辩证的毛泽东相提并论,将毛老爹对读书的反感和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批评相提并论。这是特里尔无知和幼稚的登峰造极的表现。
诚然,在表面上看,感性认识和辩证思维有些类同,两者都认识到事物的多变性,都认为事物不容易把握,都反对事物是一成不变的规矩。但两者绝对不同。
感性认识只是承认事物的变化,但不明白事物为什么变化。辩证思维既看到了事物的变化,也知道事物为什么变化,既明白事物的一般变化规律也明白事物的特殊变化规律,。
一个理性的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是康德,无论是后退到感性,还是进步到辩证,一个完整的知识分子都会变成半知识分子。因为书本上的知识一定是局限的,尽信书不如不读书,如果因此而不读书,只凭感觉当然是不行的。只有否定地看待书中的一切,找到否定的理由,才能到达辩证的地步。才能把握事情在一般情况下和特殊情况下的变化。
由于特里尔自身的认知能力的不够,导致他的评论,是非颠倒:
1、毛宣称:一个人只要他对别人讲话,他就是在做宣传工作。这一未经推敲的粗糙观点是毛的发明。
2、与卢梭一样,毛希望把有思想的人赶回到更艰苦的生活道路而使头脑更简单些。
3、不允许把看法变成结论——毛对延安的文艺界宣布。换句话说,你只有提出正确观点的自由,不正确的观点不允许公开提出来。
4、毛把经验——而不是问题——置于认识过程的核心地位。这种非同寻常的唯物主义,可能会让马克思也大吃一惊。
5、毛不拜倒在现成书本脚下。土匪和名妓都可以讲出很好的传记题材。
6、他告诉干部们,不要利用平民对文章的敬畏,而去用官样文章吓唬人。
7、毛对傲慢的极左主义者说:教条主义狗屎不如,狗屎可以肥田,人屎可以喂狗。可教条主义呢?既不能肥田,也不能喂狗,有什么用呢?
8、读书时世界上最容易的事,书没有长腿,不会跑,不会叫,你可以随意翻他。比大师傅做饭要容易得多,比屠夫杀猪容易得多。
如果认为毛泽东是故意羞辱知识分子,上面的这些都是毛泽东的故弄玄虚的借口和以势压人的例子。但是如果明白了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就会清楚,毛泽东对于知识分子的这些话语,是希望他们更上一层楼,不要只关心自己的小资情调,还要注重中国大多数人群的生活状态,明白了这一点,毛泽东的话语就是语重心长,句句真理。
知识分子不止是局限性,还有骑墙的心态。他们想言论自由,但又不想担负责任。知识分子不仅有骑墙的心态,还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更会见风使舵。不仅会推波助澜,见风使舵,还会窃取天功为己有,不仅会窃取天功,还会反手为云,覆手为雨。将汉奸美化成民族英雄,将开国元勋辱没成恶魔。
这一章,充分暴露了特里尔的水平和特里尔的立场。他是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的立场。
特里尔称毛泽东对知识分子又爱又恨,其实毛泽东对知识分子是既扶持又打压。需要知识分子,但需要的是懂的辩证法的知识分子,需要的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的知识分子。一面要打击追求绝对自由的知识分子,一面要扶持为工农说话的知识分子。
毛泽东从来没有否定知识的力量,而是否定一些不切实际没有立场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在特里尔眼里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当代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其实他们只是表面上没有立场,其实立场很鲜明。严格的说,公共知识分子和婊子的区别不大。谁给钱就给谁服务。

第九章 成熟的桃子(1945-1949)
特里尔的造句水平不是因为学历低下而低下,而是因为认知能力的低下。在毛和政权的关系中,特里尔这么描述:
政权,像一只成熟的桃子,引诱着毛。
这句话,如果用于描述蒋介石,的确会成为名句。政权,像一只成熟的桃子,引诱着蒋。在1927年,受引诱的蒋急不可耐地屠杀异己,在1945年,同样是。但对于毛来说,政权是经历了从城市到乡村,从文斗到武斗,从几百人到几百万人,从少数到多数,然后水到渠成的事情。毛泽东的成功,是站在最弱势的群众一面,从最底层最小的基业开始的,他没有得到谁的恩赐,也没有得到谁的垂青,而是靠自己的不断成功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桃子是毛泽东文章中的用词。特里尔这回仍然站在不够格的评判者的角度,尽管在毛蒋之间,特里尔给了毛多一些的褒奖。但对于基本的事实仍然视而不见。也许是这些事实太广大了,以至于只有眼睛没有眼光的人看不到。
毛所在的共产党在1927年被消灭了7成以上,在1935年被消灭了7成以上,在抗日战争中处于弱势的共产党受到了日军和伪军和国军的多重打击而顽强发展起来。到了1945年,总体力量上,仍然是国民党强大,何况国民党还有美国和苏联的双重支持。
这样的曲折离奇顽强不屈的成功过程,如果还有世人对中国共产党不报以崇敬的心情,这个人是不可理喻的。
蒋介石是靠篡夺孙中山的遗泽和小姨子,毛泽东是从井冈山创业起家的。
特里尔还对赫尔利报以冷嘲热讽:
1、赫尔利有着坦克车一样的外表,但从智力上讲,他就像靠垫一样软弱。
2、赫尔利一直认为,国民党的日趋衰退是由于美国国务院的亲共态度造成的。
3、赫尔利爱插手军事和外交问题,他的部下厌烦地称这位老板是将军大使。
赫尔利在1945年的中国是明星人物,他之所以最后愤愤辞职,别说是特里尔,就是美国总统也不一定明白真相。
美国政府是个高级玩偶,是被几家私有企业控制的高级表演舞台。
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二战有可能是不多的私有企业挑拨起来的,并是他们将基地从欧洲向美国大迁移的过程。
他们的高级之处是两面下注,他们赚的是军火钱,更有甚者,他们连美国国民也不会放过。
他们信奉的是撒旦主义。
最近的一次在2008年。2008年的这次,非常明显的是人为操纵,并且将原来不在体系内的包括中国的所有国家牵扯进去。
赫尔利太偏袒国民党,导致美国政府背后的势力不满意赫尔利。当然,赫尔利的眼光也确实太差。

