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发展回顾、现状与展望
文章回顾中国农科院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发展历程,分析现状,并展望未来。内容涵盖人才培养机制、科研平台建设及国际合作,突出高层次人才工程与科研项目支撑。
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发展回顾、现状与展望
http://www.caas.net.cn/yuanqing/Z_Show.asp?ArticleID=2979 |
|
[ 作者:院人事局 ] [ 来源: ] [ 点击数:2121 ] |
|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
核心提示:改革开放后,通过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等民间渠道,于1979年向美国选派了第一批博士研究生。自此以后,中国农业科学院通过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政府项目、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外专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等渠道,源源不断地向国外选派留学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共派出1000余名科技人员出国留学、进修,有600多人学成回国,把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以及带回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用于科研工作中,成为科研工作的骨干。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的任务,在解决农业及农村经济建设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以及培养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先进的科研设施、仪器设备等基础条件来支撑,又需要良好的运行机制来维系,还需要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优秀的科学家来提供技术和知识支持。通过全方位的平台建设和持续的培养锻炼,造就一批又一批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50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通过不断完善科研平台建设和制度体系设置、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和发展研究生教育等,不断推进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1 中国农业科学院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发展回顾
伴随着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发展历程,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得到不断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从建院初期的“重使用轻培养”逐步发展为“用育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成长”。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基础条件逐步改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之后,研究生院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为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科研基础设施是科学研究必备的物质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基础条件不断更新和完善。根据各所不同学科的发展和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利用基建投资、世行贷款、专项资金和单位自筹资金等,分期分批为各所(室)、中心配备了各类仪器设备。
1989年植保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年哈尔滨兽医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农口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国内外同行进行全方位开放,之后陆续建设其它学科国家、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国家、部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1986年建成世界前列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2001年建成“中日农业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建筑面积10400平方米,仪器设备877台套,设置了7个研究室、25个专业实验室,具备了开展可持续农业技术研究领域国际合作研究、自主开发研究、技术推广和信息传播的良好条件;2002年建成“中国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17900平方米的科研楼、5850平方米的温室、2770平方米的温室工作间,仪器设备共69类468台(套),价值8053.38万元,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农作物科学方面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2年建成“国家农作物种质保存中心”,为我国作物种质资源的中期保存与开发利用奠定了必要条件。
1.2 科研人才队伍的发展为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20世纪50年代,根据国内经济技术和科技发展需要,中国农业科学院通过国家渠道,从一些研究所、大学选派了大批不同学历人员到前苏联、保加利亚等国留学,读本科或攻读副博士学位。改革开放后,通过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等民间渠道,于1979年向美国选派了第一批博士研究生。自此以后,中国农业科学院通过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政府项目、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外专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等渠道,源源不断地向国外选派留学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共派出1000余名科技人员出国留学、进修,有600多人学成回国,把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以及带回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用于科研工作中,成为科研工作的骨干。
为了解决科技人员青黄不接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大胆选拔了一批脱颖而出的青年科技人员晋升高级技术职务;从院长基金中切块,专门资助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主持院长基金项目;选拔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做重点课题主持人或第二主持人;组织青年科技人员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为青年人登上学术舞台创造了条件。
1986年,经农牧渔业部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中国农业科学院先后制定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规范”及其“补充通知”等文件,明确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程序,加强岗位、职数的管理和任职期间的考核工作,使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稳步发展(表1)。
表1 近年来全院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情况表
年份 |
正高级 |
副高级 |
高级人员/ 科技人员 |
年份 |
正高级 |
副高级 |
高级人员/科技人员 |
1989 |
177 |
