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先荣:寻访辛亥遗址,见证首义史实
推翻满清的首义之城武汉,是一个有着大量辛亥后裔的城市,据说当时每八个家庭中就有一人参加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100周年来临,武汉市充盈纪念盛典的气氛——
武昌蛇山山体透绿拆迁工程耗资巨大又受到好评;持续数年的阅马场首义广场扩建改造使其面貌焕然一新;广场南端18万平方米的大首义广场矗立起高大的辛亥革命纪念碑,新建起恢宏的辛亥革命博物馆……
辛亥百年纪念的学术信息也纷至沓来:武汉大学历史学教授冯天瑜在湖北省档案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了《辛亥革命何以首先在武昌爆发》的专题演讲;我的朋友——辛亥革命元勋之子李承弘又送给我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所编他父亲的《李西屏文集》、他的新着《百年寻梦——一个辛亥武昌首义元勋家庭的百年政治命运》;长江日报记者罗时汉的新着《城市英雄——武昌首义世纪读本》也摆上我的案头……
李承弘的父亲李翊东(1887~1960),湖北黄冈人。1910年入湖北新军当兵,旋考入湖北陆军测绘学堂。1911年10月10日晚,他与方兴率测绘学堂百人参加武昌起义,负责防守中和门至通湘门一线及楚望台军械库,次日移守咨议局。众推黎元洪为军政府都督,黎坚持不就并拒签安民告示,他举枪逼黎并代签 “黎”字。后任黄兴司令部参谋兼督战员,随同参加阳夏战役。此后参加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遭袁通缉,赴美留学,十年乃归。1948年被选为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建国后,任湖北省商业厅副厅长,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
通过倾听辛亥后人讲述和学术报告、阅读辛亥史籍,使我对辛亥革命何以在武昌爆发、武汉人民如何踊跃参加、支持辛亥首义,有了生动、形象的了解。产生了自己去寻访官方公布的武汉35处辛亥革命遗址的激情。征得李承弘李老的同意,由他带领我去寻访这些辛亥遗址。
◆35处辛亥革命遗址
辛亥革命首先爆发于武汉,遗址遍布三镇,确定的35处辛亥革命遗址是一个大大缩小了其范围的遗址名录。比如湖北革命团体的源头——革命党人武昌昙华林花园山聚会的场所,比如惨烈的阳夏保卫战战场——汉口的刘家庙、循礼门、玉带门、歆生路(今江汉路),汉阳的琴断口、扁担山、归元寺、龟山,再比如作为阳夏保卫战的指挥部汉口的满春茶园,武昌的宝通寺、洪山宝塔,汉阳的伯牙台这些重要的遗址,就都没有列入。
我原以为仅仅寻访这35处辛亥革命遗址,比较简单、容易,对这个选题的工作量之浩繁和艰巨估计远远不足。且不说这35处遗址至今也没有完整、系统的资料介绍,现有的书籍和资料介绍,不是语焉不详,就是也有遗漏和谬误。
在这35处遗址遗迹中,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有些地方,连熟知辛亥革命历史的李老也没有去过,许多生于斯长于斯的武汉人也不了解。它们有的分布在当年偏僻的郊外和城内市井小巷而不为人所知,如位于卓刀泉伏虎山的辛亥烈士墓群、位于蛇山脚下的张难先故居;有的位于一些机关、学校内,一般人很难进去自由参观,如工程营在湖北省总工会大院内,没有有关领导的批准,守门的保安不会允许外单位的人随意进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是原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所在地,现为武昌实验小学;有些位于军事单位禁区而不对外开放,如孙中山亲自督促建立的庚子年(1900)在武汉起义牺牲的唐才常自立军21烈士墓,坐落在洪山北麓的湖北省军区院内,阳夏保卫战中协助战时总司令黄兴守汉阳的黄兴秘书长田桐墓,坐落在洪山南麓的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院内;有的遗址属于国防保密单位而拒绝参观拍照,如原湖广总督署所在地、牺牲于武昌起义当日的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亭在武昌造船厂院内,楚望台军械库在武汉船舶设计研究中心(原701所)内。要参观上述这些军事、保密单位,必须获得这些单位的上级部门批准,即使中央和省市新闻单位记者也不能例外。经过李老事先在辛亥革命研究及后裔圈内多方调查、事先探路,再陪同我一道前往,经过多日的奔走,除庚子革命烈士墓无法参观、拍摄外,其余遗址全部瞻仰到了。
