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中国”考验政府
“幸福”、“幸福感”、“幸福指数”俨然已经成为时下中国的流行语。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让人民幸福”已成为从绝大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形成的共识,5日提交会议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中国将在未来五年执行改善民生10大行动计划,更勾勒出一幅关乎“幸福中国”的具体图景。
不妨摘录几条具体的民生计划:城镇年均新增就业900万人,年均转移农业劳动力800万人;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新增1亿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这些改善民生的数字和举措颇具含金量,它们涉及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若干民生领域,无一不是近几年来社会矛盾纠结、民意反映强烈的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关乎老百姓的幸福体验。另外据悉,上海、山东、江苏、陕西、江西等地方提出,居民收入增速预期要高于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要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年初的地方两会上,重庆市还率先将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基尼系数”列为考核地方政府的重要指标。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四川去年就重修了市州政府目标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不再下达GDP增长率指标,转而用12项发展指标考核官员。刘奇葆说此举意在更加重视各地民生发展和经济发展质量,更加突出民生指标的重要性。
学者认为,虽然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幸福”是一个融合主观感受和客观基础、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多重因素的“模糊”概念。但是,对于承诺给人民幸福的各级政府而言,“幸福”是一个个需要兑现的数字、一项项具体工作的落实,容不得丝毫模糊和马虎。还有专家表示,将“幸福”的目标量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是实现“幸福中国”的必要步骤。毫不夸张地说,“幸福中国”的提出,是执政理念的一次革命,对各级政府来说,不仅对某一方面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更是一次重塑形象的大考验,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重塑政府,“幸福中国”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重塑政府,就是要求各级政府转变工作作风,少一些形式主义,多一些务实精神,在全面提高行政执行力和公信力上真办实事、真下功夫,时刻把群众喜忧冷暖放在心上,真正为百姓所想,真正接受人民监督。
重塑政府,就是要求各级政府转变工作思路。民生问题关乎百姓切身利益,历来是产生社会矛盾的“策源地”,解决好社会民生问题,满足群众的正当利益诉求,是当前中国的最大政治,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幸福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改变政绩观,视人民愉悦为愉悦,视人民幸福为幸福,切莫把领导或部门意愿强加在群众意愿之上,出现人民“被幸福”。
避免“被幸福”,关键还是在政府。各级政府必须真正以追求公众利益、谋求人民福祉为根本出发点,捍卫人民尊严,实行民主决策,确保人民利益,让百姓在生活中去自己感受幸福。
总之,“幸福中国”是通过民生的系列改善,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生活提高、心理愉悦、环境友好、氛围和谐,是物质与精神协调基础上的价值认同,而不是与GDP异化类似的“数字幸福”。这需要国人共同努力,更需要各级政府转变观念、转变作风,在重塑形象、抓落实上下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