1119 |
23.9% |
1998 |
281 |
1157 |
27.0% |
1990 |
206 |
1045 |
22.4% |
1999 |
294 |
1160 |
27.6% |
1991 |
165 |
1015 |
21.0% |
2000 |
301 |
1155 |
30.0% |
1992 |
226 |
1132 |
23.8% |
2001 |
344 |
1181 |
32.3% |
1993 |
215 |
1122 |
23.2% |
2002 |
387 |
1218 |
34.4% |
1994 |
249 |
1227 |
25.7% |
2003 |
433 |
1248 |
37.1% |
1995 |
246 |
1164 |
25.3% |
2004 |
483 |
1260 |
37.5% |
1996 |
227 |
1109 |
26.1% |
2005 |
544 |
1266 |
38.1% |
1997 |
281 |
1233 |
26.5% |
2006 |
553 |
1221 |
37.6% |
1995年初,院党组在分析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科技队伍现状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九五”重点培养造就100名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的计划。1995、1996两年在全院范围内选拔了两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提名人(第一批45人,第二批42人),经过两年的悉心培养,一批年轻的科技人员,以其良好的精神面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较高的学术造诣,在我院重点学科和专业崭露头角。1997年选拔了首批36名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9年又选拔了第二批37名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首批18名开发推广专家人才。在科研人员逐步年轻化的同时,领导干部年轻化程度逐渐提高,其中45岁以下的所局级干部比例已从1994年的19%提高到1999年的60%,处室级干部比例从1994年的35%提高到1999年的65%,高级职称技术人员比例从12%提高到现在的48%。在全院承担的一千多个课题中,主持人平均年龄在43岁左右。
1.3 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为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经过多年努力,以两院院士和一批全国农业科技战线知名专家为主体组成的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在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其中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国家发明奖特等奖;冬干鸭屎泥水稻“坐秋”及低产田改良的研究、豫北地区盐渍土麦棉保苗技术措施的研究、马传染性贫血病弱毒疫苗研究、多抗性丰产玉米杂交种中单2号、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及其配制的七个系列新品种、抗病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2获国家发明一等奖;聚乙烯地膜及膜覆盖栽培技术、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及其结果应用、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10号、适合麦棉两熟夏套棉花新品种中棉16、高产优质多抗棉花新品种中棉19、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H5亚型禽流感灭活苗的研制与应用、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作物育种、植物保护、作物种质资源、动物疫病防治、土壤肥料等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为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又为今后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参考,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4 研究生院的建立与发展为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托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了加强科研人才梯队建设,加速高层次年轻人才培养,于1979年1月创建了研究生院,并经国务院批准于1981年11月3日成立。成立之初有1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建院第一年,研究生院招收了第一届硕士研究生44人,1985年招收了第一届博士研究生2人(图1)。
研究生院充分发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科研“国家队”的优势,20年来,已为社会输送农业高科技人才累计近1200名,到1999年底,研究生院已有11个专业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有28个专业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基本涵盖了农业行业的学科,建成作物学等6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博士生导师97人,硕士生导师775人,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1 研究生院建院以来学生培养情况示意图
2 中国农业科学院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发展现状
“十五”初期,院党组根据国家农业发展需要、国际科技竞争形势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展壮大的实际需要,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未来十年的宏伟发展目标和人才强院战略。即用5~10年时间,把中国农业科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心和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基地(简称“三个中心、一个基地”)。在杜青林部长的指导下,中国农业科学院提出要紧紧围绕加快“三个中心”建设的核心人才问题,加强中国农业科学院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中国农业科学院通过加大科研条件建设、进行学科重组调整、深化用人制度建设、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等为高层次科研人才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实施“杰出人才工程”,大大加快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研究生院跨入快速发展阶段,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教育体系。至“十五”末期,中国农业科学院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2.1 建成较完善的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条件平台
2.1.1 建成了基本完备的科研基础条件
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有33个研究所,分布在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有26个国家和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31个国家级、部级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建有全国唯一的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中心,拥有世界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国家种质库,拥有国家农业图书馆,农业藏书世界排名第三。
“十五”末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固定资产原值17.4亿元,其中专用仪器设备价值7.1亿元,单价10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867台/套。从农业生产的环境监测研究,到取样进行前处理,然后采用核心仪器进行分析,最后处理形成科研数据,在农业科研方面已经基本形成初具规模的研究平台。
