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一带一路”的历史和文化基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道德经》区区五千言,却提出了天道、人道之区别:“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以前只了解天道和人道,天之道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所以天道公平、长久不怠,人之道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所以人之道两极分化、纷争不断。所以人道要效法天地,以德配天,谦恭自省,敬畏自然,不然物极必反,天道回还,会给人道带来大麻烦。
在这里,天道和人道截然相反,好像是一对势不两立的两极,不共戴天的仇人,天道就要否定人道,人道就要湮灭天道。其实老子还提到了“有道者”,就是那些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的人,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在当今的世界上,美国就代表人之道,而我们国家代表的就是天道,“一带一路”战略就是“有道者”的体现。
有人说“一带一路”战略的执行,是中国产业资本输出,而人民币国际化,是金融资本输出。都是中国资本对外输出和跨国运动!但是“一带一路”战略和马歇尔计划明显不同的地方就是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中国不仅是将自己的过剩产能寻找出路,而是和丝路周边的国家在建设一种互动贸易的关系。正如韩毓海教授在《五百年来谁著史》中所描述的互市和朝贡过程。
中国海洋朝贡贸易——以“琉球”为例
中国历史上的海洋贸易是一种朝贡系统。自秦统一以来,中国致力于打交道的主要对象,其实是中亚-北方各民族,而非西洋各民族。这使得中亚各民族的活动深深嵌入中国历史之中,宋代以来,也是大陆和北方边疆的危机带动了海洋的发现。明朝开国后,即将原本属于中国民间商人的商业利益让给了主要朝贡国琉球,与琉球保持着密切的朝贡关系,等于在东南海上设立了一个稳定的外藩,从而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明沿海地区和海外贸易的安全。
从海洋战略上讲,琉球处于浙江、福建与日本交通的要冲,与明、朝鲜、东南亚和日本进行贸易,使得琉球积累了庞大的财富,琉球海上中继贸易核心的角色,一方面沉重打击了明东南海上的海盗行为,另一方面也直接威胁着日本德川幕府的利益,迫使日本对琉球的发展作出剧烈反应。而随着16世纪末明王朝将朝贡贸易重心转向北方边疆,琉球的历史发生了逆转。
今天看来,海洋朝贡体系衰落的原因是复杂的,这首先是明朝贸易重点的变化使然。自秦征匈奴、唐伐突厥以来,中国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即在中亚、蒙古地区而非海上,而明尤其如此。随着1570年明蒙边关贸易的扩大,明对外贸易的重心由海洋转向了大陆。明朝的国家购买力,很大部分被重新分配到北方边疆方面,明朝的海上购买力下降,以琉球为中继的海洋朝贡贸易体系整体地位下降,而琉球的重要性随之下降。
从明朝至今,国家经历血雨腥风,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国力也远远的将过去甩在身后。现在重提经略海洋,必须借鉴历史经验,解决货币信用与航海、海洋贸易之诸多问题,同时面对西方国家的侵扰,对付东南海盗,打击走私豪商,才能使海上贸易畅通无阻。
中国大陆互市贸易——以“恰克图”为例
清代西征蒙古,主要原因是由于西蒙古与俄罗斯的军事勾结,以及俄罗斯与东蒙古之间的冲突。17世纪中叶,俄国殖民势力进入外贝加尔地区,开始与喀尔喀蒙古的车臣汗、土谢特部的布里亚特部发生冲突,而在噶尔丹与俄国的军事同盟的鼓励下,自1660年代起,俄国把侵略的重点,由西部蒙古转移向东,放在了贝加尔湖以东的布里亚特蒙古地区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俄国在蒙古草原东部的侵略行动,明显地是利用了东西蒙古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充当了噶尔丹讨伐东部蒙古的先锋队。也正是为了孤立和打击噶尔丹,清中央政府介入俄国与布里亚特蒙古之间的战争,以开通清俄贸易的方式,阻止了俄国对于东部蒙古的入侵,使得东部蒙古地区得以稳定,并最终为彻底解决噶尔丹分裂势力创造了条件。
1689年,清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这其实是世界上第一部跨国、跨境贸易法,而不仅仅是一部军事停战协定。1727年,清俄再签订《恰克图条约》,此条约一方面划定了两国在西伯利亚地区的边境线,另一方面则根据《尼布楚条约》所奠定的跨国贸易法,规定原属土谢特部的恰克图地方,为清俄双方政府认定的互市地点,该城(恰克图)为中俄两国所共有的自由贸易区。从此,清俄两国商人蜂拥而至,随着北方陆上共同市场不断扩大,特别是当1830年英法大战封锁了欧洲海路之后,欧洲对中国的贸易主要是经过蒙古和俄罗斯这个通道转运的,以恰克图为核心的北方中路贸易,是17-18世纪世界上最主要的大陆贸易商道。
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和1727年的《恰克图条约》,为欧亚大陆贸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以和平的方式推动了跨国市场的扩大。恰克图位于今蒙古共和国和俄罗斯的边境线上,往北是俄罗斯边疆布里亚特共和国首府乌兰乌德,往南则是蒙古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在这个意义上,今天已经被人们遗忘的琉球贸易和北方恰克图贸易,实则开创了一个“世界经济”的伟大时代。明、清两朝均以和平的方式,推进了贸易和市场的跨国化,从而与近代西方的金融和军事扩张的方式推动的“全球化”划开了距离。
今天重温中国的海洋朝贡贸易和大陆长途互市贸易,一方面呼应中国最新规划的“一带一路”战略,经略西部,从三线建设到西部大开发,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众人的瞩目所在,同样是现在担纲者阶层的梦想,是一脉相承的;另一方面与西方的对外贸易做出区划,中国的对外贸易无不是以文化做基、德政先行,是有余以奉天下的有道者。中国的船队和车队走到哪里,都是以互利共赢为目的,是互市互利贸易的典范和楷模。
“一带一路”遵守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本质上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战略,正在以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21世纪的国际合作理论等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等理论,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和希望。(欧亚美智库201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