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不学外国语

火烧 2008-12-2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不学外国语的必要性,分析英语教育在中国的现状与问题,指出外语教学背后的利益驱动与文化影响,引发对教育体制和语言政策的反思。

不学外国语  

面对中国现今教育的种种痼疾,面对整天不干正事的教育部,我只问一问:  

我们为什么要学英语?  

我当初的理解:学英语是为了和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家(不使用英语的国家也很多)交流,或者是搞国际研究工作的需要,或者是个人天生的兴趣,除此而外,好象没有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必要。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这样:学校里,一般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和汉语、数学一样,甚至有过之。不少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已经对孩子进行英语熏陶了;因为“专家”说,孩子在3——6岁时其语言能力发展最快。为了“抢跑”,不少家长便开始提前“熏陶”。这不能怪那些千千万万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因为中国官方太强调英语的重要了:初中升高中,英语的满分值和语文、数学一样都是120分,而物理的满分值只是60分,化学也是60分。高考时也一样,现在所谓“3+x”的“3”是之“语数外”三科。外语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地位”已远远超出了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科目。大学教育里,一个大学生要想毕业,其外语水平要达到4——6级,否则不准毕业。工作之后,考研究生要考外语(不管你考哪一门的),晋职称要考外语(不管你晋何种职称)……。  

然而,外语真的那么重要吗?  

以我个人为例,本人1989年大学本科毕业,从初中开始学英语,高中又学了三年,大学学了两年,私下里也拿出不少时间学习英语,因为刚毕业时想考研究生,因为英语差了几分没考上。我的工作经历较为“丰富”:当过教师(师大毕业的),当过公务员,当过企业工人,当过个体户……。再过几年就到了“天命”之年了,那费了我将近“十年”青春的英语实在是蛋用没有。只是前几天,几个朋友一起去喝酒,在电梯里上来个“男老外”,他冲我微笑,我便招呼了一句“hello, wehere are you from? ”他回了一句“America”。谁想,这老外出电梯时回头对我说了句“谢谢”。同行的几个朋友都哈哈大笑,说“学了那么多年的英语终于用上了。”“他妈的,还是个会说汉语的。”我说。“还是个男的”他们笑着说。唉,想想真是可怜!然而又一想,如果当初不学英语,我就考不上高中,也就考不上大学……。作为个人,你能反抗吗?  

来自官方的对外语的突出强调,使得社会上的人们把“能不能说英语”,当成了有没有教养、有没有素质的标志,当成了有没有足够的受教育程度、有没有品位、是否“接鬼”于国际的象征。真是不可理解。  

后来看了这样一篇文章,才略有醒悟。

    据这篇文章披露,英美两国一向把英语海外教学作为一门特殊的“产业”进行扶持。英国仅仅在海外英语教学的年收益,就达六、七十亿英镑,美国不但向《读者文摘》、《时代》提供资金扶持,还派出大量海外英语教师。他们的一位政府官员如此表达:“从前我们派出的是军队。现在是英语教师。”美国每年设立的各类英语考试项目更是带来丰厚的收入。(参见《读书》2008第三期)。 更重要的,是英语教学不仅为两国带来的丰厚收入,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工具,也在极大改变着当地的文化生态。各种英美文化和生活方式随着英语悄悄进入当地,侵蚀当地的原有文化。在不动神色中完成了对当地的文化入侵和殖民。在不知不觉间,西方人轻易完成了他们的祖宗用坚船利炮没有完成的事情。(参见《读书》2008第三期)

后来,又看到了《十条诫令》.  

   

这不得不使我产生这样的疑问:  

我们的教育部、我们的无奈的人民是否正在做着引狼入室的事情?  

是否正在配合着外人的入侵和殖民?  

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会在中国上演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