根据“三个中心、一个基地”的发展战略目标,结合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国际前沿发展趋势和新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农业科学院调整了学科发展方向、拓宽了学科发展领域。研究确定作物科学、畜牧兽医科学、农业微生物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及工程、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农业信息学、农业工程学、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等9大学科领域和41个一级学科、173个二级学科作为建设重点。通过九大学科群的优化重组,突出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体现了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形成了面向现代农业,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的学科体系。
2.1.2 完善了制度体系平台建设
一是加强了以全员聘用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改革。近年来,先后制定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处级干部竞争上岗实施办法》、《中国农业科学院全员聘用制实施办法》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未聘待岗人员暂行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按照这些制度要求,不断规范各单位聘用制管理,保障单位与职工的合法权益。2001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下属单位有80%以上试行了全员聘用制管理,90%以上单位实行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涉及处级干部总数近500多人次。此外,一些单位还试行了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副研究员的聘任制管理。
二是加强了以提高进人质量为核心的调配工作管理。先后制定了《优秀人才引进和接收应届毕业生工作管理暂行规定》、《中国农业科学院干部职工调配工作暂行规定》、《中国农业科学院接收高校毕业生管理办法》,要求各单位必须从单位发展的长远战略出发,规划好自己的“育人、进人”计划,特别是在接收和引进人才上,要考虑单位的编制管理和优化结构,实行考核录用制度,从严掌握、公平竞争、优中选优,既要保证重点学科领域岗位的需要,又要尽量避免出现年龄、学历、生源、专业结构断层。
三是进行了以激励机制为核心的分配制度改革尝试。为了适应人才竞争和研究所分类改革工作的需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2001年出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转制试点单位工资收入分配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强调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本单位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的同时,提出了按劳分配与按资本、技术、成果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全面试行了“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为主体的“三元结构”分配制度。
四是大胆探索能上能下的专业技术职务改革。根据用人制度和专业技术职务改革工作的需要,按照农业部总体部署和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加强了岗位管理,按岗位空缺情况进行评聘和竞争上岗;根据管理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及时进行政策性引导,促进人才合理配置和分流;在兼顾老同志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同时,坚持向优秀年轻骨干人才倾斜。一些研究所大胆探索了“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的用人制度改革,把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与岗位管理和个人实际工作能力有效地结合起来。
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提供了制度保证。
2.1.3 搭建了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
目前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进行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国家和地区已达60个,签订科技或经济合作协定的国家有11个,同20多个国际组织和农业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关系,签订科技合作协议55份,新引进各种资源15000余份,项目658个,已覆盖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科教单位,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农业科技国际协作网。“十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共有国际合作项目近300个。每年有100多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等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促进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设搭建了国际交流平台。
2.2 实施“杰出人才工程”,促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2003年底党中央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做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从而进一步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杰出人才工程”的持续实施,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活力。“杰出人才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2.1 明确发展目标,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2002年初,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了“杰出人才工程”,并将此项工作列为院“十五”期间人才强院战略的工作重点。计划在5年内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一级岗位杰出人才30~50名,二级岗位杰出人才100~120名,三级岗位杰出人才400~500名。造就一支学科专业优势明显,人才梯队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队伍。
为加强“杰出人才工程”的组织领导,院专门成立了杰出人才招聘工作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院长亲自挂帅任组长,党组副书记任副组长,各研究所也都相应成立了以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为全面实施“杰出人才工程”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2.2.2 合理设置招聘岗位,严格招聘程序
根据杰出人才招聘的总体规模,中国农业科学院坚持以“九大学科群、41个一级学科”的建设为中心,结合人才梯队建设情况和现实工作实际需要,科学配置杰出人才招聘岗位,研究制定每年的招聘计划。在岗位设置中,围绕学科建设需求和总体布局,根据人才拥有状况,规划杰出人才招聘岗位,做到科学设岗,按岗招聘。
为加强和规范杰出人才招聘与管理工作,院党组相继出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人才招聘实施办法》、《杰出人才管理实施细则》、《中国农业科学院加强优秀团队人才引进的管理办法》,明确了《杰出人才聘用合同》,制定了《做好杰出人才接收职责和上岗工作流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
2.2.3 坚持以人为本,提供良好条件,完善考核评价
