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为魂,西学为体
该文虽论证中学和西学,但实际是尝试对左右派之争进行哲学论证。其中的中学已不再是儒家思想了,而是毛泽东追寻和践行的宇宙之大本大源,老子称之为“常道”。由于水平有限,难免错误,望读者朋友不吝指正。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国学热忽然在中华大地蓬勃兴起,这似乎有悖于常理,也引起了人们对东学西学孰优孰劣的争论。
就笔者认为,早在2500年前老子就做了回答:东学优于西学。这个答案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里的可道之道,可名之名,就是西学的逻辑;常道、常名就是中学的道:万物之始、天地之母。显然,常道优于逻辑,因为逻辑就是常道生化出来的。
为什么我们学了30年西学,不但没有把中学彻底打垮,相反更激起了中学热了?因为,研究宇宙常道的中学,是不可能被打垮的。
但是,中华民族的悲哀恰恰也在于老子的这句话里。因为这句话,使我们历来看不起可道之道,认为可道之道只是术,是不足以为道的,也使我们把辨证思维看成是唯一正确的思维方式,勤于悟道、悟禅,而在逻辑思维上很弱,不愿意,也无法对客观世界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这导致我们的科学技术严重滞后于西方,以及思维混乱如阿Q。
鸦片战争后,我们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改革30年,我们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引下,大量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等于说西学是第一的,是最先进的。
但人们也逐渐发现了西学的不足和缺陷,使中学逐渐兴盛。那我们是不是又要回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策略上了呢,窃以为绝对不可。正确的策略应该是“中学为魂,西学为用”。
中学注重心灵的感悟和持守常道,西学注重大脑的分析和逻辑思维,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传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本质上没有承认大脑逻辑分析的重要性。但是,没有缜密的逻辑思维,我们不可能和西方全面竞争。具体表现有三:
1)国人不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不可能取得科学理论的重大创造;
2)国人不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不可能建立一个法治、文明的社会;
3)国人不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不可能走出心智蒙昧的状态。
因为只有逻辑思维的分割、分析,才能把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现实世界彻底分开,才能使我们对现实世界有最详尽的认知,才能催生科学、法治、文明,和心智的开化。
但是,纯粹的逻辑思维,却会让人陷入绝对自私中,并以所谓“理性人假设”把自私合法化、常理化。因为人用逻辑思维把自己和世界彻底分开了,让人丧失人文关怀,丧失自己的内心世界。改革30年来的一幕幕荒唐剧,以至于茅于轼们的奇谈怪论,就是明证。
“中学为魂,西学为体”就不同了,让我们既持守了常道,保持了自己心灵,又让我们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走向文明、法治、科学。因为西方人缺乏对常道的天然感悟,坚持“中学为魂,西学为体”,也使我们有了强于西方的差异化优势,在竞争中超越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