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哪个吹
文章围绕电视剧《北风哪个吹》展开,探讨知青生活、《红与黑》的影响、牛鲜花与帅子的情感纠葛,揭示时代背景下人物成长与命运变迁。
北风哪个吹
偶尔看了几集电视剧《北风哪个吹》,便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尽管对哪个时代的描写依然是以“黑描”为主,但却比以往类似的电视剧多了些客观:这种客观就在于改变了对“受害者”的美化。
故事以革委会主任牛鲜花与帅子、大庞等知青点的下乡知青之间的纠葛为主线展开。牛鲜花是哪个时代的“铁姑娘”代表,类似吕玉兰似的女劳模,因了“不怕苦不怕累”“战天斗地”的苦干和思想进步,成了农村女青年的佼佼者,一度成为县革命委员会委员兼武装部副部长。在自己的要求下,离开脱产干部的岗位,回村出任村革委会主任,并主管知青点的工作。帅子大名帅红兵,下乡知青,父母因为叛徒问题被管制,属于“可教育好的子女”。帅子以其读过许多小说、文艺上有一套、能给寂寞的下乡生活增添“乐趣”、还有会点“武功”能打架,成为知青点的知青瞩目的人物,而包括牛鲜花在内的众人之命运也围绕着帅子跌宕起伏。大庞是知青点的“点长”,也是知青的“榜样”类人物。
年龄原因,笔者对知青的生活并不了解,尽管后来接触过不少“知青”,也有意跟他们谈论过知青的生活,但总跟文学作品有着很大差距,因而无法判定《北风哪个吹》的客观性。虽然如此,但对电视剧本身所描述的几个问题,还是产生了一些想法。
1、《红与黑》
农村尤其是偏僻的农村,缺乏“文化生活”,漫长而寂寞的夜晚因而显得更加漫长和寂寞,而这种漫长和寂寞又不是从小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城市的青年所能理解和忍受的。就连被称之为“人口学家”的马寅初,在论述农村夫妻“多产”的原因时,也把此当作主要原因:没电、没文化娱乐,天一黑就进入“生产”状态,孩子就接二连三的生了出来,人口也就膨胀起来。
知青还没有到生产人口的年龄,“讲故事”便成了夜晚最诱人的娱乐活动,而读了许多小说的帅子,成了夜生活的主角,所讲的故事就是《红与黑》。帅子讲故事的“派头”很大,白天躲避劳动或者劳动之余跑到没人的地方看小说《红与黑》,晚上再讲给众知青。听故事是要“买票”的,好吃的、好玩的,不拘形式,只要是好东西,帅子都要。实在没有什么东西上供了,帅子还很仁慈,允许你“打白条”。当然,“白条”是要“驴打滚”的,一包饼干,隔天就“滚”成一包半。这“卖票”的“招数”,帅子显然是从父母哪儿继承的:帅子的父母是剧团或其他文艺部门的。“驴打滚”的“招数”,则显然来自于看过的小说,属于“自学成才”。
帅子们对《红与黑》的理解,仅限于“色情”或者“爱情”,但着重于色情。大庞就是在帅子“抑扬顿挫”的“德瑞拉夫人和于连”的诱惑下,跟女友不断进行“尝试”的。知青都是正在走向性成熟的“生铁”男青年和“半生不熟”的女青年,绘声绘色的“床上戏”,很容易引起这些对性既懵懂又向往的男女青年发生“偷吃苹果”的事情。
哪个时代提倡集体主义理想,对“个人奋斗”是排斥和批判的,对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个人奋斗”,更是排斥和批判的。《红与黑》这部小说,恰好正是以褒扬不择手段的“个人奋斗”为主题,而且,“色情”描写充斥其间。帅子“顶风作案”,在上面严厉禁止和追查的情形下,依然自得其乐的享受着知青们的“供品”与“驴打滚”,而且,还是在其因为同样的原因被“监管”期间。帅子讲“德瑞拉夫人和于连”的效果如何?除了大庞跟女友的“尝试”无法停止以外,绰号叫“兔子”的知青王怀西,不但成了见女人就上的“花痴”,而且,在帅子的“讲演”下,还当场出“掌故”。
帅子无疑比其他人“早熟”,早熟的原因,则跟其父母“星期六过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这“艺术圈”的人就是不一样,不管孩子多大,也不管房间多小,还不管孩子是否会撞见,想“过生活”了,就热情澎湃的“过”。人么,“千里做官为了吃穿”,吃饱了、穿暖了干什么?剩下的最诱人的事,就是“过生活”了。帅子竟然在目濡耳染的情况下能够长期“克制”自己,而且,趁着父母“过生活”的“忘我”状态,潜进去偷父亲腰带上的酒壶,可见不是一般人。