在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仪器设备费、科研启动费、住房或安家费、年薪等各方面为杰出人才提供资金保障。截至目前,已为杰出人才投入仪器设备购置费1.3亿多元,科研启动经费1亿多元;院、所共同为杰出人才在科研项目争取、科研助手配备、实验与办公用房安排、研究生招生等其他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协助他们解决子女上学、配偶工作等方面的难题,使杰出人才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在考核评价上,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探索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创新考核评价方法。对工作两年以上杰出人才的中期考核,采取个人做学术报告、填报《杰出人才工作业绩表》,全面了解杰出人才在承担科研项目、研究进展情况、取得科研成果、发表论文专著、学科人才梯队建设以及开展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情况,将他们的工作业绩情况通过网络进行展示宣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杰出人才工程”的实施,壮大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高层次人才队伍,促进了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的平台建设和制度建设。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有两院院士11人,在职国家级专家8人,省部级专家151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9人。在1860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人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39人,硕士学位的409人,共占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50.1%;45岁以下的达1104人,占59.4%。到岗一级岗位杰出人才43人、二级岗位杰出人才124人、三级岗位杰出人才241人,一、二、三级岗位杰出人才基本覆盖了中国农业科学院41个一级学科和173个二级学科,形成了以杰出人才为主体的学科带头人才队伍和学科专业优势明显的人才梯队(表2)。
表2 历年评审通过的杰出人才及在岗人员情况表
年 度 |
招 聘 |
在 岗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2002 |
19 |
64 |
|
14 |
42 |
|
2003 |
14 |
41 |
189 |
10 |
34 |
141 |
2004 |
9 |
33 |
68 |
6 |
21 |
64 |
2005 |
19 |
30 |
36 |
13 |
27 |
36 |
合 计 |
61 |
156 |
258 |
43 |
124 |
241 |
注:其中13人由二级岗位、1人由三级岗位晋升为一级岗位, 34人由三级岗位晋升为二级岗位。
2.3 农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实力大幅增强,科研成果大量涌现
科学家们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开展了富有特色的创新性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通过主持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课题等国家重大科技支持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重大动物疫病研究、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禽流感双价基因工程疫苗研究、三系杂交抗虫棉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或阶段性进展,在国际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十五”期间,通过主持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和“863”计划课题,共获得122项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获得379项专利,发表高水平论文3768篇,培养博士生527名。截至到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取得科技成果4422项,其中获奖成果2217项,在获奖成果中,国家级奖260项,全国科学大会奖58项,省部级奖841项。
2.4 研究生院跨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近年来,研究生院充分发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人才、学科、科研条件以及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不断壮大导师队伍,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目前,全院拥有4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含2个专业学位),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生导师达到350余人,硕士生导师1000余人,形成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办学和培养模式,在校研究生已达2000人。
经过多年探索,研究生院形成了独特的“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模式,以研究所管理为主,研究生院管理为辅。这种模式既保证了研究生学位课的质量和标准,又保证了研究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研究中,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各研究所良好的科研条件、大批处于国际学术前沿和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项目、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途径以及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为研究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创造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随着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研究生院不仅连续3年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榜上有名,2002年度还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连续五年以农学第一荣列“中国一流研究生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大批优秀研究生的加入,不仅有效地弥补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辅助人员的不足,同时也加快了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十五”人才战略的实现。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高层次人才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于研究生院,他们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和国家重点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本院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做出了较大贡献。在研究生院建院25周年院庆时统计,中国农业科学院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中,本院研究生院毕业生占了43.8%;在院、所两级领导干部中,研究生院毕业生占1/4;“九五”期间本院承担的研究项目80%以上由本院研究生参加。
2.5 发挥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作用,为西部地区培养人才
