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毛老师的第483条理由------想起“结晶牛胰岛素”
文章通过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实例,强调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呼应钱学森之问,呼吁重视人才培养与自主科研精神。
怀念毛老师的第483条理由------想起“结晶牛胰岛素”
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组织的评选,把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逝世列为“2009年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之一。不由得又让人想起他逝世时热烈讨论过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中,钱老说,“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哪一点呢?钱老通篇谈话所贯穿始终、所一再强调的就是,“中国缺乏科技创新人才”这样一个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大问题”。
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钱老指出,“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在这方面钱老推崇他的母校,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因为“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把钱老的这些话与下面一段话对照着读,很有意思:“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我们所说的大跃进,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西方资产阶级能够做到的事,东方无产阶级就不能够做到呢?”
这段话是毛主席说的,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经过6年多的艰苦工作,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可以作为这段话的一个出色的注脚。
有回忆说,究竟怎么会想到要人工合成胰岛素?课题的提出应当归因于“大跃进”。那是一个充满豪言壮语的时代,不但工农业要“放卫星”,科学技术也要“抱大西瓜”。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所表示要研究活性染料,生理所提出要搞生物上天,实验生物所决心集中力量攻克肿瘤,而药物所则喊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肿瘤让路、血吸虫断子绝孙”的响亮口号。 在各兄弟单位竞相放出了多个“科学卫星”之后,筹备了半年、将来于1958年8月成立的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该提出什么样语惊四座的课题,成了摆在该所每一个专家面前的问题。讨论会上,大家争先恐后地提出了一个个课题,突然,不知是谁冒出了这么一句:“合成一个蛋白质!”七嘴八舌的声音一下子停了下来。这可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国际前沿课题啊!究竟现有的科学技术是不是已经接近做到这一点?中国有没有这个条件?由自己来做是不是有成功的可能?都不知道。在座的人谁也没有研究过类似的问题,都没有相关的基础。 当时蛋白质研究方面已比较热,而且也有诺贝尔奖得主桑格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如果想真实地还原出当初究竟是怎么提出的,确实还比较困难。只是当时一提出后,大家都觉得这是多肽研究中比较不错的一个研究。很快,“合成一个蛋白质”的设想被摆到了群众讨论会上,生物化学研究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一下就被它吸引住了。他们更加“敢想敢干”,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激动人心的年代,怎么能容忍一个题目要做20年?完成时间立即被缩减为5年。1958年12月底,研究项目正式启动,1959年年中,这项工作还获得了国家级机密研究计划所特有的标志,它的代号是“601”——就像人造地球卫星研究的代号是“581”,意为“1958年的第一项重点任务”一样,“601”的意思是“1960年第一项重点研究项目”。其后经过“大兵团合作”的洗礼,经过三年困难时期的考验,经过曲曲折折的拆合,经过6年零9个月的努力,中国科学家终于在世界上第一次取得了人工胰岛素结晶!
“那实在是一个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激动人心的时刻。”30多年后,已八十高龄的邹承鲁先生依然饱含激情地回忆道。
上面这些内容,基本来自《人工合成胰岛素的背后:不要资产阶级的诺贝尔奖》(http://news.ifeng.com/history/1/200612/1207_335_44928_5.shtml),原文较长,大于有所取舍,取的是他们不跟在别人后面爬行的精神。
再回到现在关于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种植的讨论,许多人之所以不放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没有我们没有杰出人才的问题。我们现在培养的某些人才,可怜到连一步一步地爬也不想爬了,只想抱着别人的大腿得点个人的利益。有人把我们的一些所谓转基因科学家称为“二道贩子”虽然有点刻薄,但多少反映出一些实情。这么重要的问题,如果完全听凭几个“二道贩子”来摆布,确实也是太危险了。
中国有志气的科学家,应该从“结晶牛胰岛素”的实例中,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组织的评选,把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逝世列为“2009年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之一。不由得又让人想起他逝世时热烈讨论过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中,钱老说,“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哪一点呢?钱老通篇谈话所贯穿始终、所一再强调的就是,“中国缺乏科技创新人才”这样一个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大问题”。
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钱老指出,“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在这方面钱老推崇他的母校,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因为“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把钱老的这些话与下面一段话对照着读,很有意思:“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我们所说的大跃进,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西方资产阶级能够做到的事,东方无产阶级就不能够做到呢?”
这段话是毛主席说的,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经过6年多的艰苦工作,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可以作为这段话的一个出色的注脚。
有回忆说,究竟怎么会想到要人工合成胰岛素?课题的提出应当归因于“大跃进”。那是一个充满豪言壮语的时代,不但工农业要“放卫星”,科学技术也要“抱大西瓜”。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所表示要研究活性染料,生理所提出要搞生物上天,实验生物所决心集中力量攻克肿瘤,而药物所则喊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肿瘤让路、血吸虫断子绝孙”的响亮口号。 在各兄弟单位竞相放出了多个“科学卫星”之后,筹备了半年、将来于1958年8月成立的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该提出什么样语惊四座的课题,成了摆在该所每一个专家面前的问题。讨论会上,大家争先恐后地提出了一个个课题,突然,不知是谁冒出了这么一句:“合成一个蛋白质!”七嘴八舌的声音一下子停了下来。这可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国际前沿课题啊!究竟现有的科学技术是不是已经接近做到这一点?中国有没有这个条件?由自己来做是不是有成功的可能?都不知道。在座的人谁也没有研究过类似的问题,都没有相关的基础。 当时蛋白质研究方面已比较热,而且也有诺贝尔奖得主桑格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如果想真实地还原出当初究竟是怎么提出的,确实还比较困难。只是当时一提出后,大家都觉得这是多肽研究中比较不错的一个研究。很快,“合成一个蛋白质”的设想被摆到了群众讨论会上,生物化学研究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一下就被它吸引住了。他们更加“敢想敢干”,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激动人心的年代,怎么能容忍一个题目要做20年?完成时间立即被缩减为5年。1958年12月底,研究项目正式启动,1959年年中,这项工作还获得了国家级机密研究计划所特有的标志,它的代号是“601”——就像人造地球卫星研究的代号是“581”,意为“1958年的第一项重点任务”一样,“601”的意思是“1960年第一项重点研究项目”。其后经过“大兵团合作”的洗礼,经过三年困难时期的考验,经过曲曲折折的拆合,经过6年零9个月的努力,中国科学家终于在世界上第一次取得了人工胰岛素结晶!
“那实在是一个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激动人心的时刻。”30多年后,已八十高龄的邹承鲁先生依然饱含激情地回忆道。
上面这些内容,基本来自《人工合成胰岛素的背后:不要资产阶级的诺贝尔奖》(http://news.ifeng.com/history/1/200612/1207_335_44928_5.shtml),原文较长,大于有所取舍,取的是他们不跟在别人后面爬行的精神。
再回到现在关于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种植的讨论,许多人之所以不放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没有我们没有杰出人才的问题。我们现在培养的某些人才,可怜到连一步一步地爬也不想爬了,只想抱着别人的大腿得点个人的利益。有人把我们的一些所谓转基因科学家称为“二道贩子”虽然有点刻薄,但多少反映出一些实情。这么重要的问题,如果完全听凭几个“二道贩子”来摆布,确实也是太危险了。
中国有志气的科学家,应该从“结晶牛胰岛素”的实例中,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