2、牛鲜花“弄权”
帅子也的确不是一般人。为了能继续享受“供品”和“驴打滚”又不带来什么后果,与女友刘青商议出贿赂牛鲜花的法子,并付著行动,县革委委员兼县武装部副部长兼村革委会主任的牛鲜花,也就成了帅子和女友“猎捕”的对象。
牛鲜花显然是那种单纯的女青年,尽管“革命性”很强,但也有自己的情感,暗中喜欢上了被自己监管的对象帅子。因此,对帅子的贿赂和“于连式”的行经,也就多了些回护。帅子的“情感投资”行为,显然不是来自于当时的社会:哪个时代的“疯狂”,使得绝大多数的人们对帅子之类的“投资”行为很不齿。帅子的这些行为源自何处?是父母?是那些小说?还是“疯狂年代”之前的社会影响或者教育?亦或是三者的综合?无法判断。但帅子在这方面的“成熟”和“老道”,决不亚于于连。
牛鲜花限于身份和对帅子的暗恋,多次“旁敲侧击”的提醒帅子,而帅子则在感受到牛鲜花别样的情感下,却变本加厉,《红与黑》的事情终于爆发了。牛鲜花早已掌握了帅子的证据,并且悄悄拿走了帅子藏在雪地的小说《红与黑》。
农村青年确乎不如城市青年,更比不上帅子这样的城市“文化家庭”造就的青年。帅子第一次送礼时,牛鲜花“收”下了;第二次送礼时,牛鲜花把香烟隔墙扔了出去。帅子便跟女友商议如何“投其所好”的送礼,于是,送了一管口红。电视剧里描写牛鲜花从上面“悄悄挖了一块”,又退回给帅子。牛鲜花显然不是那种“受贿”的干部,她“收礼”是因为暗中爱着帅子:女式军装是为了改变“上级”对帅子的看法;“挖”口红,则显然是因为对帅子的爱。她并不知道自己这种近乎纯真的情感,陷入了帅子与女友糟蹋她的陷阱。
《红与黑》的事情暴露后,牛鲜花为了保护帅子和其他知青,采取了“栽赃”的手段,把《红与黑》这部小说放进大庞的靴子里,并由大庞自己翻捡出来。最后,又采取封堵大庞之口的手法,使整个事情不了了之。
牛鲜花对帅子那是真爱,堪与古代“千古绝唱”的爱情相媲美。帅子失语和痴呆后,牛鲜花对帅子的爱,依然那么执着与纯真。相比之下,帅子跟女友刘青之间的爱情,也就是“德瑞拉夫人和于连”式的爱情,显得那么虚伪:刘青是决然不会在帅子变成痴呆后再爱帅子的,这是由其们所信仰的“于连式”的个人奋斗所决定的。
3、帅子的父母
电视剧的前几集,帅子的父母只出场一会儿,但却反映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帅子的父亲是“老革命”,建国前从事地下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帅子的父亲太想“过生活”了,于是违背组织原则,悄悄跑到城里跟帅子的母亲结婚。因走露风声,帅子的父母被国民党抓进了监狱。帅子的父亲是地下党,“当局”抓进监狱的原因也是因为帅子的父亲是“共党”。那时的国民党,对抓到的共党分子向来是毫不留情的,但帅子的父母很快就被放了出来,放出来的原因是“大概觉得帅子的父母年轻”——这是一个不可想象的事情:国共决战时期,国民党对“共党”之恨,那是绝对不会手软的。刘湖兰比帅子的父母年轻多了,而且显然没有帅子的父亲重要,却死在了铡刀下,帅子的父母却因为“年轻”便被放了出来,真正的不可思议!更不可思议的是,帅子的父母前脚出来,地下党组织便遭到了破坏,许多同志牺牲:毫无疑问,牺牲的人中,肯定有跟帅子父亲同样年轻,甚至更年轻的地下党。
“文革”时期抓叛徒,帅子父母的问题被揭露了出来。被捕入狱是因为违反纪律去城里“过生活”,被放出来却是因为“年轻”。这样的出狱理由,即使现在,也是难以让人相信的。而且,地下党组织如何被破坏的,组织和其本人也找不出其他的原因。因此,多年后,也就是批判“右倾翻案风”的1976年,帅子父母的问题“升级”了,组织上准备对其判刑。
这里反映出两个问题。第一,“抓叛徒”并不是随便抓的,而是“有理有据”:或者“假自首”写“反党启事”出狱,或者真叛变了出狱,或者就象帅子的父母一样,国民党念其“年轻”给放了出来,同时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第二,对叛徒的认定也是非常审慎的,即并非胡乱定性,而是经过长时期的审查、并依据证据和事实定性的。
帅子父母的问题,就在真实的叙述这一点。
当然,帅子的父母未必出卖过组织,但是,帅子父母这样的“老革命”却真的让人无法尊重:确乎连一般的农民父母都不如。帅子复杂而近乎无赖的行经,显然跟其父母的影响有着极大的关系。
