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怵目惊心的大沉沦

火烧 2009-05-01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阎连科小说《风雅颂》通过主人公杨科的经历,揭示现代高校理念混乱与知识分子精神沉沦,批判教育体制弊端,反映知识分子在权力与学术之间的挣扎与困境。

怵目惊心的大沉沦

节选
无名氏

新近发表的阎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在貌似荒诞与滑稽的表象背后,怵目惊心地揭示出现代高校理念的混乱与颠倒、现代文人精神的沉沦与消退、现代知识分子的凄惶与悲哀。作者似乎无意将现代高校与知识分子跟近百年前的“五四”进行比较,然而,小说所体现的批判锋芒与价值诉求,都似乎隐隐回应着“五四”,并形成有力的反讽效果。由此,《风雅颂》在我们探寻近百年知识分子形象演变中的文学史价值已不言而喻。小说中的主人公杨科本中原黄河流域耙耧山脉的一个普通农家子弟,但是由于他的勤奋好学,也由于“四人帮”粉碎后高考制度的恢复,他成了全村唯一到镇上读高中的人,有成了整个耙耧山脉唯一一个考上京皇城清燕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这个清燕大学不仅地处首都,而且是全国人民心目中顶尖的大学。凭着他的勤奋、好学和钻研精神,在大学三年级时就在学报上发表了有关《诗经》的论文,并顺利地考上硕士、博士,留校任教,并意外成了指导老师赵教授家的如意门婿。然而没隔多久,这个来自社会最底层的耙耧山脉人,糊里糊涂,根本不知道曾经顺行于世的命运的船头在哪里弯住了。不仅发表论文没有稿费,反而编辑部和出版社还会倒打一耙向他索要版面费用,而且他那已经退休了的老丈人,在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申报副教授晋升正教授的过程中,也只能吹胡子瞪眼睛,爱莫能助。杨科反躬自问:可能自己还缺少一部够份量的巨著,如果自己卧薪尝胆,扎扎实实写出一部专著来,那么必将能顺顺利利评上教授,当上博导。于是他一头钻进研究室,面壁五年,凭着农村人特有的坚韧、执着、忍让和奋斗的劲头,终于写出了一部自以为已经揭示出《诗经》的起源和要义的伟大专著——《风雅之颂——关于〈诗经〉精神的本根探究》。当他捧着这一迭厚厚的书稿,从清燕大学那片松树林中教研室的枯色瓦屋中走出时,他心中充满着希望,脸上洋溢着笑容。然而,当他提著书稿敲开自己家大门的时候,却目瞪口呆地发现发现他的妻子赵茹萍正和有权有势的副校长李广智赤身裸体地躲在房上!更为糟糕的是,在一天晚上他莫名其妙地带领学生组织人墙抗击沙尘暴的行为,引起了上级领导和海内外媒体的关注,最后,学集体决定将他送进了学校附设的精神病院。此时,他真的垮了,真的崩溃了。与杨科的命运截然相反,他妻子赵茹萍倒是那样驾轻就熟,那样的如鱼得水。这位赵教授的独生女,本只是一个因早恋辍学、高中都没有毕业的学校图书馆管理员,国外影帝影后的趣闻和身世的探究与着迷,付了高额的学费,先是上了艺术学院的校外本科函授班,接着又上了校外函授研究生,靠着杨科帮她拼凑而成的四篇论文和一本专著,竟然鬼使神差地到清燕大学艺术系当上了老师。最后,还竟然因为投入了副校长李广智的怀抱,并且因为将杨科的《风雅之颂》改头换面为自己的所谓专著《家园之诗》,获得了全国最高等级的学术奖励,并由学校奖励了一套客厅和舞池一样大的五室三厅的新房,还当上了该校影视艺术系的系主任……可能由于作者阎连科设置的清燕大学,给读者相像的空间太过狭窄,太过具体,太容易对号入座,因此,小说发表后不久便遭到某些批评家的质疑和否定,认为作者可能不了解神圣的清燕大学,也写不好清燕大学的领导和教授。诚然,作者阎连科并没有长期在我国现行的高校体制中生活,而且他也没有受过正规的现代高等教育,因而,也诚如他自己略带自卑似地承认的那样,他似乎不是一个知识分子。不过,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就真的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知识分子的缺点,对于现今大学的缺点,可能身处其中的我们反而是麻木了,反而是见怪不怪了,反而是缺乏警醒了。阎连科颇带几分自信地说:“我不熟悉大学,如同大学的人也未必知道什么是大学一样。”