特里尔评价道:在美国失去中国的四年前,毛就放弃了美国。

毛蒋重庆握手,显示了毛泽东的气魄。
中国古代有鸿门宴,近代毛泽东亲赴鸿门宴,蒋介石已经只剩下钱和权了,没有任何的远见卓识和智慧了。

特里尔如此分析毛泽东去重庆的原因:
1、毛之所以去重庆,是因国际形势迫使他不得不如此;
2、还因为中国的老百姓不希望发生内战,毛不愿自己被人看成是破坏和平的人;
3、他去重庆的目的也在于显示一下自己的实力。
这三条原因基本是中学生的水平,当然站不住脚。
国际能够迫使毛亲自去重庆的形势是什么?毛去,美国就不补助蒋呢,还是苏联就不支持蒋呢。毛不去,美国也会支持蒋介石,毛去,美国仍然支持蒋介石,苏联也没有改变想法支持毛,还是支持蒋介石。所以,没有什么国际形势迫使毛亲自去重庆。毛对赫尔利和蒋介石的双簧早已看明白。
毛不愿被人看成是破坏和平之人,去赴鸿门宴就能解决么?战争与和平,不是吃顿饭就能消除的。

毛泽东去重庆的原因更符合逻辑的是:
第一、毛将生死置之度外;
第二、这已经成为了国共两党之间、群众路线和精英主义的斗争,而不是个人;
第三、即使毛泽东遇到不测,共产党一样有战胜国民党的坚定信心和充分准备;
第四、激将法,蔑视蒋介石。
只有在蒋介石的衬托下,特里尔对毛的评价才不无客观:
1、有些共产党人对与蒋的谈判实在没有兴趣,有些则已经厌恶战争,他们相信与蒋的谈判可能会取得成功。毛巧妙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他坚持认为,世界是在不停的变动之中,现在是真实的,但未来也是真实的,如果一个人既尊重现在又想把握未来,须得迂回前进。
2、其后的三年对毛是有利的。他的军事计划收效极大,他的政治语言使他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奇妙魔术师。
3、没有一个人——甚至张国焘——暗示过毛缺乏毅力。
4、人民是我们的铜墙铁壁。毛的话听起来有些夸大其词,但结果确是如此。
5、如果李立三和布劳恩没有和毛作对的话,他们看到这种场面时,一定会欣喜若狂的。
6、1921年,毛和萧子升一起乘船时,毛曾预言:共产党会在三十到五十年内取得政权。1948年春天,他谈到了1951年7月。1948年底,他宣布,还需要一年左右的实践。结果证明了他预言的正确。
7、毛的人开枪重创了英国军舰,英国对此大为恼火。毛以一个简单的论点做了回答:一个主权国家不会允许外国船只在它的江河上任意航行。
8、蒋的精明只限于应付一个接一个的危机,鼠目寸光。作为一个谙熟历史而有真正力量的人,毛有着更长远的打算。蒋是一个自负而愚蠢地人,常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毛头脑清醒,是一位不受别人偏见影响的人。他所感兴趣的只是自己目标的实质。
9、蒋只是一介武夫,而毛是一位思想家。
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不仅熟练运用游击战,还会运动战,还会攻坚战、阵地战、还会大决战。不可思议的是,毛泽东不仅会指挥几百人的军队,更会指挥几百万大军,不仅会游击战,还会大决战。这让三十年代的极左路线的制定者们,一定瞠目结舌。更有意境的是,当年的极左路线的制定者们,极有可能变成极右。面对过不过江,面对第二次国共合作,他们确实会更倾向于悲观主义:更多地放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这和当前的极右行为类同,他们急于放弃自己本民族的利益和权力,来向美国主子讨好。
毛在1938年就预言能够打败日本侵略,在1945年就坚信打败蒋家王朝。
在面对强大对手时,毛有一个统一的很有名的口号: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毛作为擅长战略决策的统帅,总是超越战友们一个时段。
在井冈山上,在抗日战争中,在解放战争中,毛的立场都是鲜明的,但过程都是曲折的。毛总对未来充满信心,但绝没有想过胜利会马上到来,胜利什么时候到来:完全取决于人民的立场。
经过28年的时间,经过21年的战争,毛泽东所在的共产党依靠最底层的人民群众,团结绝大多数,打击少数敌人,经历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波折,面对的是数倍于自己的强大对手,毛泽东从建党,到建军,从一个山头,到苏区建立,从长征,到抗日,从亲赴鸿门宴,到不可沽名学霸王,完整地经历了一个卓越政党的建立、成长、壮大。

政权已经顺理成章地落到了共产党手里。
毛泽东在进入北京的路上,他沉思着:是这些衣衫褴褛的泥腿子改变北京,还是北京改变泥腿子?
作为人类的伟大导师,毛泽东并没有对夺取政权表现出过多地欣喜:夺取政权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