偶尔看了几集电视剧《北风哪个吹》,便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尽管对哪个时代的描写依然是以“黑描”为主,但却比以往类似的电视剧多了些客观:这种客观就在于改变了对“受害者”的美化。
故事以革委会主任牛鲜花与帅子、大庞等知青点的下乡知青之间的纠葛为主线展开。牛鲜花是哪个时代的“铁姑娘”代表,类似吕玉兰似的女劳模,因了“不怕苦不怕累”“战天斗地”的苦干和思想进步,成了农村女青年的佼佼者,一度成为县革命委员会委员兼武装部副部长。在自己的要求下,离开脱产干部的岗位,回村出任村革委会主任,并主管知青点的工作。帅子大名帅红兵,下乡知青,父母因为叛徒问题被管制,属于“可教育好的子女”。帅子以其读过许多小说、文艺上有一套、能给寂寞的下乡生活增添“乐趣”、还有会点“武功”能打架,成为知青点的知青瞩目的人物,而包括牛鲜花在内的众人之命运也围绕着帅子跌宕起伏。大庞是知青点的“点长”,也是知青的“榜样”类人物。
年龄原因,笔者对知青的生活并不了解,尽管后来接触过不少“知青”,也有意跟他们谈论过知青的生活,但总跟文学作品有着很大差距,因而无法判定《北风哪个吹》的客观性。虽然如此,但对电视剧本身所描述的几个问题,还是产生了一些想法。
1、《红与黑》
农村尤其是偏僻的农村,缺乏“文化生活”,漫长而寂寞的夜晚因而显得更加漫长和寂寞,而这种漫长和寂寞又不是从小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城市的青年所能理解和忍受的。就连被称之为“人口学家”的马寅初,在论述农村夫妻“多产”的原因时,也把此当作主要原因:没电、没文化娱乐,天一黑就进入“生产”状态,孩子就接二连三的生了出来,人口也就膨胀起来。
知青还没有到生产人口的年龄,“讲故事”便成了夜晚最诱人的娱乐活动,而读了许多小说的帅子,成了夜生活的主角,所讲的故事就是《红与黑》。帅子讲故事的“派头”很大,白天躲避劳动或者劳动之余跑到没人的地方看小说《红与黑》,晚上再讲给众知青。听故事是要“买票”的,好吃的、好玩的,不拘形式,只要是好东西,帅子都要。实在没有什么东西上供了,帅子还很仁慈,允许你“打白条”。当然,“白条”是要“驴打滚”的,一包饼干,隔天就“滚”成一包半。这“卖票”的“招数”,帅子显然是从父母哪儿继承的:帅子的父母是剧团或其他文艺部门的。“驴打滚”的“招数”,则显然来自于看过的小说,属于“自学成才”。
帅子们对《红与黑》的理解,仅限于“色情”或者“爱情”,但着重于色情。大庞就是在帅子“抑扬顿挫”的“德瑞拉夫人和于连”的诱惑下,跟女友不断进行“尝试”的。知青都是正在走向性成熟的“生铁”男青年和“半生不熟”的女青年,绘声绘色的“床上戏”,很容易引起这些对性既懵懂又向往的男女青年发生“偷吃苹果”的事情。
哪个时代提倡集体主义理想,对“个人奋斗”是排斥和批判的,对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个人奋斗”,更是排斥和批判的。《红与黑》这部小说,恰好正是以褒扬不择手段的“个人奋斗”为主题,而且,“色情”描写充斥其间。帅子“顶风作案”,在上面严厉禁止和追查的情形下,依然自得其乐的享受着知青们的“供品”与“驴打滚”,而且,还是在其因为同样的原因被“监管”期间。帅子讲“德瑞拉夫人和于连”的效果如何?除了大庞跟女友的“尝试”无法停止以外,绰号叫“兔子”的知青王怀西,不但成了见女人就上的“花痴”,而且,在帅子的“讲演”下,还当场出“掌故”。
帅子无疑比其他人“早熟”,早熟的原因,则跟其父母“星期六过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这“艺术圈”的人就是不一样,不管孩子多大,也不管房间多小,还不管孩子是否会撞见,想“过生活”了,就热情澎湃的“过”。人么,“千里做官为了吃穿”,吃饱了、穿暖了干什么?剩下的最诱人的事,就是“过生活”了。帅子竟然在目濡耳染的情况下能够长期“克制”自己,而且,趁着父母“过生活”的“忘我”状态,潜进去偷父亲腰带上的酒壶,可见不是一般人。
2、牛鲜花“弄权”
