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嘉:“留学潮”有感
今天下午女儿陪我散步,偶遇王华良,他是从华东革大在1952年随王零他们一起来复旦工作的,后来是复旦大学出版社负责人。他的夫人于敏我也很熟悉,如今早已去世。他有二个女儿都出国在外,如今一个孤老在家。我与他聊起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股出国潮,他说现在想来实在有点后悔,好端端二个女儿送出去,现在要她们回来探亲也不容易,更不要说就近照顾老人了。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去了澳洲,夫妇二个在那儿,一儿一女。现在我的孙女也大学毕业了,是澳大利亚税务系统的公务员,实际收入与在上海的外孙和孙子也差不多,白白送给澳洲了。在国内同样可以有发展的机会,也有收获,便是多了一个孙子。而孙子在海外长大,华语也不会讲,实在得不偿失。我在澳洲的儿媳妇讲,他们一家子出国,错过了国内改革开放以后大发展的时期,在国外混还不如在国内好。对面马路散步的化学系教授秦启宗,也走过来一起闲聊。他说自己只有一个儿子,那时也想出国,他不让出去,还是留在国内,他对孩子说,我们就一个儿子,你出去了,我们老了怎么办?他儿子就留下来了,现在就住在附近,不时还可以照顾他们老两口。我们说,还是你有远见。那时国内穷,谁也没有想到后面二十年国内经济发展那么快,与我年齿相当的同事,几乎家家都有子女出国留学,不少留在国外了。以历史系我的同事为例,有的两个子女全部出国了,如史地所的一个教师有二个儿子,一个在美国,一个在德国,老夫妻二个分别照顾,一个赴美,一个赴德,实际上这时候老人出国不是去享福的,是为儿子照顾第三代,他们那儿保姆代价太高,他已八十多岁了,还不断地在海外奔波,他家与我同在一个宿舍小区,我看他去食堂吃饭,走路也已很艰难了。在老知识分子圈子,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的,都是子女在海外,老人孤独,少人照料。
子女在海外,工作情况大都很普通。我儿子在澳洲,他对我说过,第一代移民,在海外只能是三等公民,要第二代才能进入当地的生活圈子,努力的话,第三代或许有个别能进入他们上层或主流。在国外不见得有在国内生活那么自如,为了面子,大家都不太讲实话。随着留学潮兴起,我看着新东方在复旦校园周围崛起,心里不是滋味,那么多人出国,真正有成就的只是极少数,得与失比较,无论从家庭还是出国群体的成长,也许都是失大于得。我不反对出国留学,但什么事情成为一股风气,一股潮流,那就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大家赶时髦的现象,不一定是好事。从我周围知识分子子女出国潮的情况,二十年以后回头看,各家各户的情况大体上都是如此。也许我孤陋寡闻,没有听说哪家的子女有什么大的成就,实际上这是赔了钱又把儿女送给了别人,得不偿失啊!
现在的问题是出国留学的年龄越来越低龄化,而且人数越来越多,这股潮流同样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我看7月29日《中国青年报》第三版报道,今年在美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占全美留学生的比例高达31%,去美国读高中的留学生,2005年有六千人,至2014年多达三万人。要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到海外去读高中,实在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一是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二是缺少独立自学的能力,三是语言上很难与当地青年一下子能很好的沟通交流,四是缺少家庭的温暖教育。在那么一个青少年时代,孤独地在海外生活,实际上是苦了孩子。男孩子性格粗野的话,反而更易惹事闯祸,最近美国审判中国在美私立牛津高中的中国留学生,对同伴绑架施虐的案子,涉案的嫌犯有12人,其中6人被捕,被捕的六人只有两人年满20岁,都是属于少年犯罪。这样把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过早送出国,不是造就他们,反而是放纵他们,甚至是坑害他们,尽管这只是少数和个别的恶性案例。现在大家都是独生子女,怎么舍得既花了钱,又把孩子送到外面去吃苦受难呢?我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去的还是大学毕业生为主,现在怎么能让初中生就往海外跑呢?孩子受了苦也不会在家信中倾诉,让孩子一个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学习,怎么能避免生活上的孤独和苦闷呢?2013年,中国赴美读高中的青少年已达23795人,美国高中的教育,老师上课的时间不多,还得靠你自己努力,如果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没有独立自学的能力,那么往往会在街头闲逛了。在国外经历诸多挑战的小留学生,他们最后的结论会是在父母身边、在中国读书,日子过得最舒畅。事物还有另一种可能,孩子在国外受环境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变了,将来即使回国,也许又很难适应国内的生存环境。所以我们青少年的家长,把孩子送出国前要多思量一下,孩子是不是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是不是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孩子在艰难的环境中能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孩子能否耐得住孤独和寂寞。已经送出国的孩子,也仔细考察一下,境况对孩子成长是否有利,如果有问题,还是早一点回来,并非让孩子出国自己脸上就光彩,回来就不光彩了。还要想一想,如果孩子在海外就业了,自己老了,怎么过日子。
回到我与王华良的谈话,他对我说,还是你好,孩子多,一个孩子出去了,还有三个孩子,女儿对你照顾的那么好,我的两个女儿都在国外,妻子去世了,我一个人在家熬日子,一旦我身体不好怎么办,谁来照应啊!从他的话中可以知道,让孩子出国的事,还得三思而后行,减少一点盲目性,对自己,对孩子都有益无害,莫把他乡做故乡,如果孩子真有理想、有信念,怎么能抛弃生他养他的这块土地呢,所以还是让自己亲手带大的孩子在国内谋生存、谋发展好,因为我们的祖国与世界各国相比,还是非常有希望的,尽管经历了无数曲折,但前途依然是无限光明的。
希拉里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中国百分之八九十的权贵亲属都在申请移民,或打算移民,作为统治阶层,这样做让人不理解!为什么他们自己都不相信这个国家的未来?”这话有夸大之处,但也不是无中生有,过去确实也有一些权贵亲属在海外造成恶劣的影响,前一个时期对裸官的清理不是偶然,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一种现象。什么铁帽子王,那是靠不住的,犯了法还得请回来还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还是悄悄地把自己子女召回来好,别再在海外丢人现眼,让父母无脸见人。现在流行一句话,不能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但这不等于优越的生活条件就能出好苗子,这样反而使他们成为暖房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人的成长,不单纯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社会的锻炼,“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这句老话还是有道理的,那样的条件培养不出好的接班人来。中国历史上的东宫制度,教训多于经验,要让孩子们在适当的年龄段经历风雨,才能茁壮成长。我的孩子曾去农村插队几年,所以才放心让他到澳洲去,他告诉我,他去澳洲是一次洋插队。因为他经得起磨练,才能在苦难中独立自主谋生,培养好自己的下一代。别忘了苦难的生活,那种经历才是真正的财富。中国一句老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人上人不是压迫欺侮他人之人,而是指其学识、能力超乎寻常人,生活经历的积叠比文化知识的积叠有时更重要,有了生活经历的基础,文化知识才能有超常的成就。当然也需要外部环境提供机会,在机会出现时能抓住机会,脚踏实地,才能努力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不是那种投机取巧、仗着父辈特权去胡作非为,那只会遗臭万年。
2015年8月14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