任何一个有希望的民族,都非常珍惜自己的历史。辛亥百年庆典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庆典,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查询、寻找、踏访,在盛典到来之际,系统地告诉世人这些遗址的史实和今昔。本文根据本人现场核实和归纳,参考了《辛亥革命胜迹》(武汉出版社,2003年)、《武昌首义文化区史迹要览》、《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武汉出版社,2006年)、《武昌老地名》(武汉出版社,2008年)、《武汉风景名胜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和《武昌首义诗词楹联大观》(武汉出版社,2009年),以及部分网上资料,按照武昌起义的经过,大致分类、排列,期望通过我们的视野和镜头,使读者对纷繁的武昌首义历史、其遗址的前世今生,有一个简略、形象的了解。
2949.jpg
本文作者与李承弘先生(左)。
◆未能到访的遗址
庚子烈士牌坊在现中科院武汉分院内,烈士墓在省军区大院内,中间隔着一条八一路。李老有一位朋友曾住在省军区大院内,现在已经搬出。我在汉网上读到,一群辛亥历史研究者,手持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证,拿着介绍信想去拍摄受阻,知道此路不通,打消了继续下去的努力。
庚子烈士墓位于洪山东北麓。光绪二十六年(1900)以唐才常为首领的自立军反对慈禧专政,以求改良中国政治,准备于当年8月7日在武汉举行武装起义,因机密泄露,唐才常、傅慈祥、林圭等20多人于8月12日在汉口保顺里和李慎德堂等处被清廷逮捕,次日夜在武昌紫阳湖畔和大朝街(今复兴路)天符庙被杀害。当时诸烈士的骸骨只能草葬,1912年4月孙中山来武汉,决定将唐才常等21人合葬,建立陵园,立有石碑。1929年复加扩建,1935年又予以整修。
墓建于长方形平台之上,内用砖砌,外以水泥浇筑,墓前以钢筋混凝土筑成四柱三门的牌坊,横额上书“庚子革命先烈墓道”八字,牌坊和墓之间建有一小亭,亭内立有叙述庚子革命史实的碑记。整个陵园由牌坊、墓道、纪念亭、坟茔四部分组成。
牌坊高约10米,宽为11米,面北背南,现在八一路北侧40多米处。墓道原长百米,现为八一路横断。纪念亭高10米,圆柱,六角,亭内立有碑记,叙述庚子革命史实。亭后20米处为坟茔。坟茔前有石碑,上书“铁血精神庚子之墓”。“文革”期间墓冢被毁坏,武汉市1991年在原址重建了墓碑。
自立军起义是在长江流域掀起的有10多万人参加的武装斗争,锋芒直指掌握清朝实权的后党顽固派,具有进步意义。唐才常、秦力山、沈尊等志士殉难,唤醒世人毋为奴隶,导致了保皇派的分化和革命派的发展,为推动两湖地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辛亥武昌首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庚子革命烈士墓
◆辛亥革命的摇篮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位于武昌彭刘杨西路南边,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为培养国民革命军事政治人才而合力创办的高等军事院校,被称为“第二黄埔”,1927年2月12日正式开学,学生3700余名,由蒋介石任校长,汪精卫任党代表。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后,改为委员制,由谭延闿、邓演达、恽代英3人组成该校常委,恽代英主持日常工作。“七一五”汪精卫分共后被迫解散,大部分学生编入国民革命军四方面军第二集团军军官教导团,成为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武装斗争的重要力量。曾诞生过中国第一批军事院校的女兵,赵一曼烈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还走出了恽代英、陈毅、徐向前、罗瑞卿、许光达、陈伯钧、程子华等红色先辈。学校政治教官沈雁冰、第六期学员臧克家,后来成了中国现代文学著名作家和诗人。现为武昌实验小学所在地。1992年,该校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旧址建筑现尚存白墙、朱廊、青瓦砖木结构的5栋坡顶中式平房。中间两根黑色廊柱上刻着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手迹“古昔盛时崇文兴化 大贤能事在气与言”。题识写着:“南皮张之洞书于两湖书院”——“南皮”是张之洞的籍贯(清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