帅子也的确不是一般人。为了能继续享受“供品”和“驴打滚”又不带来什么后果,与女友刘青商议出贿赂牛鲜花的法子,并付著行动,县革委委员兼县武装部副部长兼村革委会主任的牛鲜花,也就成了帅子和女友“猎捕”的对象。
牛鲜花显然是那种单纯的女青年,尽管“革命性”很强,但也有自己的情感,暗中喜欢上了被自己监管的对象帅子。因此,对帅子的贿赂和“于连式”的行经,也就多了些回护。帅子的“情感投资”行为,显然不是来自于当时的社会:哪个时代的“疯狂”,使得绝大多数的人们对帅子之类的“投资”行为很不齿。帅子的这些行为源自何处?是父母?是那些小说?还是“疯狂年代”之前的社会影响或者教育?亦或是三者的综合?无法判断。但帅子在这方面的“成熟”和“老道”,决不亚于于连。
牛鲜花限于身份和对帅子的暗恋,多次“旁敲侧击”的提醒帅子,而帅子则在感受到牛鲜花别样的情感下,却变本加厉,《红与黑》的事情终于爆发了。牛鲜花早已掌握了帅子的证据,并且悄悄拿走了帅子藏在雪地的小说《红与黑》。
农村青年确乎不如城市青年,更比不上帅子这样的城市“文化家庭”造就的青年。帅子第一次送礼时,牛鲜花“收”下了;第二次送礼时,牛鲜花把香烟隔墙扔了出去。帅子便跟女友商议如何“投其所好”的送礼,于是,送了一管口红。电视剧里描写牛鲜花从上面“悄悄挖了一块”,又退回给帅子。牛鲜花显然不是那种“受贿”的干部,她“收礼”是因为暗中爱着帅子:女式军装是为了改变“上级”对帅子的看法;“挖”口红,则显然是因为对帅子的爱。她并不知道自己这种近乎纯真的情感,陷入了帅子与女友糟蹋她的陷阱。
《红与黑》的事情暴露后,牛鲜花为了保护帅子和其他知青,采取了“栽赃”的手段,把《红与黑》这部小说放进大庞的靴子里,并由大庞自己翻捡出来。最后,又采取封堵大庞之口的手法,使整个事情不了了之。
牛鲜花对帅子那是真爱,堪与古代“千古绝唱”的爱情相媲美。帅子失语和痴呆后,牛鲜花对帅子的爱,依然那么执着与纯真。相比之下,帅子跟女友刘青之间的爱情,也就是“德瑞拉夫人和于连”式的爱情,显得那么虚伪:刘青是决然不会在帅子变成痴呆后再爱帅子的,这是由其们所信仰的“于连式”的个人奋斗所决定的。
3、帅子的父母
电视剧的前几集,帅子的父母只出场一会儿,但却反映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帅子的父亲是“老革命”,建国前从事地下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帅子的父亲太想“过生活”了,于是违背组织原则,悄悄跑到城里跟帅子的母亲结婚。因走露风声,帅子的父母被国民党抓进了监狱。帅子的父亲是地下党,“当局”抓进监狱的原因也是因为帅子的父亲是“共党”。那时的国民党,对抓到的共党分子向来是毫不留情的,但帅子的父母很快就被放了出来,放出来的原因是“大概觉得帅子的父母年轻”——这是一个不可想象的事情:国共决战时期,国民党对“共党”之恨,那是绝对不会手软的。刘湖兰比帅子的父母年轻多了,而且显然没有帅子的父亲重要,却死在了铡刀下,帅子的父母却因为“年轻”便被放了出来,真正的不可思议!更不可思议的是,帅子的父母前脚出来,地下党组织便遭到了破坏,许多同志牺牲:毫无疑问,牺牲的人中,肯定有跟帅子父亲同样年轻,甚至更年轻的地下党。
“文革”时期抓叛徒,帅子父母的问题被揭露了出来。被捕入狱是因为违反纪律去城里“过生活”,被放出来却是因为“年轻”。这样的出狱理由,即使现在,也是难以让人相信的。而且,地下党组织如何被破坏的,组织和其本人也找不出其他的原因。因此,多年后,也就是批判“右倾翻案风”的1976年,帅子父母的问题“升级”了,组织上准备对其判刑。
这里反映出两个问题。第一,“抓叛徒”并不是随便抓的,而是“有理有据”:或者“假自首”写“反党启事”出狱,或者真叛变了出狱,或者就象帅子的父母一样,国民党念其“年轻”给放了出来,同时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第二,对叛徒的认定也是非常审慎的,即并非胡乱定性,而是经过长时期的审查、并依据证据和事实定性的。
帅子父母的问题,就在真实的叙述这一点。
当然,帅子的父母未必出卖过组织,但是,帅子父母这样的“老革命”却真的让人无法尊重:确乎连一般的农民父母都不如。帅子复杂而近乎无赖的行经,显然跟其父母的影响有着极大的关系。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