??????不仅是自信,而且可能是事实。作为身处现代大学中的一员,我们习惯了打电话找评委申报项目,也习惯了托朋友找关系争取各种奖项,更司空见惯于与权威刊物编辑攀相识套近乎企图发表论文,还有,在学校讨好领导逢迎领导,希望他能给自己争取名额,争取指标……这难道不是我们现在大大小小高校、各级各类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吗?当教育部的一个小小秘书,跑到一个地方高校去进行教育评估时,全校党政领导不是排着队、一溜烟地献花、合照吗?笔者认识一个江南地区的某高校党委书记,明明只是“文革”时理科的工农兵学员,然而他的党委书记身份,却使他堂而皇之地当上该大学管理学的博士生导师。面对如此明显不公的现象,面对如此寡廉鲜耻、卑鄙下流的“书记”,那些日夜写着论文,幻想评上教授当上博导的真正从管理学专业中出来的人们,他们又该是如何的想法?又该是如何的愤懑?除了“我操他妈呀操操操”外,还能做什么呢?如果说在《财主底儿女们》和《活动变人形》中,作者主要将知识分子特性的萎缩与泯灭的原因,分别指向了残酷的黑暗现实和僵化的封建家庭,那么,阎连科的这部《风雅颂》则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我国现行高等院的官僚化、体制化和等级化。他掀开了长期不为人们注意的一角,让人们看到了现行高校体制中扭曲、骯脏、虚假、混乱、残忍等阴暗的一面,让人震惊,让人惊醒。分为《风》、《雅》、《颂》三编的《诗经》,是由孔子删定而编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曰思无邪。又说《诗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可能就是孔子所要求与规范的我国民族精神的本根?然而,作者对这样的传统与本根表示出深刻的怀疑。他借主人公杨科的口发问:除了已有的《诗经》,应该还有更为辉煌的传统古城和篇章。“因为那些被孔子从《诗经》中删去的诗,还有将近三千首,而我在这儿找到的,才不过二百几十首。还有上千,上千首被遗失的诗歌,一定在哪儿孤苦伶仃、浩浩荡荡地等着我……”在小说上半部作者叙述完他心目中的“我的大学”之后,便将笔触伸到了“我的乡村“,他坚信这个乡村必定连接着大学背后的那个传统,于是,他“在这个传统或者承载了传统的典籍中想象着大学”?。他的思考不仅超越了“五四”,而是到了那个“本根”时代的《诗14经》阶段。他以忧愤深广的眼光,检视着中知识份子的路径,以及他们自由特性失落的过程,并试图在此重建中国知识份子的精神堡垒和灵魂家园,不过比起上半部,小说的下半部显得有些粗疏,有些芜杂,也有些松散。1918年,陈独秀在论及中国学术不发达的原因时这样认为:“中国学术不发达之最大原因,莫如学者自身不知学术独立之神圣。……学者不自尊其所学,欲其发达,岂可得乎?”?在中国近百年来知识份子形象史的演进中,知识份子特性的张扬与萎缩、伸展与泯灭,都与当时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程度相关联,也与社会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风雅颂》触及到我国现行高校体制中的一些不合理方面。它对当下大学、知识份子群体的描写,真实而令人震颤,理应得到文学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与肯定。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