根据农业部部署,中国农业科学院已连续接收三批共计94名“西部之光”访问 学者来院研修,他们分别来自广西、重庆、青海等12个西部省、市、自治区。三年来,访问学者充分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良的科研条件,在培养导师的悉心培养下,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实验技能等多方面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培养计划的实施,充分发挥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的实力,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
3 中国农业科学院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发展展望
中国农业科学院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有效地促进了“三个中心”的建设与发展。面对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任务,中国农业科学院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明确了以下目标和任务:
3.1 明确高层次人才建设目标任务
“十一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将继续围绕“三个中心、一个基地”的建设目标,进一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努力实现《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中高层次人才的建设目标:形成20名左右院士级科学家,50名左右具有能够把握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的战略科学家,200名左右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1000名左右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骨干人才。
3.2 加强条件平台建设,完善机制与人文环境
围绕九大学科群建设,新建2~3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实验室、科学中心),3~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15个部门重点实验室、4~6个农业综合试验示范与繁育基地、7~10个改良中心或育种中心、3~5个国家级和5~8个部级(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10~15个农产品质量监督与检测中心、3~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新的国家农业图书馆、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等。
加强与省际间的科技合作,与省级农业科学院联合共建一批综合研究中心;新建3~5个开放性国际联合实验室,新建2~3个国际农业研究机构或国外农业科研单位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的亚洲区域农业研究中心或办事处、代表处,选派1000名院内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到国外考察、学习和工作;重点加强《中国农业科学》等农业科学技术核心期刊和依托院、所的学术团体及其网站建设,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进一步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大力倡导“求真务实、乐于奉献、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建立健全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坚持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政策,让优秀人才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得到优厚的报酬。
大力弘扬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精神,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营造科学民主、开放协同的创新环境,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支持探索、宽容失败,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氛围,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为优秀人才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
3.3 继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建立院所人才开发基金,专门用于单位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重点放在优化队伍结构所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上,特别是对薄弱学科和骨干人才缺乏的单位,注重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促进学科间和单位间高层次人才的平衡发展。建立高层次科研人才专家库,改进推荐的方式方法,尽可能多地将优秀人才推荐到国家各部委的人才培养视野范围内,为他们提供更多参与农业重大学术技术决策、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承担重大科研攻关任务的机会。加强培训、加快充实与完善科研梯队,使学科带头人和优秀团队源源不断地脱颖而出。尤其要加强对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要加大开放式的培养力度,要鼓励和支持优秀中青年科研人才参与高水平的国际科研交流活动,了解国内外学科动态与发展趋势,加强与国外专家的沟通与交流,提高自身科研水平,扩大知名度,提升影响力。通过“外引内促,引培并举”的方式,汇聚一流人才。
3.4 加强协作联合,推动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努力打造一批在重点学科领域具有明确主攻方向,有实力、能创新、敢拼搏的科研团队,使其发挥群体效能,争取大的科技项目,培育大的科研成果。力争使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方面立足于国内外的前沿水平。按照有利于发挥学术和学科优势,有利于多学科交叉、横向联合、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强开放与协作意识,推动学科间、单位间、地区间以及国际间的协作与联合,共同承担课题项目,解决重大农业科技问题,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在全院形成100个左右研究方向明确、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在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其中遴选出20个左右能够引领国内外学科发展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3~5个优秀创新团队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
3.5 实现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
紧紧围绕中国农业科学院“三个中心,一个基地”的战略目标,以国家农业创新体系建设为契机,以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加快建设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为落脚点,兼顾规模和质量的统一,充分挖掘、全面整合全院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智力资源,加快条件建设,构建农科研究生全新的培养管理模式,实现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到2010年,使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达到10个,博士二级学科达到50个左右,硕士授权点达到60个左右;建成10个博士后流动站;增加MBA专业学位授权点和MPA专业学位授权点,增加在职人员申请博士学位授权点;使博士生导师达到400名,硕士生导师达到1200名,专职教师达到20人;使在校研究生总数达到4410人左右,博士后在校规模达200名以上。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与交流范围,提高国际交往的层次和针对性,推进实质性的国际合作,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步伐。
|