创建于1926年秋的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为何会列入辛亥遗址?我百思不得其解。原来,它的前身是张之洞于1890年(光绪十六年)四月在武昌营坊口都司湖畔创建两湖书院。因经费主要出自湘、鄂两省茶商捐资,故名“两湖书院”。1903年,两湖书院改为文高等学堂,亦称两湖大学堂。不久又称为两湖总师范学堂。两湖书院自成立至1902年止的12年中,造就了大批人才,清末维新派领袖、自立军领导人唐才常,辛亥革命领袖黄兴等都曾是两湖书院学生。张之洞的实业自强努力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质、人才和思想等基础。两湖书院是革命的摇篮,孙中山称颂兴办两湖书院的“张之洞是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日知会遗址
按照媒体公布的地址,我们在武昌老城区昙华林的一条狭窄破旧的小巷里找到了崇福山街(原候补街高家巷),遗址门牌号码几经改换,初为崇福山街33号,再为1号、3号,现为41号。原址房舍已毁,仅存一青石门楣砌于墙内。一座砖墙斑驳、门窗破烂不堪的一层民居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当地居民肯定地告诉我们,这就是日知会的遗址,平房的墙壁上有一块水泥牌子,黑底黄字,用新魏字体印着武汉市人民政府2005年2月21日公布的“优秀历史建筑圣约瑟学堂旧址”的字样,说明中有一行字:“旧址内今41号楼,当时是圣公会圣约瑟礼拜堂的书报阅览室”。
查《现代汉语词典》,“遗址”和“旧址”的区别在于:“遗址”是毁坏年代较久的建筑物所在的地方,“旧址”是原建筑物已不存在、重建改建别的建筑的地方。显然,此处用“遗址”更为妥当。房子破烂不堪,已无人居住,怎么也想象不出当年教会书报阅览室的盛况。据报载,此处已被列入100周年政府投资修复的项目。
日知会是清末湖北反清革命团体。日知会的名字来源于《论语·子张》里子夏的一句话“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很有些教诲民众之意。日知会原系美国基督教武昌圣公会在昙华林设立的一个供人看书报“以开民智”的一个阅览室。1906年春,由刘静庵、曹亚伯、张难先等人假其名义组织革命团体。日知会在黄冈设有秘密机关,大量翻印革命书籍,还定期举办演讲会,编唱革命歌曲等,鼓吹反清革命。会员分军界、学界、新闻界、宗教界四类,以军界为最多。主要在新军、学生与会党中开展革命活动。
日知会与同盟会关系密切,1906年夏,同盟会会员吴昆偕法国人欧几罗来武汉考察时,就由日知会负责接待。同年冬,萍浏醴起义爆发,孙中山派胡瑛等人赴武汉联络日知会响应起义。事泄,1907年1月,日知会成员刘静庵、胡瑛、朱子龙、梁锺汉、李亚东、张难先、季雨霖、吴贡三、殷子衡等9人被逮捕下狱,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丙午日知会谋反案”。日知会活动即告终止,会员遂化整为零,组成其它革命小团体。
1911年6月12日 ,刘静庵在狱中被折磨致死,时年36岁。日知会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和人才方面的准备,对武昌起义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清末湖北反清革命团体日知会遗址。
湖北共进会旧址
寻找湖北共进会旧址遇到一点小曲折。我问清了楚善里在汉口兰陵路,一位老人告诉我,原来的楚善里已经消失,原址就在合作路一群高楼旁。我在武汉市二十中学南边的有“兰陵大公馆”字样的高楼旁问一位保安:“请问共进会旧址在哪里?”保安说“不知道”。我只好继续往江边走,走了一会儿,发现不对劲,又重新返回来问一位从高楼里走出来、知识分子模样的老妇人,她有点迟疑地说,好像是在里面。我往里走了不远,发现一座排列着三个黑色大门的两层楼房,墙上有蓝底白字“楚善里28号”的搪瓷铭牌,还有“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湖北共进会旧址”的水泥牌匾。但重修的建筑形单影只地被夹在摩天大楼旁边,没有了巷道,怎么也不像原来汉口里弄式房子的模样。
湖北共进会旧址位于汉口楚善里28号(原宝善里14号),原建筑已毁,今房屋系重建,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东向,硬山顶,红瓦,面阔4.5米,进深12.8米。共进会1907年9月成立于日本东京,由多省同盟会会员和留日学生代表发起,是同盟会的外围组织,1908年后其工作重心移向国内。1909年3月,孙武等人设湖北共进会总机关于汉口鸿顺里34号。1911年初,为响应广州起义,又设总机关于汉口宝善里14号。1911年9月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后,设政治筹备处于共进会总机关内。同年10月8日,孙武等人在此处制造炸弹时发生爆炸,孙受伤,送至德租界同仁医院,俄巡捕闻声赶来抄走起义用旗帜、印信及革命党人名单,并报清廷湖广总督瑞瀓,当晚该军事指挥部遭破坏。

湖北共进会旧址。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