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唐塔已经跳下去了,你也跳下去吧

火烧 2010-02-0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官员频繁选择跳楼方式自杀现象,质疑跳楼项目是否应设,分析官员自杀背后的心理压力与社会因素,指出警方结论的争议与不合理之处,引发对自杀现象的深层思考。

奥运会没有设置跳楼项目,应当说是一个遗憾。不然的话,我国再添一个有争夺金牌实力的项目,应当不存在任何悬念。就算是包揽前三名,也不是不可能。  

自2008年到现在,自杀且选择跳楼方式的官员,已经不能用接二连三来描述了,简直是前呼后拥。跳楼项目之热,直逼星光大道、超级女声。幸好,近些年拔地而起的高楼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官员自杀的方兴而不是已经掀起跳楼的热潮,也使得选择此种方式结束生命的官员,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总算没有违反法律规定与组织原则,不需要打招呼,不需要托关系,甚至不需要意思意思,就可以悠然自得地获得一个充分体现自杀有效性的制高点。  

然而,上吊与跳楼都不算是很好看的死法,也不是很舒适的死法。选择一种舒适的死法并不困难,比如,一个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买到足以干净、体面而又彻底结束自己生命的安眠药的数量。为什么非得选择跳楼这种并不好看的死法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这不是我个人的疑问,也是广大网友与普通百姓的疑问。至少截至目前,尚没有人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如果稍微留意一下,人们就会发现,当今最搞怪的东西莫过于电影、电视以及文学作品了。一般人都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然而我们发现的情况却是:艺术是艺术,生活是生活,二者毫无联系。艺术作品中,警察总是习惯于从几乎没有任何线索的地方发现线索,总是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推理能力通过严格的逻辑形式找到真凶,结论虽然出人意料,但绝对在情理之中。现实中却恰好相反。在傻瓜都能发现的线索面前,警方的结论却总是支支吾吾,语焉不详。结论违背常理,却又偏偏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人们已经习惯,一旦在楼下发现一个官员的尸体,几乎可以断定警方的结论一定是自杀。至于自杀的原因,是可以有所不同的,不是时兴创新吗?雷同的自杀原因,未免有些老套。  

一个特定的时期,十数名官员自杀,且都是选择清一色的跳楼方式,这种说词,只怕连见惯了世间万象的上帝也会发笑。大家都会笑,只有警方不笑。不仅不笑,而且很严肃,很庄重,“自杀”。其实最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有一个熟稔心理暗示的人对一个又一个的官员说:唐塔已经跳下去了,你也跳下去吧。于是,官员就跳下去了,或者说“被”一只突如其来的脚跳下去了。  

我们无法推测“严肃、庄重”的背后有什么曲折的故事,但我们知道,一定有故事。虽然面对清一色的自杀,各地警方已经创新出了形形色色的“自杀”理论,如“意外说”、“心理压力说”等,但这些学说都有一些尴尬。跳楼的官员太多,“意外说”无法频繁适用。“心理压力说”基本上等于扯淡。兄弟我就供职于政府部门,工作压力是有的,且很大。每天加班加点,还生怕有什么工作没有安排好,怕出乱子,但这种压力与自杀没有丝毫关系,兄弟我也从未萌生过自杀的念头。即使我做错了什么事,那也是能力问题,该担的责任我担,该处分我接受,该坐牢我去,该杀头我伸脖子。不论有什么后果,我都愿意承担,谁让自己能力不高呢?但我问心无愧,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我自信已经不能做得再好,我为什么要自杀?这种压力有可能累死人,但绝不会让人去自杀。那么是什么样的压力促使一名官员选择自杀呢?家庭经济压力?如是经济压力使官员去自杀,去跳楼,那么我们的房地产特别是适合自杀的高楼还得尽快发展,目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官员蹊跷的死法与各地警方更加蹊跷的解释,只能说明反腐斗争的艰巨性。如前所言,这背后几乎可以肯定有一个曲折的故事。把这个故事的真相告诉公众,是很困难的,然而在反腐遭遇困境的时候,突破口只能在这些故事中打开。这一系列的故事就是摆在反腐战士面前的一排碉堡,不端掉它们,就会数不尽的反腐战士倒在反腐的阵地上,而且反腐的大部队也不可能前进一步。  

虽然唐塔已经跳下去了,但不能有人再跳了,最起码,不能让别的官员再这么轻易地跳下去,尤其是不能轻易地“被”跳下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